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書于先秦時期的《道德經(jīng)》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概括和體現(xiàn),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兜赖陆?jīng)》的前半部分主要闡述了老子“道”是世界的本源的思想;后半部分則是對其“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的具體論述。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闡釋的一些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對于當下也有著借鑒意義。
關鍵詞:道德經(jīng);老子;道家;無為而治;現(xiàn)代啟示
一、《道德經(jīng)》與老子
老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在后世被尊為道教的教祖,并在唐朝時被定位太上老君的化身之一。其在中國哲學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也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道德經(jīng)》是老子哲學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對老子世界本源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呈現(xiàn)與概括。《道德經(jīng)》的前半部分主要闡述了老子“道”的思想——“道”是世界的本源,后半部分則是對其“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的具體論述。在書中,老子主要采用道理論述的方式來闡述其思想,并通過對比、比喻的方式來將其思想向人們更生動具體的呈現(xiàn)。
書中的“無為”“自然”以及其辯證的思想為道家的哲學思想奠定了基礎,也融入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念。對后世“天人合一”等思想的提出有著深遠的影響,也對我們當下的生活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同時,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其思想也有一些與當下價值相悖的方面。
二、《道德經(jīng)》中體現(xiàn)的老子的思想觀念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主要圍繞“道”和將“道”運用在治國理政中的“德”來進行論述其思想觀念。本文將選取《道德經(jīng)》上篇老子論述“道”時所體現(xiàn)的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道”“無為”、辯證法,進行解讀。
(一)“道”
首先是“道”的思想?!暗揽傻馈盵1]53是《道德經(jīng)》的總綱。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將“道”看為宇宙的本體,是萬物存在的基礎。世間萬物都依據(jù)“道”的準則來運行?!暗馈笔遣荒苓M行強行解釋和命名的。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1]75在老子看來,“道”是一種沒有具體形態(tài)的存在,但是卻又有著無窮無盡的作用?!拔岵恢湔l之子,象帝之先”[1]75,他認為“道”是天帝的祖先,源頭是難以追溯的,是處于一種“恍惚”狀態(tài)。而認識和把握“道”的規(guī)律,則能“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114,即用“道”的理念來指導現(xiàn)今的生活,并隨著對“道”的探究,可以認識宇宙的初始。
“道本自然,法道者,亦法其自然而已?!盵2]陳鼓應的《老子注譯及評介》中提道“‘道的本性就是自然”[1]168。河上公《道德真經(jīng)注》中也將“道法自然”注釋為“‘道性自然,無所法也”[1]168,即“道”的法則是自然而然,他對萬物演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自然的。“無所法”則指“道”是處于最高地位的。從上述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將“道法自然”看作是一種對“道”性質的描述與定義。
由此可知,“道”是全書的核心,是道家思想中萬物的本源,它的性質是自然的。全書基于“道”來論述老子的思想。
(二)“無為”、順應自然
“無為”是《道德經(jīng)》中一個重要的思想觀點,體現(xiàn)在修身、治國、駕馭臣民和遵從自然法則等多個方面。這種“無為”的思想是與老子的辯證法思想相聯(lián)系的。“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盵1]64老子認為,圣人應該用無為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實施教化時也應采取無言的方式,而不是去干預。他先通過論述事物的兩方面是對立統(tǒng)一的,可以相互轉化,從而得出要實行“無為”的原因——事物的好壞兩方面是相互轉化的,所以不去擁有也無所謂失去。
他的這種“無為”反映在政治上則是減少政令,讓人們休養(yǎng)生息?!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盵1]78圣人不必有仁愛,對待百姓應該讓他們自作自息,繁多的政令讓人們困惑,因此不如保持虛靜的狀態(tài)。而漢初為了平復戰(zhàn)亂給國家和百姓帶來的創(chuàng)傷,統(tǒng)治者采用“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的理念,休養(yǎng)生息,并達到了“文景之治”的盛況。
劉笑敢的《老子古今》中在論述“我‘自然”時將自然表述為自己就是如此,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盵3]在自我修養(yǎng)上,老子倡導“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1]124。就是讓心靈達到一種空虛寧靜的狀態(tài),從而規(guī)避外界帶來的誘惑使心靈不安。同時,他認為萬物的本根是清靜,而清靜歸于生命,“靜曰復命。復命曰常。”[1]124因而,人們要順應自然,違背自然規(guī)律辦事只會導致災難。只有遵從自然規(guī)律的人才能做到公正并不會遇到危險。在《道德經(jīng)》中,他反復強調遵守自然規(guī)律和“道”的重要性,而實現(xiàn)方法則是通過“無為”的方式。
(三)辯證法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認為事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和相互依存的,這種思想在《道德經(jīng)》中也有很多方面的體現(xiàn)?!疤煜陆灾乐疄槊?,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盵1]64通過美丑、善惡的比較,他告訴人們對立的事物是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相互顯現(xiàn)的,不能單方面存在。
而在第十一章中,老子以車和條輻、陶土和器皿、房屋與門窗的類比,說明了“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道理,說明了“有”與“無”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缺一不可,證實了“有”與“無”相互依存、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這種相互依存、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則是老子辯證法觀念的體現(xiàn)。
此外,其下篇“德”的思想、“治大國若烹小鮮”“絕仁棄義”“愚民政策”和人與人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思想在書中同樣占有較大篇幅,對當時社會治理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作用。但由于其政治思想僅適用于“小國寡民”的政治環(huán)境,且與當下價值觀有一定的矛盾之處,故不再贅述。
三、《道德經(jīng)》中的價值主張的現(xiàn)代啟示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闡釋的一些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對于當下也有著借鑒意義。
(一)生態(tài)文明建設方面的啟示
遵從自然規(guī)律是《道德經(jīng)》中基于“道”和“無為”思想下論述的一個重要觀念,倡導不能出于小聰明而去破壞自然攫取利益,這種行為最終將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當下所倡導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則是這種注重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思想體現(xiàn)。在違背自然規(guī)律、遭受災難后,人們不斷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中引用了《道德經(jīng)》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說明了要將“自然生態(tài)同人類文明聯(lián)系起來”“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生態(tài)衰則文明衰”的道理[4]?!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也是《道德經(jīng)》中倡導保護自然、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寫照。
(三)和平發(fā)展方面的啟示
《道德經(jīng)》中強調反戰(zhàn)的思想。第三十章有言:“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盵1]188因為兵力強大來欺壓別人是違反道的,窮兵黷武必然會遭受報應。
老子的反戰(zhàn)思想對于當下的國家發(fā)展和國際形勢的發(fā)展具有借鑒意義。正如我國當下采取和平崛起的方式,而非搞軍備競賽。
(四)自我修養(yǎng)方面的啟示
自我思想的提升主要體現(xiàn)在保持自我的本性、減少私欲、知足常樂。老子認為,人們不應擁有過多的欲望,而是要讓自己保持安寧和清靜的狀態(tài),不去居功。
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普遍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tài),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者的出現(xiàn)。老子的思想則能讓我們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保持本心,保持內心的寧靜??梢宰屓藗冋J識到幸福并非是用物質水平來衡量的,其衡量標準應是自我內心的滿足。
四、結語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借用德國哲學家尼采說:“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盵5]
《道德經(jīng)》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作,也是研究中國哲學不可越過的經(jīng)典之作,同時,它更是人類文明的寶藏。其中蘊含的思想,如順應規(guī)律、清靜無為、辯證的思維方式,不僅對道家思想的發(fā)展起到了影響作用,其思想也熔鑄在中華民族的思想精神中,深深地影響了后世的處事方式和精神追求。
此外,《道德經(jīng)》中的一些思想理念由于時代的變化有悖于當代的時代精神,因而對于書中的思想觀念,我們也應辨證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具有借鑒意義的價值觀念,也應賦予其時代價值,在當下的時代語境下去解讀、去借鑒、去實踐。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魏源.老子本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19.
[3]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修訂版):上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35-238.
[4]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當代黨員,2019(4):4-10.
[5]陳鼓應.老莊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2.
作者簡介:魏質方,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