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溝通是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間的重要溝通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更加強調了溝通的重要性。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溝通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也不斷呈現(xiàn)新的特點。在自媒體時代這個新的溝通環(huán)境下的溝通主體和溝通客體也有著顯著變化。這一視角下,溝通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溝通;思想政治教育;自媒體
高校思政課并不陌生,大學生的價值觀在進入大學時已具有一定輪廓,當下思想政治課程的設置,就像樹木成長時必須進行的“修剪行為”。不論是對于單獨的個體,還是由多個個體所組成的群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非常明確,即“教師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把一定社會階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等構成的教育內(nèi)容向學生傳遞,并被其接受、理解、內(nèi)化的過程”[1]。任何一種教育行為都是離不開溝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對人的,且是有目標性的一種教育行為,其特殊性更加強調溝通的重要性。在自媒體時代下,個體的個性會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揮,所接受的信息與價值觀更加多樣。大學生群體受這一特點影響更加明顯,所以在師生之間更加強調溝通非常必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溝通含義
溝通是“傳者和受傳者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利用適當?shù)那溃ǚ绞交蚍椒ǎ?,相互傳遞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預期達到信息共享及理解共識的目的的過程[2]”。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常見的、最重要的就是溝通。溝通作為人與人之間信息溝通、情感交互的一種方式,目的在于求同存異,達成共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之一是既兼顧課程與學科,又兼顧意識形態(tài)和充分自由。狹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形式與政策,思政教師運用各種載體向學生傳遞這五本教材的知識,與此同時思政老師還肩負著正確傳達中央精神、強調正能量、引領正確價值取向等責任。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為其特點,相比于其他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更加復雜。在高校展開思想政治教育還有一定的學術傾向,例如以學術形式探究高校內(nèi)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規(guī)律、變化,延伸受教育的視線向現(xiàn)實生活傾投注意力,建構受教育者的意義世界,讓社會得以更好的發(fā)展。所以溝通作為一種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潛移默化對受教育者展開教育,引導受教育者達到既定的教育目的。
二、高校思政課中的溝通的各方面要素
(一)溝通主體
溝通主體首先是人,溝通作為人與人之間建立聯(lián)系紐帶的方式,立足于每個有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個體。溝通的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不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人。
教育者,在思政課堂中化身為教師。教師的經(jīng)歷、經(jīng)驗、態(tài)度、技巧各不相同,呈現(xiàn)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具有個人的特點。受教育者在思政課堂中化身為學生,每個個體都具有自己的個性,學生的想法、意識、接受的信息和對信息的接收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在一個統(tǒng)一的空間中,同屬溝通主體的雙方,在共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過程時,“不是抽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教育了人,而是現(xiàn)實具體的人的活動教育了人自身[3]”。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方對另一方基于自身的社會實踐經(jīng)驗基礎上的施以影響,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將抽象的概念轉變?yōu)榫呦蟮谋磉_,所以溝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溝通客體
溝通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是教育者傳遞情感和思想訴求所借助的客觀內(nèi)容。在自媒體時代,溝通客體有了更豐富的內(nèi)容和更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自媒體,就是公民媒體、個人媒體。傳播者用現(xiàn)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群體,或特定的個體傳遞信息,這些信息或規(guī)范、或不規(guī)范。例如自媒體中的典型平臺,包括微信、微博、公眾號、論壇等等,在這一情境下,每個人都可以在某一共同關注的話題中形成群聚,并受到一定思想的影響。
同時,在溝通主體、社會發(fā)展的共同限制下,溝通客體更加豐富,并且呈現(xiàn)出了很多特點。例如在自媒體平臺,每個人都可以發(fā)布思想信息被不同的人看到,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到,選擇性吸收或繼續(xù)向外傳遞;另外思想信息來源上具有主體創(chuàng)造性,受教育者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會因為自媒體平臺的方便與多樣而激發(fā)出來;同時,思想信息的獨特在于它能夠反映一定社會的多元意識,思想政治內(nèi)容屬于思想信息中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價值觀念的理論化系統(tǒng)化,溝通主體雙方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作為一種柔性權力手段來維護統(tǒng)治和教化民眾的基礎,這就是一個共建過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機制主要包括三個階段和兩次‘轉碼[3]”。三個階段分別是指教育者要傳授的內(nèi)容,內(nèi)容中蘊含的思想信息、受教育者接受吸收的內(nèi)容。兩次“轉碼”是指由教育者將要運用的內(nèi)容加工成信息即“編碼”,受教育者將信息轉化為接受到的內(nèi)容即“譯碼”。但是“轉碼”、“譯碼”的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不同環(huán)境里,角色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所以單就“轉、譯”這個過程,是在不斷重復的一個過程。要有效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就要加強溝通主體兩方的學習,能夠使“編碼”能力加強,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交流來不斷重復、加強溝通主體的編碼、譯碼能力。這樣才能使得傳者更好得選擇溝通客體,溝通主體雙方增強共建能力。
在這一溝通機制下,溝通客體必須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認同的,即要注重溝通客體的“質”。把空洞的理論變成有血有肉的故事來代替,將教育過程變得具體生動。使抽象的思想內(nèi)容,在現(xiàn)實的個人生活中不斷生成和豐富,接受者的感受就會更加強烈,教育效果就更好。在自媒體平臺中,每個公民都可以發(fā)布自己所見所聞的事件以及對其的感受,即可以創(chuàng)造思想信息并向外傳播,因此會形成各種不同的聲音,“主流媒體”的聲音就會相對逐漸變?nèi)酢C總€人在獨立獲得資訊的能力增強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對事物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相對變?nèi)醯那闆r,對于大學生群體尤為明顯,這也是現(xiàn)在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之一。所以對于溝通客體在注重“質”的同時,“量”也要達到,不能使“主流”少語、失語。
(四)溝通載體
溝通主體利用溝通客體達到教育的目的,在進行溝通時,最常見、適用最多的載體是語言。語言作為最基本的要素和手段,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間的各類互動,使主體間的雙向交流成為可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如果教學方法按照傳統(tǒng)模式,對學生來說是非??菰锏?,所以語言建構就變成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溝通中決定性的一環(huán),來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闡道以解惑,明理以服人”的目的。即語言要遵循“真善美”的原則。
關切現(xiàn)實,探尋規(guī)律為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對話是雙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從理論的角度傳遞思想和認識,循循善誘學生探索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還要懂得從情感上去感染受教育者,要曉之以理、 動之以情,同時也要很好地把握情和理的界限。滿懷感情,積極向好為善。當今信息化社會語境下,教育者更多扮演了一個輔導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啟迪思想、闡述意義,輔導學習,引導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另一個對話參與主體,自己有獨立思想,能通過積極參與教育對話,在與教育者的互動活動中提高自己,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注重語言藝術為美。要努力做到使學生對于口頭語言愛聽,對于書面語言愛看。而且教育者的語言在引而不發(fā)、循循善誘的同時,還要體現(xiàn)實時性。表情包、網(wǎng)絡用語、新潮詞匯充滿了學生群體的生活,構成他們之間溝通時的獨特語言,所以教育者必須緊跟潮流。大學生群體作為使用和接觸網(wǎng)絡最多的人,和他們交流時要更關切尊重與平等。語言可以構建善意也可以構建惡意,要密切關注大學生的網(wǎng)絡交流負面思想,對于一些負能量的,消極的,具有破壞性的要加以引導,則過程就更加注重實效性了。
三、高校思政課中溝通的重要性
好的教育,從“說出來”開始,檢驗教育成果,亦從“說出來”開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多維度來實現(xiàn),不同的渠道除了傳遞知識,還傳遞著教育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不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一直在路上。不論內(nèi)容還是形式,要實現(xiàn)既定教育目的,都要進行溝通。所以溝通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礎但又是最重要的,最簡單又是最復雜的教育方法。
教育者將抽象的書本概念、教材內(nèi)容轉化為師生共同理解的語言符號,這是溝通在這一過程中起到內(nèi)容創(chuàng)造的作用。對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來說,都是啟發(fā)的一個過程,因為個體差異,經(jīng)常有溝通的行為,沒有溝通的效果,有“形”而無“神”。所以將腦海中所想與教材結合,組織語言,最后再到表達出來,這本身也千差萬別,在差異中找到共識,是溝通的重要性之一。
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自身的經(jīng)驗、經(jīng)歷,使自身形成“閉環(huán)”,大多呈現(xiàn)靜態(tài)、封閉的思維方式。在應對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huán)境造就的不同個體時,要求教育者不斷開闊眼界,提高應變能力,能創(chuàng)新能實踐。要達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共頻”,除了在外在的時間空間上保持一致之外,要盡可能實現(xiàn)調整好內(nèi)在心理狀態(tài)。即,“溝”的目標是“通”,通則順,通才是這一過程中的著力點。
在教育過程中,師生雙方都能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包容的態(tài)度,積極主動得投身于這一過程更利于溝通內(nèi)容的共建。溝通正是內(nèi)容共建最關鍵的要素,只有溝通,才能減少個體差異,增強組織共性,不至于“雞同鴨講”;只有溝通才能促使雙方,共同篩選、傳遞、接受特定的思想信息,共同探索信息流動時產(chǎn)生的天然偏差和阻滯,找到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只有溝通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特殊的教育不是單純的灌輸思想,而是有人情味的,有師生情的,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得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 張浩.互融共生: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建構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174-177.
[2] 師曼.溝通與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維度[J].理論與改革,2016(4):120-123.
[3] 高曉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溝通中的語言建構[J].南方論刊,2017(9):100-101.
[4] 鄢姿,鄭炎山.多維度溝通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基于新媒體環(huán)境的視角[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1):83-86.
作者簡介:王靖(1996- ),女,山西晉中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