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強 寧晨喻
摘要:我們生活在信息化、科技化的時代,繪畫就在身邊。與此同時,很多藝術家繪畫語言相對成熟、作品有強有力的表現性,但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藝術家們開始對內心世界或個人情感進行探求。在探求的過程中,將繪畫本質回歸到繪畫本身,開始嘗試發(fā)掘材料本體美、空間簡單化、構圖多樣性等,同樣也對傳統繪畫觀念進行革新,這場革新帶給我們新的視覺體驗,人們開始關注繪畫平面語言這一藝術形式。
關鍵詞:表現性;個人情感;繪畫平面語言
中圖分類號:J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166-01
法國《拉斯科洞窟》被發(fā)現于1940年,洞窟內繪有大量野馬、馴鹿、野牛等原始動物,繪制者多用粗壯而簡練的黑色線條勾勒動物輪廓,并以褐色、紅色、褐色等色彩渲染出富有動感的體態(tài)。無獨有偶,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的面世,再次展現了平面這一藝術特征,洞窟內繪有受傷的野牛》,準確生動地再現了野牛在受傷之后蜷曲、掙扎的場景,較細的輪廓線條有明暗向背、粗細濃淡的細微變化,加之變幻的色彩相結合,使得動物體態(tài)栩栩如生。但是在原始社會,無論洞窟壁畫還是生活器皿上繪制的圖案,由于繪制工具、技術、材料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大都呈現平面語言的特征。
焦點透視法則在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被廣泛推崇,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利用這一法則,為后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傳世佳作。直到十九世紀末,西方現代藝術創(chuàng)作者開始嘗試用新的藝術思維、新的繪畫符號、繪畫材料等繪畫語言來表達主觀的藝術作品,試圖將物象內在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
正如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在《走向更新的拉奧孔》一文中所說:“各門藝術都在追索他們的媒介,它們已在那被孤立、集中和限制起來。就其媒介的效力而言,每門藝術都是獨一無二的,嚴格來說是只為它自己所有。要保持一門藝術的特性,就必須強調對其媒介理解的難度。對視覺藝術來說,媒介被體現在物質上,因為純繪畫和純雕塑首先力求在物質上影響觀眾。加他將畫家們工作重心傾向于材料媒介本身,強調媒介材料要向繪畫平面語言思索的重要性。
愛德華·馬奈《草地上的午餐》大膽采用了三點透視來構建整個畫面,而沒有遵循相對傳統的焦點透視規(guī)律,為平面這一繪畫語言來開了歷史序幕。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后,保羅·塞尚從整個畫面、空間、結構等方面對油畫平面語言更進一步作出詮釋,塞尚這一偉大變革哥變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占據主導地位的傳統繪畫風格,同時奏響了現代主義繪畫風格的序曲。在這場變革之后,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意識到要以自我意識凸顯為主,隨后奠定了主觀變現性繪畫的基礎。有甚至藝術家們開始打破固有的構圖、色彩、空間,顛覆傳統繪畫技法,純粹地走向平面語言的探索。野獸主義代表畫家亨利·馬蒂斯更是用鮮明、活潑的顏色去主觀表達所要描繪物象自身的力量和內在涵義。印象派的出現,使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從真實物象的束縛中擺脫出來,開始認知物象的本質美,并運用主觀的色彩斑駁的表現物象。立體主義的畢加索、布拉克,表現主義的蒙克、莫迪里阿尼,德國表現主義的凱爾希納、貝克曼,抽象主義的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納比派的博納爾、維亞爾,抽象繪畫的塔皮埃斯,具象繪畫的巴爾蒂斯、培根,抽象表現主義的德·庫寧,他們都在以個人主觀的表現性構圖,以強有力的平面色彩表達自己想要的畫面。這種新的主流藝術形態(tài)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更多的是對以往繪畫創(chuàng)作手段的革新;繪畫平面語言獨特的合理性、主觀精神性、加之純粹、概練的表現性,促使這一形式語言向更多可能性發(fā)展,同樣也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繪畫平面語言的平面致使三維空間被壓縮,從而人們的視覺范圍被限制,這種限制使得人們不得不對客觀物象進行抽象性思考,同時這種引導給予畫家們創(chuàng)作契機。
時至今日,繪畫平面語言因其強烈的裝飾性,被很多藝術家選擇。在中國,油畫藝術算得上是“舶來品”,但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fā)展,中國的油畫藝術已取得了矚目的成就,這驕人的成就離不開前輩藝術家們的不斷探索。
改革開放之后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這一段時間,是中國油畫藝術飛速發(fā)展的時期。油畫剛進入中國時,繪畫作品的創(chuàng)作目的多以記事和表現現實題材為主要目的。但隨著生活質量的快速提高,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從而也影響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著重點向生活靠近。藝術家們試圖縮小藝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從表現手法上看,更強調作品的主觀表現性:從表達語言上看,也更注重體現物象本體的精神內涵,并有著明顯的時代性,同樣這也與繪畫平面語言的基本特征不謀而合。
綜上所述,繪畫的發(fā)展往往伴生于社會的發(fā)展。藝術沒有止境,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繪畫語言總會時不時碰撞出火花,繪畫觀念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處,繪畫發(fā)展的車輪不斷前進,我們應當緊隨發(fā)展的步伐,嘗試更多發(fā)展的可能性,盡量讓這些可能性進入生活,積極推動繪畫的發(fā)展。繪畫平面語言讓繪畫往更多元的空間發(fā)展,這一形式語言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并運用到實踐中去,為未來的繪畫創(chuàng)作另辟蹊徑。
注釋:
①克萊門特·格林伯格.走向更新的拉奧孔[J].世界美術,199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