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文
【摘要】? 很多歷史都不只是文字上的簡單書寫,更是人文素養(yǎng)的汩汩而出。教師應引領學生在習得技能的同時,讓其呼吸到更多人文的芬香,進而發(fā)展其人文素養(yǎng)。比如,在歷史人物的鑒賞中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在人文史料的選擇中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在余音裊裊的延伸中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以此讓孩子們在歷史的長河中走得更遠,收獲得更多。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人物鑒賞 史料選擇 探究延伸 人文素養(yǎng)
一、在歷史人物的鑒賞中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毋庸置疑,一些歷史那么“血肉豐滿”,如山岳般厚重,那種使命感,那種歷史擔當,那種大情懷,影響著后人,當然也影響著正在成長中的初中生。竊以為,從歷史人物中汲取人文素養(yǎng)的因子,補充到孩子們的精神骨骼中,必將惠澤學生、惠澤課堂、惠澤家長、惠澤于此相關的一大群人。例如,學習部編初中歷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反復品味張騫這個人物?!俺譂h節(jié)不失”是什么意思?其中的“節(jié)”究竟是什么?可以從《漢書張騫傳》中的史料中去品味,也可以從翦伯贊的評價語中去體味,更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去品味。
教育教學活動若忽視“生命學問”,就會造成生命領域的荒涼與暗淡。上述引用“持漢節(jié)不失”的例子正是重視“生命學問”的具體體現(xiàn)。的確,當張騫把自己的生命和所謂的“漢節(jié)”聯(lián)系在一起時,其生命才是有價值的。其中的人文素養(yǎng)值得我們?nèi)ノ?、咀嚼和傳承。歷史中不乏這樣的“厚重”名人——屈原、孔子、林則徐、毛澤東、習近平……引領學生多多關注這些名人,和他們進行心的交融、情的交流和精神的傳遞。那么,歷史學習就不僅僅是知識技能,還有情懷的潤澤、人文的滋養(yǎng)和道德的培育。
二、在人文史料的選擇中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如何讓人文情懷像“鹽”一樣融進課堂的“湯”中,取決于歷史課堂人文史料的選擇。歷史教師應該從浩如煙海的歷史和現(xiàn)實史料中,凸顯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而這不僅需要教師的眼光,也需要教師的創(chuàng)新。歷史教師應該是這種創(chuàng)新歷程的選擇者、把控者和建設者。
仍然以《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的教學為例,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作為一個金昌河西堡的人,本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員,那么你對絲綢之路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感到自豪嗎?能否從物質(zhì)、文化、科技等方面談一談你的感受,從“西來東去”中,是否牽動了你的人文情懷?生1:我為自己是絲綢之路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因為這條路暢通以來,貨物的運送和貿(mào)易也養(yǎng)活了我們的祖先。生2:我為自己是絲綢之路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因為造紙術“西去”意味著相互之間的文化傳播也給我們的祖先帶來了惠澤。生3:我為自己是絲綢之路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因為科學技術的互通對東西方都是有利的……
這樣的教學活動 也許無益于中考,無益于利益,但不知不覺播撒了人文素養(yǎng)的種子。當學生愛家鄉(xiāng)、愛河西走廊、愛絲綢之路的情感日漸濃厚時,人文素養(yǎng)的積淀也就在日漸豐厚之中。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就不是一個只有知識的人,不是一個自私的人,而是一個心中充盈著更多的人文情懷,行為上有更大的擔當?shù)娜?,這恰恰是歷史學習所不可或缺的。
三、在余音裊裊的延伸中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好的歷史課堂不在于拘囿本課,不在于當時當刻。引領學生如何從余音裊裊中進行有意義的探究延伸,不僅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的需要。從歷史上反思現(xiàn)在,連接古今,擴展內(nèi)外,是一種難得的歷史眼光,更是一種立足教材但超越教材的辯證策略。這種策略的運用得心應手,必將更好地滋養(yǎng)學生、淬煉學生、提升學生。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的教學臨結束時,課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探究環(huán)節(jié):出示有關《一帶一路》的視頻,抓住幾個關鍵詞,如“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思考今日的“一帶一路”和“歐亞鐵路大路橋”與古時的“絲綢之路”有何異同,有何意義?從中你體會到什么?聯(lián)想到什么?作為新世紀的一員,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該怎樣在“一帶一路”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這樣的拓展延伸中,古時、現(xiàn)在與未來聯(lián)系在一起,個人、區(qū)域和國家聯(lián)系在一起、人文情懷和家國情懷交融在一起。一種大局觀、整體觀慢慢在孩子們的頭腦中形成。實踐一再證明,溝通理論與現(xiàn)實,連接課本與社會,應該成為歷史教學中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滲透人文情懷的最重要的視點之一。作為歷史教師,應該時時刻刻有一顆警覺的心、一種強烈的信念、一種糅合的方式、一雙敏銳的眼睛,去對歷史史料、課堂細節(jié)、教學架構做出細致的安排,以此滲透人文素養(yǎng),讓孩子們在歷史的長河中走得更遠,收獲得更多。
參考文獻:
[1] 林高明.核心素養(yǎng):關注個體生命成長歷程[J].教師博覽,2017,(2):47.
[2]程曉云.清華附小的“活德育”[J].教師月刊,2013,(2):12.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一般自籌課題《初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路徑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論文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