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云
摘 要:課堂實踐是歷史教師成長的基石,對歷史課堂發(fā)生的故事及時反思和總結能使歷史教師超越思維慣性和固化結論及常規(guī)的認識問題的角度與方法,拓寬視野與分析問題的深度,增加思維的靈活性和發(fā)散性及知識的整合性,進而改變教學方法,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才能使教師在與學生思維碰撞中實現(xiàn)教學相長。
關鍵詞:中學 歷史課堂 教學反思 思維的靈活性
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智慧,應該是教師對于教育教學規(guī)律性的把握、創(chuàng)造性的駕馭和深刻洞悉、敏銳反應以及靈活機智應對的綜合能力。歷史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智慧水平,首先必須關注教師自身的個體經驗積累、實踐感悟、教學反思形成的實踐智慧。
課堂實踐是歷史教師成長的基石,也是歷史教師產生教育靈感的源頭,更應該是歷史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著眼點、起始點和歸結點。歷史教師的科研離不開課堂,離不開課堂教學中所發(fā)生的故事,故事是科研的基礎,研究是故事的升華。對故事的描述與剖析中,反思是歷史教師產生教學靈感與教學智慧的關鍵所在。反思絕不僅僅只是為了講一個故事,它是通過對教學事件的深度描寫、對自己教學生活實踐的重新咀嚼和回味來審視和分析自己的課堂生活實踐,體會自己教學的成敗得失,從而獲得更清晰的感悟和啟迪,達到一種豁然開朗的境界。因為有了反思,歷史教師的故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理性意義、實踐價值和科研特征。
有一件事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我在課堂上講述關于青銅器和鐵器的時候,根據(jù)教材的表述:“鐵器的使用雖然晚于青銅器,但是由于它質地堅硬,礦藏分布廣泛,較易提取,所以被大量用于生活、生產、軍事等各個領域,并取代石器和青銅器,成為最主要的工具。”我給同學們提了一個在我看來為“常識”的問題:青銅器為什么為鐵器所取代,成為人類早期文明史上的一種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生產工具?同學們的討論看起來很順利,而且按照我的預期,同學們的回答也很“上路”。在此基礎上我又對上述問題作了一番“標準答案”式的強調(包括鐵的冶煉相對于銅,更加“易于提取”)。沒想到,有幾位同學“心懷叵測”地提出了一個悖論:既然鐵相對于銅或者青銅有那么多優(yōu)點,鐵礦分布又很廣泛,再加上易于提取,那么為什么人類卻首先發(fā)明并使用了青銅器,而不是鐵呢?平心而論,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加上我化學知識的貧乏和對上述教材內容的誤解,因而便不加思考地以“這大概是一個偶然現(xiàn)象吧”的回答應付幾位同學。但是,幾位早有“蓄謀”的同學卻緊追不舍地問我:“老師,你是否研究過關于銅和鐵的提煉,到底哪個比較易于提???”我當時愕然了,但是基于對教材的“信念”,我居然堅定地回答:“當然是鐵易于提取?!睂嶋H上,我已經犯了一個常識性的、不符合科學知識的錯誤。學生告訴我:由于鐵比較活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銅不活潑,在自然界中能以單質形式存在。所以兩者相比之下,銅更易于提取。由此,同學們又提出了新的論斷:正因為如此,人類在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對自然界的認識還十分有限的情況下,首先提取銅而不是鐵則是十分自然的了,而不是老師所說的“偶然”現(xiàn)象(事后,我就此事請教了化學老師,由此才知道,這是一個中學化學中最基本的常識)。
上面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一個歷史老師有必要適當了解一點自然科學常識。事實上,在教學實踐中更讓我們值得反思的確是另外一個問題,即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郵差式”的教學方式——把所需教的知識內容從教科書、教學參考書上搬到教案上,然后把教案搬到課堂上,再把教案的內容告訴學生,一個教學流程就算完成了。通過簡單的歷史知識的傳遞和技能的訓練把學生作為客體來塑造,把歷史知識僅作為“郵件”來傳遞,所遮蔽的不僅是學生的心靈,實際上還包括歷史知識所表征的真實世界。在這樣的教學流傳、教學方式中,教科書、參考書已經成為教師的“圣經”,教師還有什么創(chuàng)造和超越可言呢?
大家從課堂上這個偶發(fā)事件中獲得了許多新的啟示:一是我們的歷史教學常常由于重視結論而輕易地跨越了本來是難以渡越的思維空間;二是我們歷史教師在考慮和思考歷史問題時,由于所謂的“歷史唯物主義”思維慣性,往往拘泥于“既定的”和“常套的”認識范圍,而卻忽視了具體性、特定性、發(fā)散性以及學科綜合性的分析;三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質疑與發(fā)散性思維,常常能夠碰撞出閃亮的思想火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開啟“教師的思維”真空。
參考文獻
[1]齊世榮.關于編寫中學歷史教材的幾點意見[J].歷史教學,2003(01):6-10.
[2]白賢.論中學歷史課堂的評價原則[J].西部素質教育,2015(12):81.
[3]楊鳳英.中學歷史“主體型”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