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梅
[摘要]語文要素是統(tǒng)編教材的亮點,它將精讀課文、略讀課文、課外閱讀融為一體。語文要素背景下的略讀課文教學,教師要對文本進行整體把握,合理取舍,確定教學目標;同時搭建支架,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遷移運用,掌握學習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落實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關鍵詞]語文要素;略讀課文;教學內(nèi)容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 2020)22-0035-02
統(tǒng)編語文教材采取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編排體系。略讀課文是從三年級上冊開始編排的。和以往版本的語文教材相比,它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根據(jù)語文要素的達成要求進行單元的編排與設置。那基于語文要素的略讀課文應該如何施教呢?
一、鎖定語文要素,閱讀內(nèi)容選擇有道
(一)關注閱讀提示,鎖定語文要素
在略讀課文中,課文題目的下面大都有編者對本課閱讀的提示。這些提示體現(xiàn)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的要求。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關注這些閱讀提示,鎖定語文要素,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整體感知,提升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
如,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方帽子店》這篇略讀課文,其提示是“默讀課文,說說故事中的哪部分內(nèi)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話復述這個部分”。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復述故事”。教學時,結合單元語文要素與課文的閱讀提示,教師就要把關注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jié),用自己的話把它復述出來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這樣教學,有的放矢,有助于語文要素在課堂中的落實。
(二)抓住文章中心,落實語文要素
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引領學生集中突破,以實現(xiàn)高效的教學目標。
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那一定會很好》一文,由于課文比較長,因此教師應從中心句“那一定會很好”人手,引導學生思考:“找一找這句話在文中總共出現(xiàn)了幾次?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這樣教學,抓住了課文的中心句,拎起了整個課堂教學的主線,使學生獲得了對角色形象的認知,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三)攫取精妙語言,落實語文要素
同精讀課文一樣,略讀課文也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對文中表達精妙的地方進行關注,以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聽聽,秋的聲音》一文,是一首語言明快、意境優(yōu)美的現(xiàn)代詩。值得學生學習思考的是作者對秋天的美的描寫并不單一,而是極具內(nèi)涵。教學時,教師從“你聽到了秋天的哪些聲音”這個主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圍繞文中的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品詞析句,使學生對文本的言語表達形式有較深刻的感受與體驗。這樣教學,既積累了語言,又培養(yǎng)了語感,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致力格局,語文要素的落實設置有方
(一)搭建支架,促進語文要素落實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先解決的是對課文大意的了解與把握。了解課文大意的方法有很多,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搭建恰當?shù)膶W習支架,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課文內(nèi)容,了解課文大意。
如,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復述故事”。其中的《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和《漏》是這一單元的兩篇精讀課文,在課后練習中以表格或者示意圖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必要的閱讀支架。有了這樣的閱讀學習作為基礎,在《方帽子店》和《棗核》這兩篇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遷移運用過來,引導學生進行復述。這樣教學,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促進了學生復述能力的提升。
(二)前后鏈接,促進語文要素落實
編排略讀課文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運用,從而使學生熟練掌握某一學習方法。對閱讀方法的遷移運用,教師要注重對所學內(nèi)容的整體規(guī)劃,前后鏈接,以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想象畫面,體會優(yōu)美生動的語句”。教學時,以這一語文要素為指引,在幾篇精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想象畫面,體會文中優(yōu)美詞句的方法。在教學略讀課文《昆蟲備忘錄》一課中,教師更要注重想象畫面,體會文中優(yōu)美語句這個語文要素的落實,讓學生運用相關的方法去體會優(yōu)美生動的語句的表達效果。這樣教學,前后連貫,整體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三)合作學習,促進語文要素落實
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要根據(jù)教學需要提出恰當?shù)膯栴},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經(jīng)歷思想碰撞的過程,提升教學質(zhì)量。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篇略讀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到這幅畫為什么能夠名揚中外。為了這個閱讀目標的達成,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畫上有哪些內(nèi)容?為什么這幅畫能夠名揚中外?”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以合作學習的形式提取信息、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獲得了對文本的感悟,深化了閱讀體驗。
三、凸顯要素習得,閱讀實踐推進有法
(一)鏈接閱讀,促進語文要素的落實
課內(nèi)外閱讀鏈接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鏈接閱讀的文章可以是一篇帶多篇、一篇帶一本等。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力,以深化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如,《那一定會很好》一課,閱讀提示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依據(jù)閱讀提示,讓學生把《去年的樹》和《那一定會很好》這兩篇課文對比起來進行閱讀,說說它們有哪些相同與不同的地方,最后再推薦學生閱讀《丑小鴨》。這樣,把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促進學生對童話這一文體特征的認識,真正把“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這一語文要素落到實處,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讀寫融合,促進語文要素的落實
略讀課文中有不少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在體裁、表達和結構上各具特色。教學時,教師要從文本結構和文本語言出發(fā),找出精教精學的切入點,鼓勵學生把閱讀與寫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三年級下冊的《小蝦》一課,作者除了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外,還運用了大量的動詞,把小蝦形象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文中的形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動作描寫的方法寫一寫自己熟悉的小動物。這樣,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得到極大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緊扣語文要素,刪繁就簡,確定教學目標,并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讀寫能力的落實,這樣才能讓學生得言、得意、得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責編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