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學科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思想道德、法制觀念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對學生日常學習、身心發(fā)展具有極大影響。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科教材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自身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狀況,進行法制課堂教學情境、教學內容、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提高初中法治課堂的教育效率、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教學? 法制教育? 實施
我國在社會經濟發(fā)展、行政事務處理中,始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策略,這一情況下學生法制觀念的普及與加強,也要從初中學生抓起。教師對于學生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應摒棄傳統(tǒng)“講授式”的法制理論知識傳達模式,通過多種網絡化教學手段、教學情境與課程內容的組織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到法制內容的學習理解之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法制觀念,更好地指導其未來的日常學習、生活活動。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構建起學生端正的法制意識、思想道德理念
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青少年時期,在受到外部環(huán)境、內部情緒影響狀況下,其思想觀念、心理素質等往往會發(fā)生不穩(wěn)定性波動。這一情況下,初中教師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育時,針對不同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學習階段等,結合課內外法制教育的知識內容,對學生進行課堂學習規(guī)范、課下行為約束等的講解教學,能夠幫助學生認知到法律法規(guī)的重要性,以及法律規(guī)范對自身知識學習、日常生活所具有的促進作用,構建起學生正確的法制意識、思想道德理念,并以此指導學生學科課程學習、日常生活活動的順利進展。
(二)防范學生過激行為、違法犯罪活動出現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教學,通常包含思想意識指導、行為約束兩方面作用。特別在青少年違法犯罪活動、過激行為頻繁出現的當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法制教育,一定程度上能夠在學生思想道德理念引導的同時,規(guī)范初中生的思想言論、課下生活行為,降低學生違法犯罪案件的發(fā)生概率。如通過“遵守公共規(guī)則”“走進法制天地”等單元內容的教學,深化學生對校規(guī)校紀、公共規(guī)則、法律法規(guī)的認知和理解,使其理解生命個體、社會集體之間存在的緊密聯系,以及在違反公共規(guī)則或法律后,個體需要承擔的嚴重法律后果,這樣能幫助學生判斷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什么事,以此將其不端正的思想意識、外在行為習慣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中。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法制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法制教育目標的規(guī)劃
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前準備、教學目標設定,要以學生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利用網絡信息化教學手段,進行法制課程思維導圖、教學課件的制作,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科理論知識學習需求。首先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設置,應根據現有的教材大綱要求、學生學習狀況,明確每單元的課堂教育主題、教學內容,制定較為完善的課堂教學思維導圖,使學生建構起法制學習的知識體系架構。之后通過多媒體軟件、PPT課件等,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講授呈現,引導學生參與到法制理論知識、教學案例的學習中,逐漸提高初中生法律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生課堂學習與理解的難度,深化其對法制理念、法律條文的思想認知水平。
(二)依托任務驅動創(chuàng)新法制教學內容、教學方式
傳統(tǒng)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通常以“灌輸式”教材知識講授為主,教師依照課本進行法制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則被動接受相應的法制課程內容,整個教學流程中學生專注于基礎法制理論的閱讀、記憶與理解,這種教學內容組織過于陳舊、教學方式程式化嚴重,學生學習積極性、自主探究意識較低,難以達成既定的思想道德、法制理念教學效果。
因此依托任務驅動法,對原有的法制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一方面借助于多媒體軟件、PPT課件等網絡設備,搜集課外的法制課程教育內容,包括引入文字、圖片、視頻及音頻等多方面內容,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法制知識的課堂學習、課后復習中。特別教師結合課外法制教育的真人真事,或者近期發(fā)生的重大社會熱點新聞,對相關法律條文、青少年犯罪案例做出講解,來幫助學生認識到法律法規(gu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任務驅動課程教學法指導下,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慕課MOOC、翻轉課堂等線上教學,在20分鐘以內微視頻中,加強重難點法制知識的講授與傳達,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制思想觀念、生活行為習慣。
(三)加強法制課堂的師生互動交流、學習評價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所開展的法制理論知識、法律案例教學,不僅要完成基本教材內容的傳達與講解,還要與多數學生進行廣泛的互動交流,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來完成學生獨立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其一,對于法制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交流,應由教師主動提出法律法規(guī)知識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交流與思考,再針對不同學生學習的疑惑,做出法制課程問題的一一解答。其二,在完成整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后,教師要對學生教材理論知識、法律內容的學習狀況,做出客觀考核評價,包括學生法制思想理念、生活行為實踐的評價,從而保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實現。
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制教育的滲透,要從學生思想意識觀念、行為習慣等方面入手,針對不同學生的思想認知、心理素質等,制定出較為完善法制課程教學目標、知識體系框架等,以指導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活動。通過借助于多媒體軟件、PPT課件,引入課外豐富的法制教學素材、新聞信息內容,進行一系列法制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使學生參與到法治課堂的知識學習、互動交流之中,來逐漸提高學生遵紀守法觀念、道德行為水平。
參考文獻
[1]韓麗.初中思品課有效滲透法制教育初探[J].中國教師,2015(S1).
[2]梁華迅.淺談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4(31).
[3]高會平.淺談初中政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7(10).
作者簡介
劉曉?。?974.02—),女,漢族,籍貫:四川省南充市,本科,南充職業(yè)技術學院附屬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