劉 崢,鐘麗華,倪嘉偉,覃 蕾,戈玉梅
(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廣西 桂林 541001)
CT增強掃描是現代醫(yī)學影像中很重要的一項技術,通過淺靜脈留置針連接高壓注射器進行靜脈團注碘對比劑后,監(jiān)測動脈峰值再行掃描,通過碘對比劑循環(huán)到病灶能更清楚地顯示其范圍和性質,為疾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據。但嬰幼兒由于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能自主配合檢查要求,注射對比劑后常常因躁動而影響掃描成功率。個性化護理模式重視病人生理、心理的個體化特征,了解患者對護理需求的個體化差異[1],并結合嬰幼兒特點對患者采取針對性較強的護理措施。為了提高嬰幼兒CT增強掃描成功率本研究對行CT增強的嬰幼兒根據其自身特點采取個性化護理措施,探討此項護理對嬰幼兒CT增強掃描成功率以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行CT增強掃描嬰幼兒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齡1個月~3歲,平均(1.6±0.5)歲。納入標準:①性別不限,年齡≦3歲;②病情需要進行CT增強檢查③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此項研究。將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檢查方法:使用1.2GEOptimaCT660機型和EZEM公司雙筒Empower高壓注射器。掃描方案:平掃120 kv,80~150毫安,探測器寬度0.625 mm×64,螺距0.984,層厚5 mm,動脈期采取與平掃相同掃描參數。本研究均使用碘佛醇注射液20 mL、50 mL(根據1.5 mL每公斤體重計算用量選擇規(guī)格),使用22~24號靜脈套管針進行穿刺,苯巴比妥鈉注射液根據公斤體重選擇用量肌肉注射進行鎮(zhèn)靜。
①采用自行設計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兒家屬進行問卷調查,包括預約檢查流程、服務態(tài)度、護理操作3部分,每部分包括10個項目,每個項目分滿意(10分)、較滿意(6分)、不滿意(2分),共100分。最后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滿意度。②檢查成功的評判標準:患兒注射苯巴比妥鈉后處于鎮(zhèn)靜睡眠狀態(tài),進入CT室掃描并成功完成CT增強掃描,根據所獲得的CT圖像,影像醫(yī)師進行CT診斷視為檢查成功;以下3種情況視為失?。海?)患兒檢查途中被噪聲驚醒,不能繼續(xù)檢查者。(2)患兒掃描后的圖像存在運動偽影,影像醫(yī)師不能依據其進行CT診斷。(3)發(fā)生對比劑滲漏CT圖像達不到診斷標準。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預約登記、檢查前、檢查中及檢查后護理觀察等,使用對比劑前加溫至37℃,張翔玲等[2]認為使用碘對比劑前將其加溫至37℃能有效減少對比劑外滲和過敏反應的發(fā)生。準備好相關搶救藥品和器材,一旦出現異常立即開展搶救。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個性化護理,具體如下:
1.3.1 個性化預約
患兒家屬到達登記室預約,登記室工作人員與患兒家屬溝通,詢問過敏史、既往史及簽署碘對比劑增強同意書,向患兒家屬宣教檢查前患兒需要進行睡眠剝奪的目的及要求,根據患兒作息時間及家屬意愿安排檢查時間,將患兒進行睡眠剝奪2小時以便更好的配合檢查提高鎮(zhèn)靜效果。
1.3.2 心理護理
向患兒家屬宣教CT增強檢查的優(yōu)勢及患兒檢查的必要性,CT輻射的潛在危害和注射碘對比劑的風險,以及檢查流程取得家屬的配合。對一歲以上可以進行交流的患兒,護士要用贊美鼓勵溫和的語言啟發(fā)引導、安慰患兒以及恰到好處的安撫,通過引導,減少陌生環(huán)境、注射及檢查帶來的感官刺激。
1.3.3 睡眠剝奪計時標準
自嬰幼兒上一次醒后開始玩耍至頻繁閉眼、打哈欠等再次有睡意時起便開始計時,在此基礎上利用行為、聲音等方式對其進行干擾,盡量對其睡眠進行剝奪,讓嬰幼兒不會處于睡眠狀態(tài),直至CT檢查前使用鎮(zhèn)靜藥物時的這段時間定為睡眠剝奪時間[3]。
1.3.4 采用Ramsay鎮(zhèn)靜評分標準(Ramsaysedationscores)評價鎮(zhèn)靜效果
1分為煩躁不安;2分為清醒,安靜合作;3分為嗜睡,對指令反應敏捷;4分為淺睡眠狀態(tài),可迅速喚醒;5分為入睡,反應遲鈍;6分為深睡,對呼叫無反應[4]。護士判斷患兒達到Ramsay鎮(zhèn)靜評分5分以上安排檢查,保證鎮(zhèn)靜效果及檢查成功率。
1.3.5 檢查前試注生理鹽水
患兒鎮(zhèn)靜后進入CT檢查室,連接高壓注射器檢查前試注生理鹽水5 mL確認靜脈通暢,王振等[4]認為在注射對比劑前注射一期生理鹽水,嘗試通過生理鹽水擴張注射靜脈,減少高黏度對比劑直接擴張靜脈血管對靜脈壁導致的壓力,從而減少對比劑外滲這一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1.3.6 延時掃描期觀察注射部位
注射對比劑時在延遲時間內護士觀察注射對比劑10 s,無滲漏立即返回操作間密切觀察高壓注射器的壓力曲線,嚴格掌握注射速度和量,確保對比劑安全進入血管,杜絕滲漏發(fā)生。
1.3.7 指定區(qū)域候診
導診護士指引患兒家屬到指定候診座位候診及檢查后留觀,導診護士定時巡視。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利用Fisher′s精準檢測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CT增強掃描成功率、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使用Fisher精確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嬰幼兒由于年齡小,自制力差,容易煩躁、激動不配合檢查,陌生的環(huán)境加上檢查前多項準備工作,患兒易產生恐懼心理,而家屬也會產生焦慮感。而CT增強掃描雖然檢查時間只有幾分鐘,但是掃描的時候噪聲也大,同時需要患兒制動配合才能順利完成檢查,因此鎮(zhèn)靜效果尤為重要。嬰幼兒具有心智不成熟、依從性差等特點,個性化護理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針對患兒身心需求和病情特點為其提供具有人文關懷的、連續(xù)性的整體化綜合護理,有利于解決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高護理質量[5]。
表1 兩組嬰幼兒CT增強掃描成功判斷標準對比[n(%)]
表2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調查對比較(,分)
表2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調查對比較(,分)
方法 n 預約檢查流程 服務態(tài)度 護理操作觀察組 40 93.35±3.44 94.83±2.86 94.40±4.94對照組 40 79.15±7.75 81.25±7.47 82.10±7.33 P<0.05 <0.05 <0.05
相關報道顯示稱,嬰幼兒影像檢查的常用鎮(zhèn)靜手段為藥物給予(其中最為常見的便是苯巴比妥鈉肌內注射、水合氯醛保留灌腸、水合氯醛口服等)[6],但經長時間實踐證明,部分嬰幼兒效果不夠理想。有學者認為,嬰幼兒鎮(zhèn)靜采用藥物配合睡眠剝奪,能明顯提高影像檢查成功率。鄧弘等[7]認為采用Ramsay鎮(zhèn)靜評分對進行影像檢查的嬰幼兒進行鎮(zhèn)靜效果的評估能夠提高嬰幼兒影像檢查的成功率及診療效率,提高病人滿意度。通過采用睡眠剝奪及Ramsay鎮(zhèn)靜評分在嬰幼兒鎮(zhèn)靜上取得顯著效果,同時檢查前注射生理鹽水再次確認留置針通暢情況及延時期進行觀察注射部位,預防及及早發(fā)現對比劑滲漏,提高一次檢查成功率[8-9]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檢查中驚醒、運動偽影低于對照組,檢查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還對患者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觀察組對預約檢查流程、服務態(tài)度、護理操作的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個性化護理可明顯提高患兒或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程度。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嬰幼兒CT增強掃描實施個性化護理,有利于提高檢查一次成功率及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