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
□教育、教學研究
“輸出假說”及其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
楊 勇
(阜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斯韋恩提出的“輸出假說”是“輸入假說”的補充、延伸和提高??衫斫廨斎氩皇浅晒φZ言習得的充要條件,輸出必不可少。輸出在語言知識的重構(gòu)和內(nèi)化過程中作用重大,它可以引起學習者對語言問題的注意,可以驗證學習者對目標語的假設,可以促進學習者對目標語的反思。當前我國的外語教育存在很多問題,“輸出假說”帶給我們很多啟發(fā):教育主管部門要真正重視語言輸出;教師要采取科學方法,敦促學生盡可能多輸出;學生要珍惜并把握每一次輸出的機會,重視互動和反饋,輸入與輸出并舉,構(gòu)建更加合理的中介語系統(tǒng),不斷提升自己的目標語水平。
輸出假說;輸入假說;可理解輸出;外語教學;二語習得
1985年,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出版《輸入假說:問題與啟示》()[1]一書,詳細論述了“輸入假說”(有的文獻翻譯為“輸入假設”,同樣,“輸出假說”翻譯為“輸出假設”),克拉申認為在二語習得中,充足而有效的輸入是必要條件,克拉申強調(diào)最佳的語言材料輸入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第一,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不能理解的語言輸入等于噪音,這一條最重要,因此“輸入假說”又被稱為“可理解輸入假說”(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第二,既有趣而且又有關(guān)聯(lián)(interesting and relevant),有趣的語言輸入會激起學習者的興趣。第三,非語法順序安排(not grammatical sequenced),自然環(huán)境下的語言輸入比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效果好。第四,要有足夠的輸入量(enough input),成功的語言學習需要連續(xù)不斷的內(nèi)容有趣的廣泛閱讀和大量會話。在此基礎上,克拉申提出i+1語言輸入原則(i是英文單詞interlanguage“中介語”的首字母):輸入的語言信息既不要過難(i+2或者i+3……),也不要過于簡單(i+0甚至i-1),克拉申用i+1來表示最佳的語言輸入。只要有足量的語言輸入,學習者就會自然而然地學會目標語,從中能看出喬姆斯基普遍語法先天論的影響。
“輸入假說”提出后,因為其科學性和合理性,迅速受到學界重視,但是也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議,比如i+1語言輸入原則的可操作性問題,還有,輸入固然重要,但是對學習者的動機、情感、策略等重視不夠,這些批評的聲音中,以斯韋恩[2]提出的“輸出假說”和朗[3]提出的“互動假說”影響最大。這些理論和爭論,不僅沒有因為時間而過時,相反,在我國當前“費時低效”的外語教學大背景下,反而歷久彌新,很有反思的必要。限于篇幅,本文僅討論Swain的“輸出假說”[4-6],Long的“互動假說”將另文討論。
Swain是在長期觀察實踐和對照實驗的基礎上提出“輸出假說”的。Merrill Swain,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學院資深教授,國際知名學者,曾任美國應用語言學協(xié)會主席、國際應用語言學協(xié)會副主席。20世紀70年代,Swain及其同仁在加拿大對母語為英語的學生進行法語教學,采取的是沉浸式(immersion program)教學方法,也就是在課堂上全部用法語進行授課,不僅有語言課,還有用法語講授的其他課程,如數(shù)學、科學等。調(diào)查顯示:經(jīng)過7年的學習,這些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聽力能力確實比非沉浸式教學的學生要好,甚至與母語為法語的學生不相上下,但是在說和寫等產(chǎn)出性技能方面,和非沉浸式教學的學生差不多,在輸出的詞匯、句法、表達等方面都有較嚴重的問題,和母語為法語的學生之間差距甚大。這說明:理解了目標語表達的意思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目標語,長期的、高質(zhì)量的語言輸入并沒有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準確的、恰當?shù)恼Z言輸出,這與“輸入假說”背道而馳。據(jù)此,Swain認為,大量的語言輸入確實必不可少,但是,可理解語言輸入并不是語言學習的充要條件,“輸入假說”忽視了輸出在語言習得中的重要作用,語言教師應該敦促(原文用的是push, 或譯為“強制”,或“迫使”)學生盡可能多地進行語言輸出。語言輸出在語言學習中不可缺少,意義重大。具體來說,語言輸出除了能提高目標語的流利度(fluency),使目標語輸出成為自動化(automaticity)行為以外,還有如下三大功能。
1.注意/觸發(fā)功能(noticing/triggering function)學習者在語言輸出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自己所說或所寫的目標語與所要表達的意思之間的差距,會注意到自己語言學習和輸出中存在的問題:無法表達、錯誤表達或者表達不透,換句話說,輸出能引起語言學習者對語言問題的注意,觸發(fā)他們?nèi)ニ伎?,去借助一些直接或者間接的策略,比如求教別人或工具書,比如喚醒后來的輸入感知,來解決這些他們自己表達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這種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和行動,讓學習者自覺去關(guān)注語言形式,甚至自己內(nèi)在的心理機制和認知過程,無疑會大大促進語言的學習和語言能力的提高。
2.檢驗假設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語言學習中,學習者會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將目標語與母語進行對比,不斷地提出各種假設。如果沒有輸出,這些假設大多將胎死腹中,不了了之。但是,如果有輸出,就能收到口頭的或者書面的反饋,檢測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錯誤的,將得以修正,形成新的更好的假設;正確的,將逐漸內(nèi)化,變成語言知識存儲在大腦里。這種口頭或者書面的互動和反饋,無疑會敦促學習者不斷去思考、整合、修正、完善、提高,在不斷地“提出假設——檢驗假設——修正假設——假設成真”中完善和豐富自己的目標語知識。
3.元語言反思功能(metalinguistic reflective function)在輸出過程中和輸出后,學習者會有意識地對目標語的形式、功能和意義進行反思,將陳述性語言知識轉(zhuǎn)變成程序性語言知識,這種對目標語的描述、分析、重構(gòu)和內(nèi)化,肯定會促進目標語的學習。Swain認為,語言輸出是人類的認知工具,學習者通過輸出,一方面將外部世界內(nèi)化,一方面將內(nèi)部世界外化,只有外化(即輸出),才能發(fā)現(xiàn)和凸顯所學目標語在形式和內(nèi)容方面的優(yōu)缺點,在總結(jié)和反思中,不斷上升。
Swain & Lapkin經(jīng)過多年研究,推演出下面的“輸出與二語學習”模型[7]:
簡要解釋一下這個模型:在真實的交際需求下,學習者需要用目標語進行交流,生成“輸出”,記為“輸出1”,但是這個“輸出”可能不是很完美,可能用詞不當、結(jié)構(gòu)錯誤,或者發(fā)音不對等等,這時,如果內(nèi)部或外面的反饋引起學習者的注意,他就會去反思并分析表達中的錯誤,這種反思可能是簡單的自我反省,或者復雜的思考,其結(jié)果有兩種可能:一是輾轉(zhuǎn)反側(cè),求之不得,只有暫時存疑,但是下一次碰到類似的語言輸入時,學習者就會特別注意,用新的輸入去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目標語體系。第二種可能是經(jīng)過仔細分析后,找到了解決方法,生成新的“輸出”,為了與第一個“輸出”區(qū)別,記為“輸出2”,這時的“輸出”,肯定比“輸出1”更完美,代表著學習者的最高水平。這個模型充分表明了“輸出”對二語習得的作用和影響,因為“輸出”,學習者開始注意自己的錯誤,反省自己的問題,改正自己的缺點,生成更完美的語言形式,顯性呈現(xiàn)了學習者的隱性學習過程。
“輸出假說”并不否認“輸入假說”,只是認為輸入固然重要,但是輸出也同樣重要,必不可少?!拜敵黾僬f”將學習者從語義處理(semantic processing)領(lǐng)域引入句法處理(syntactic processing)領(lǐng)域,從注重語義、內(nèi)容和意義理解,引起學習者重視句法、形式,強調(diào)形式與意義的連接(form-meaning connection)。
我國目前的外語教學飽受詬病,投入與成效不成正比。即使只從初中算起,到大學二年級四六級考試結(jié)束,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也系統(tǒng)學習了八年英語,但是,學習效果如何呢?或許由于我國外語教學長期片面重視接受性技能,而輕視產(chǎn)出性技能,導致大量的學生學的是“聾子英語”——聽不懂,“啞巴英語”——說不出,高分低能現(xiàn)象很常見,在真正交流中,手足無措,狼狽不堪,讓人無法想象這竟然是經(jīng)過了八年的系統(tǒng)學習。盧仁順就指出:“我國英語教學中高分低能、啞巴英語、費時低效這些突出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因,是我們在外語研究、教學和測試中普遍重輸入、輕輸出?!盵8]認真研讀、分析Swain的“輸出假說”,對我國當前的外語教學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1.教育主管部門要真正重視外語教學中的輸出。首先,通過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等宏觀性文件,讓全體教育工作者意識到語言輸出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明白學習外語是為了交際,而不是為了考試。其次,可以通過測試、評估等杠桿,比如調(diào)整課程設置,增加口語測試,規(guī)定口語測試在中考和高考成績中占一定分數(shù);在考試中,增加主觀題的比重和分值,尤其是提高寫作等題型的分數(shù)占比,不要讓學生認為外語測試就是選擇和判斷,用考試或者比賽來引導教師和學生去重視并強化語言輸出。最后,有了測試、評估和比賽的反撥效應(washback effect),教師和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在平時的教學中,花更多的時間去設計說和寫等產(chǎn)出性環(huán)節(jié),增加語言輸出的數(shù)量,提升輸出質(zhì)量。
2.對于教師自己來說,學生的輸出也是一個挑戰(zhàn),對老師自己的口語和寫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迎難而上,不斷學習,采取多種靈活有效的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采用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交際性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等科學教法,刺激和鼓勵學生進行語言輸出。尤其達列舉了語言輸出的主要方式:問答、對話、討論、辯論、寫作、翻譯、演講等[9]。教師應該從中采取多種組合方式,在課堂上,靈活運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通過協(xié)作、小組合作學習等,通過有意義的交際活動和任務,促使學生大膽輸出,小心求證,觸發(fā)他們對語言形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的注意。同時,教師一定要注意保護學生語言輸出時的積極性,注意糾錯方式、方法和時機,小心呵護學習者的興趣,不要讓學習者有挫敗感,不要打擊學習者的信心和熱情,消除學習者的情感阻礙,讓學習者自發(fā)、自愿、自覺地進行說和寫的鍛煉。
3.重視反饋。Swain告訴我們,外語學習就是在不斷地提出假設和檢測假設中循環(huán)上進的。語言輸出能檢測假設的正確性和合理性,所以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對于學生來說,反饋都非常重要,積極有效的反饋決定著語言學習者的受益程度。在口語輸出中,聽話者(可以是教師、本族語者、同學或其他人)的反應直接決定了輸出的后續(xù)進行,如果聽話者沒有任何理解障礙,說明輸出無誤,學習者的假設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聽話者疑惑不解,這就告訴學習者需要去改進,經(jīng)過雙方的意義協(xié)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學習者修正了自己的輸出,提高了表達能力和交際水平。在書面輸出中,比如學生寫作,老師的修改意見和評語就顯得非常重要,學生應該認真去揣摩、分析,明白自己表達的不足,修正自己的輸出,在互動和反饋中,日有所得,不斷進步。
4.輸入與輸出并舉。片面重視輸入或者輸出,都是不對的。其實,輸入和輸出,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輸入對聽和讀幫助明顯,輸出對說和寫提升較快,只有合理結(jié)合輸入和輸出,才能取得語言學習的全面進步。這對當前的外語教學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在當前的外語教學中,聽說讀寫四大模塊基本上是分開、單獨進行的,這就造成聽力和閱讀課堂沉悶、疲憊,口語課和寫作課流于形式,沒有真正意義豐富的語境。如果能打通四個模塊之間的阻隔,比如聽力和口語并行,閱讀與寫作齊飛,比如,將精讀課調(diào)整為讀寫課,聽力課調(diào)整為聽說課,這樣“以讀導寫”或者“以聽導說”輸入與輸出并舉[10],肯定能提升外語教學的效率。實踐中,王初明教授倡導的寫長法、以寫促學、讀后續(xù)寫、續(xù)理論已經(jīng)初見成效[11-13],但是,進一步的結(jié)合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去證實,凝練為成熟的教學模式還需要假以時日,任重道遠。我國關(guān)于“輸出假說”的研究也就20來年,整體來說,“認識不夠、研究還不夠深入”,除了王初明教授的續(xù)理論較為系統(tǒng)外,多為“零星的,不成體系的研究”[14]。
“輸出假說”不是對“輸入假說”的否認,相反,它是“輸入假說”的補充、延伸和提高。大量優(yōu)質(zhì)高效的可理解輸入是成功的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同樣,可理解輸出對外語學習也必不可少,在語言知識的重構(gòu)和內(nèi)化中作用重大:輸出可以引起學習者對語言問題的注意,可以驗證學習者對目標語的假設,可以促進學習者對目標語的反思,構(gòu)建更加合理的中介語系統(tǒng)?!拜敵黾僬f”帶給我們很多啟發(fā):教育主管部門要真正重視語言輸出,運用教學大綱、語言測試等杠桿來反撥教學,主動改革;教師要采取科學方法,促使學生盡可能地多輸出,優(yōu)質(zhì)輸出,在此過程中,要保護好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對學生而言,要珍惜并把握每一個輸出的機會,重視互動和反饋,在不斷地嘗試和互動中提升自己的目標語水平。
[1]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G]//S.Gass & C. Madden,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1985.
[3]Long, M. H. . Input, interaction, and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G]//In H. Winitz (ed.). Native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Berlin: Routledge,1981: 259-278.
[4]Swain,M. 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93(1):158-164.
[5]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G]//G. Cook & B. Seidlhofer,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Swain, M. The Output Hypothesis: Theory and Research[G]//In E. Hinkel(ed.). Handbook on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5.
[7]Swain M, Lapkin S.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3):371-391.
[8]盧仁順.“輸出假設”研究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04):34-37.
[9]尤其達.輸入與輸出并舉,提高英語應用能力[J].外語界,2001(06):40-43.
[10]郭紅,戚德山.輸入與輸出假說的實證性研究[J].外語學刊,2009(01):132-135.
[11]王初明.外語寫長法[J].中國外語,2005(01):45-49.
[12]王初明.讀后續(xù)寫何以有效促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05):753-762+801.
[13]王初明.從“以寫促學”到“以續(xù)促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7(04):547-556+639-640.
[14]李濤.語言輸出假設理論研究綜述[J].外國語文,2013(S1):76-79.
The Output Hypothesi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
YANG Y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The Output Hypothesis proposed by Merrill Swain, is the supplement, extens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put Hypothesis. The comprehensible input is not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successfu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which the comprehensible output is indispensable. The output is significant in the reconstructing and internalizing of the language knowledge: it can trigger the notice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to the language problems, test the hypothesis the language learner made, and promote the language learner’s reflection o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re exist lots of problems in our pres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Output Hypothesis brings us a lot of great implications: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anguage output, and the teacher should apply to 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s to push the student to output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he student should cherish every opportunity of output, put emphasis on the interaction and feedbacks, develop input and output simultaneously to build a better interlanguag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Output Hypothesis; the Input Hypothesis; comprehensible outpu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LA
2020-02-15
2018年度安徽高校省級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理論與實踐:二語習得理論及我國的外語教學”(SK2018ZD026);安徽省振興計劃“英語語言文學(非教師教育類)”(2015zytz036)。
楊勇(1980- ),男,安徽太湖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網(wǎng)絡語言、二語習得、句法學等。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3.22
G642
A
1004-4310(2020)03-01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