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娟
摘要: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輔導員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過程中,以自己豐富的學識、得體的言行影響學生,用耐心、愛心感染學生,獲得學生情感認同、信任和尊重,最終達到育人目的的特質(zhì)和能力;它是構(gòu)建和諧師生關(guān)系的重要條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的重要法寶。輔導員要通過塑造正能量形象、采用疏導的教育方式、以組織實踐活動為抓手、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提升人格魅力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關(guān)鍵詞:高校輔導員 思想政治教育 親和力
中圖分類號:G641 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2-0042-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1]工作在一線的高校輔導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任務(wù)便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成效,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其中關(guān)鍵一條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一、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內(nèi)涵
親和力最早屬于化學領(lǐng)域的一個概念,特指一種原子與另一種原子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特性。廣義親和力指的是人或物以特定的方式存在,被外界廣泛認同、接納進而影響、滲透外界的特質(zhì);狹義親和力則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通達與投合,是一種基于平等、尊重、真誠、溫和、魅力的人際吸引、影響的能力。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指的是輔導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本著圍繞學生、關(guān)照學生、服務(wù)學生的人本理念,以自己豐富的學識、優(yōu)雅得體的行為舉止、親近學生、走近學生,為學生排憂解難,有意識地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雙向互動關(guān)系,獲得學生情感認同、信任和尊重,最終達到育人目的的特質(zhì)和能力。
二、高校輔導員親和力獲得意蘊
1.親和力是輔導員構(gòu)建和諧師生關(guān)系的重要條件
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師生關(guān)系親疏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具有重大影響。[2]具有親和力的輔導員在面對學生時,不是以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權(quán)威形象出現(xiàn)的,而是以尊重的態(tài)度和平等對話的方式與學生有效地溝通交流。根據(j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人除了衣、食、住等基本的生存需要外,還有獲得愛、被尊重、自我實現(xiàn)等高層次心理需求。輔導員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老師,跟學生接觸時間最長,聯(lián)系最頻繁,工作中需要展示自己的親和力,用愛心溫暖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合理的利益訴求,耐心地開導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勢和長處,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使學生認識自我,發(fā)揮潛能,逐步實現(xiàn)自我。受輔導員春風化雨般的教導行為的影響,學生也會投桃報李,理解和配合輔導員的工作,師生之間構(gòu)建立真誠和諧的關(guān)系。獲得學生情感認同的輔導員,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親和力是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的重要法寶[3]
親和力是調(diào)節(jié)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潤滑劑。輔導員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每天都要與有著不同個性和不同利益訴求的學生溝通交流,指導學習和生活、組織協(xié)調(diào)活動、調(diào)解人際矛盾等。輔導員要將習近平總書記“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指示作為指導思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因為不管是何種個性、有何種利益訴求的學生都不會拒絕一個有愛心、有耐心、平等地、親切地對待他的輔導員。輔導員有了親和力就能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使接下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
三、高校輔導員親和力獲得的路徑
1.積極關(guān)注,正面引導,不斷輸出正能量
積極關(guān)注這一術(shù)語引自心理咨詢實踐中心理咨詢師只關(guān)注來訪者心理和行為積極有效的一面,而不關(guān)注其心理行為上消極不足的一面,目的是在來訪者內(nèi)心理建立起一種力量感和自我控制感,從而使來訪者樹立克服不足、自我管理、成長進步的信心。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中運用積極關(guān)注法,是指在工作中重視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反饋。挖掘?qū)W生中的好人、好事,在學生中廣泛傳播身邊發(fā)生的美好的、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激發(fā)大學生內(nèi)心的正能量,引發(fā)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追求崇高和美好。輔導員以積極關(guān)注法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也塑造了自己正能量的形象,更容易形成親和力。
2.疏導言論,啟迪思維,達成共識
現(xiàn)代的大學生思想獨立、自我意識強,更趨向于通過自己的實踐、獨立思考形成一定的認識,很少對某種價值觀盲從。[4]因此輔導員要因利勢導,在一些大家困惑、關(guān)心、敏感的問題上,先不要擺出自己的觀點,而是采取組織學生討論甚至是辯論的方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fā)表見解。輔導員適時把學生的意見整合,截取各種意見的重疊且正確的部分,作為大家的共識,用此種方式產(chǎn)生的主流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更易于為學生接受,變“別人要我做”為“我認為我應該做”,引導大家進入主流價值觀體系,摒棄傳統(tǒng)的說教、命令的方式,代之以討論的方式,進而使輔導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親和力和說服力。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在課堂上主要是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論往往具有抽象性,要理解理論知識,進而做到活學活用,必須到實踐中反復驗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講授的馬克思主義的原理、觀點及方法,能否真正為學生所接受,也需要實踐的支撐?!靶拧笔羌~帶和關(guān)鍵[5],輔導員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實踐,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社區(qū),通過社會調(diào)查、參觀訪問、實習等多種形式,在社會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識,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和說服力,以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樹立正確的信仰、信念。將實踐引入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中,改變以往純理論、板著臉的教育模式,可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4.運用網(wǎng)絡(luò)新媒體技術(shù),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跟不上時代的輔導員,其親和力便會大打折扣?!?0后”的大學生是在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成長起來的“新興人類”,日常學習、生活與網(wǎng)絡(luò)接觸最多,輔導員要與“00后”大學生展開有效的對話和交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必須迅速掌握網(wǎng)絡(luò)應用技術(shù),縮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輔導員可以運用新媒體、新技術(shù)使工作活起來,以新媒體為平臺對學生開展思想引領(lǐng)、學習指導、生活輔導、心理咨詢等,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shù)高度融合,增加其時代感和吸引力。使用網(wǎng)絡(luò)語言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降低師生的疏離感,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提升親和力。[6]
5.加強自身修養(yǎng)和積累,提升人格魅力
每個人都有一張名片。每一個輔導員因其特有的氣質(zhì)、修養(yǎng)和個人魅力擁有自己的個性名片,輔導員親和力就是這張名片上的亮點,是輔導員教育管理學生的隱性資本。高校輔導員作為在校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毋庸置疑地要用自己的言行為大學生樹立榜樣。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往往更愿意接受他們喜歡的、崇拜的老師的思想觀念、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鑒于此,輔導員平時應注重積累和更新知識、掌握社會脈搏,走在時代前列,在給學生一碗水之前,確保自己有一桶水。輔導員還要要尊重學生,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善于換位思考,增強人際包容性;在語言表達上要幽默風趣,語氣要溫和,善于用輕松詼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只有做有辨識度、有溫度、有情懷的高校輔導員,才能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四、結(jié)語
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既是輔導員人格特質(zhì)、魅力風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展現(xiàn),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達成影響人、塑造人目標,對高校輔導員提出的更高要求。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線的輔導員,應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1).
[2]郭珍磊,尹曉娟.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親和力提升研究[J].隴東學院學報,2018,29(2):140.
[3]陳幼蓮.淺析親和力在大學是輔導員工作中的重要性[J]神州,2011(6):88.
[4]劉湘順,李梅.大學生思想變化的新特點及教育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2):66-68.
[5]范林芳.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N].發(fā)展導報,2017-12-15(27).
[6]郭珍磊,尹曉娟.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親和力提升研究[J].隴東學院學報,2018 (2):141.
責任編輯:楊國棟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19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民辦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狀況調(diào)查及培育路徑研究”(2019SJB138)。
[作者簡介]羅曉娟,三江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