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語鴻
傍晚時分,67歲的金惠民還在制糖車間里忙碌著。作為嵌字豆糖制作技藝唯一的非遺傳承人,這項藏在安徽省祁門縣閃里鎮(zhèn)的手藝只有20多位老人會做,金惠民竟然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雖然是冬天,制糖車間的溫度卻不低金惠民在黑芝麻粉、黃豆粉中分別加入剛剛熬好的一大鍋麥芽糖漿,趁熱揉成黃豆粉團和黑芝麻粉團,再切成小條,運用木制夾板修整規(guī)則。
“每塊糖條如同我們寫字的筆畫,黑糖是‘墨、黃糖作‘紙。利用黃、黑兩色糖條上下左右搭配,形成各種文字。做嵌字豆糖要像寫書法,筆畫要正,每一個角度都要計算得當,嵌出來的字才會好看?!苯饚煾涤蒙鷦拥卣Z言介紹道。
嵌字工藝完畢后,用大塊的糖條,把字的周圍包裹一圈。包好的字豆糖橫截面如A4紙寬,要把這樣大的字變成硬幣大小,需要兩個師傅共同配合,在一張長桌上將糖條拉得又細又長。此時兩人的用力要均勻,不然拉出的字便會東倒西歪、字體變形。拉到糖條有4~5米長,邊長約1厘米的正方形時,幫工就會接過溫軟的糖條,迅速用菜刀將其切成一片片均勻的糖片。一塊地道的徽州嵌字豆糖,需要歷經(jīng)“熬糖、磨粉、攪拌、壓實、制字、拉伸、切片”等28道純手工工序。
金師傅回憶起年輕的時候,16歲的他跟著師傅走街串巷地學習制作嵌字豆糖。那個時候嵌字豆糖只在安徽祁門西部流傳,放到東部地區(qū)就成了一件沒人見過的稀罕事,根本沒有專門生產(chǎn)嵌字豆糖的正式廠家。
40歲的徒弟汪鎮(zhèn)華是改變嵌字豆糖命運的人。打從第一次見到嵌字豆糖,汪鎮(zhèn)華就下定決心要把它做成一門生意。他成立品牌徽祥里,邀請金惠民帶徒做糖,并成功申報安徽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讓汪鎮(zhèn)華看到商機的,不僅是徽州文化的家鄉(xiāng)味的“特性”、嵌字豆糖所蘊含的吉祥意頭,更是每個中國人心愿的“共性”。直到2018年起,打通了電商、商超等渠道的嵌字豆糖生意終于紅火了起來,本來4個人的小爐小灶成了40多人的廠房,如今無論是哈爾濱、海南、新疆都有客戶下單,每年銷售額在200萬元以上。
古人用“魚傳尺素”來遙寄相思,嵌字豆糖用“糖字”來表達祝福。在人們對食物的記憶中,這正是因為有情感的寄托,美食才被賦予了靈魂。也正因為如此,一塊小小的、風味古老的嵌字豆糖,才會攜帶著真摯的祝福之語而彌顯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