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哲
(山西晉煤集團沁秀公司岳城煤礦, 山西 晉城 048006)
在維護巷道穩(wěn)定的各種控制手段中,超前注漿等地質體改造的辦法是維護巷道穩(wěn)定的一種主動辦法,由于注漿具有良好封閉性,成為控制巷道變形的關鍵手段。注漿是借助于外力把漿液注入到巖體中,產生充填、擠壓、壓密、固結、封堵作用,形成強度高、抗?jié)B性好、穩(wěn)定性強的密實結構體,從而達到改善巖體物理力學性質的目的。以岳城煤礦1306 工作面為例,回采前在動壓影響復用巷道進行了超前注漿,圍巖控制效果顯著,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1]。
1306 工作面位于岳城礦東翼一盤區(qū),標高450 m,地面位于向陽崖村以西,老墳腰村以南,小東山風井以北。井下位置及四鄰采掘情況東為1305 工作面(已回采完),南為東四盤區(qū)西翼輔助運輸巷、東四盤區(qū)西翼膠帶巷(已掘),西為東區(qū)北翼輔助運輸巷、東區(qū)北翼膠帶大巷(已掘),北為1307 工作面(未掘)。目前1306 工作面已進入回采階段。進風順槽巷道、回風順槽巷道受動壓影響,多處頂?shù)装鍑鷰r應力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網包和底鼓現(xiàn)象,頂?shù)装遄畲笠平窟_到617 mm,圍巖變形嚴重,難以保證回采進度。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工作面超前支護及變形劇烈段進行注漿,保證巷道圍巖的整體塑性。
采用聯(lián)邦加固Ⅱ號注漿加固材料。使用時加水攪拌,水灰質量比(0.8~1.0)∶1,根據圍巖破碎程度和漏漿情況調整。注漿孔位置位于切眼后方15 m 左右,鉆孔間距6 m,深度8 m,垂直于煤幫施工,孔徑42 mm,上排鉆孔距離頂板1.5 m,下排鉆孔距離底板1.5 m,如圖1。
圖1 鉆孔布置圖
本次注漿使用ZBQ 型氣動注漿泵,可以長時間堵轉而無發(fā)熱問題;供氣壓力0.4~0.6 MPa,注漿壓力0~19 MPa,最大流量40 L/min;在泵隨注漿壓力變化而自動調節(jié)排漿量時,能自動保持兩種漿液的配比不變;攪拌桶使用QB150 煤礦用氣動式攪拌桶,適用于經常變換地點的注漿施工。
注漿管采用3 段2 m 長的4 分鍍鋅鋼管連接,在端頭0.2 m 處也纏上棉紗,錨桿出露煤壁0.1 m,如圖2。
圖2 注漿管示意圖(單位:mm)
1)設備布置:注漿前按要求把注漿設備放置在合適位置,先將風管打開,吹去其中殘留水及雜物,然后將設備與閥門、高壓管路連接牢固,用清水沖洗泵體及管路,檢查設備是否運轉正常。
2)漿液配置:現(xiàn)場采用漿液攪拌桶攪拌配制,每次攪拌3 袋料,先按0.8∶1 的水灰質量比將60 kg清水加入拌料桶內,再加入聯(lián)邦加固Ⅱ號注漿材料,混合攪拌均勻[2]。
3)注漿工序:當上述步驟都準備就緒時,可以開始注漿。先從小到大的順序緩慢打開注漿泵的供風閥門進行注漿。兩種漿液分別由吸漿管A、B 吸入,經注漿泵水泥缸,進入出漿管,再經過混合器混合,在泵壓力作用下通過注漿錨桿進行注漿。見圖3。
圖3 注漿設備系統(tǒng)示意圖
4)注漿參數(shù):正常注漿水灰質量比0.8~1.0,漏漿嚴重時可適當降低水灰質量比,最低控制在0.7∶1。注漿封孔水灰質量比為0.7∶1,注漿壓力保持在4~7 MPa。
在工作面超前支護外未注漿區(qū)域布置1 號鉆孔,在超前支護注漿處同等位置布置2 號鉆孔,分別對兩鉆孔0.4 m、4 m 處進行鉆孔窺視,得其窺視結果如圖4、圖5 所示。
圖4 1 號窺視鉆孔窺視結果
圖5 2 號窺視鉆孔窺視結果
由圖4、圖5 可知:1 號鉆孔在距離孔口0.4 m范圍內出現(xiàn)兩條細小裂隙,之后未發(fā)現(xiàn)裂隙,4 m 處存在多處裂隙且間隔較大;2 號鉆孔在距離孔口0.4 m位置發(fā)現(xiàn)第一條裂隙,被漿液充滿,4 m 位置發(fā)現(xiàn)第二條裂隙,被漿液充滿。說明超前工作面注漿后,已注漿區(qū)域裂隙基本被漿液有效填充,圍巖整體良好;未注漿區(qū)域在注漿區(qū)域影響下裂隙不再發(fā)育,保持了圍巖的整體塑性,注漿效果較好[3]。
在工作面后方70 m、50 m、20 m 和工作面正前布置測點,對巷道變形速度和頂?shù)装逡平窟M行分析:
1)工作面后方70 m 以后,兩幫變形速度小于5 mm/d,頂?shù)装逡平俣刃∮? mm/d,在工作面后方約130 m 以后趨于穩(wěn)定,工作面后方60~135 m 兩幫累計移近量47 mm,頂?shù)装謇塾嬕平?3 mm。
2)工作面后方50 m 以后,兩幫變形速度小于12 mm/d,頂?shù)装逡平俣刃∮?2 mm/d,在工作面后方約100 m 以后趨于穩(wěn)定,工作面后方40.8~108 m兩幫累計移近量135 mm,頂?shù)装謇塾嬕平?45 mm。
3)工作面后方20 m 以后,兩幫變形速度小于10 mm/d,頂?shù)装逡平俣刃∮?2 mm/d,在工作面后方約90 m 變形速度減小到2 mm/d 以下,工作面后方14.4~88 m 兩幫累計移近量184.8 mm,頂?shù)装謇塾嬕平?35 mm。
4)工作面前方10 m 左右巷道變形速度最大,兩幫可達35 mm/d,頂?shù)装蹇蛇_25 mm/d;兩幫變形速度工作面推過后迅速減小,30 m 以后兩幫變形速度小于5 mm/d,而頂?shù)装逡平俣仍诠ぷ髅嫱七^25 m后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直到工作面后方30 m 后,迅速減小到5 mm/d 以下,工作面前方15.6 m 到工作面后方48 m,兩幫累計移近量291 mm,頂?shù)装謇塾嬕平?24 mm。
超前工作面注漿后,已注漿區(qū)域裂隙基本被漿液有效填充,未注漿區(qū)域在注漿區(qū)域影響下裂隙不再發(fā)育,保持了圍巖的整體塑性;從工作面前方20 m到工作面后方70 m,工作面超前支護至動壓影響100 m 范圍內,兩幫平均移近量294 mm,頂?shù)装迤骄平?94 mm,工作面前方10 m 到工作面后方30 m為變形速度最大區(qū)域,應重點加強該段區(qū)域的圍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