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
【摘要】通常情況下,我們所稱之為的社會適應行為主要指的是相對于個人年齡與文化背景條件,對其獨立處理日常生活與承擔社會責任的期待,它是社會性方面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更是各個個體對于整體社會環(huán)境要求的適應,是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的外在體現(xiàn),也是針對社會成熟度發(fā)展狀況進行測量的重要標志。針對幼兒社會適應行為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幼兒在日常的生活技能,運動感覺技能,初步溝通技能和社會化等相關方面。結(jié)合這樣的情況,本文重點探討和分析蒙臺梭利教育模式對幼兒社會適應行為發(fā)展影響的實驗等相關內(nèi)容。
【關鍵詞】蒙臺梭利教育模式 ?幼兒社會適應行為
一、蒙臺梭利教育的模式研究
(一)感官教育
在蒙臺梭利教育模式中最具特色的內(nèi)容就包括感官教育,感官教育模式是通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發(fā)展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感官靈敏度和適應力,通過感官訓練的方式,進一步有效探求幼兒多個方面的能力發(fā)展的要求,從而有效培養(yǎng)幼兒對于周圍世界的關心,以及發(fā)現(xiàn)相關事物的變化的能力。通過這種感官教育和訓練,進一步有效培養(yǎng)幼兒的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在感官教育實踐過程中,幼兒可以通過對于視味嗅觸聽五大感官的訓練,進一步有效形成對周圍環(huán)境的深刻記憶。通過這種感官訓練的方法,使幼兒能夠更積極有效的和他人合作,和周圍的環(huán)境共處,更加愉快地交流和玩耍,從而使其得到相對應的訓練和學習,使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在感官訓練的過程中,幼兒也可以和他人進行有效的合作,互相交流和玩耍,使自身的社會角色得到有效的定位和確立。
(二)混齡編班形式
混齡編班在蒙臺梭利教育模式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和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針對幼兒的教育設置混合班級的模式,把大班和小班的幼兒進行合并教學,這種混合編辦的方法,并不是不分班,而是把大班和小班進行二次編制,也就是說一個大班和一個小班進行編制,進行適度的混合。在課程方面也有針對性的進行搭配,這樣能夠確保大班幼兒和小班幼兒有更多的接觸機會,這種跨越年齡的教學方式,對于大班幼兒和小班幼兒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蒙臺梭利教育模式所強調(diào)的并不是對于技能和知識的強制灌輸,而是通過幼兒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行為習慣,或者意識的養(yǎng)成,使幼兒能夠有效形成社會適應行為能力,從而在幼兒班的學習生活中可以有效學會掌握相應的技能。
(三)訓練秩序與紀律感
幼兒班教育下,大量的幼兒在一起生活,針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相對應的紀律保障。幼兒要學會在社會上生存,就需要具備社會生活適應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也需要適應一定的紀律。蒙臺梭利教育模式可以對幼兒進行更好的訓練,在紀律感,秩序感等方面顯著增強。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教師要向幼兒宣布統(tǒng)一的紀律和規(guī)則,而這些紀律是必須遵守的,例如,要在指定的地點上廁所,需要準時的吃飯等等,如果幼兒違反這些紀律,按照紀律的要求就要進行相應的懲罰,如果幼兒不能改變這樣的錯誤習慣,就會遭到其他幼兒的指責,甚至是孤立。在其他幼兒園都在統(tǒng)一進行某項行為的時候,幼兒也會不自覺的養(yǎng)成跟其他幼兒同樣的習慣,最終在自身的學習過程中,遵循統(tǒng)一的秩序和紀律。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程度的介入和指導。與此同時,也能夠充分看出,此時的混齡編班能夠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和價值,大班幼兒可以糾正小班幼兒的錯誤和不良習慣,為小班幼兒做出正確的行為示范。
二、蒙臺梭利教育對幼兒社會適應行為發(fā)展的影響
(一)幫助幼兒獨立生活
蒙臺梭利教育模式下,幼兒的生活習慣主要靠感官獲取、他人示范、集體引導,幼兒對成人依賴減少,互幫互助完成自己的生活,這種教育模式下,幼師只是負責總體指導、引導和安全保障,對幼兒的具體行為并無太多干涉,因此幼兒可以獨立解決自身的問題,處理自己的事物,例如,能夠自己和同學一起洗手洗臉,上廁所,吃飯等等,也能夠自己行走和玩耍,獨立生活是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蒙臺梭利教育模式可以針對這方面能力進行更好的訓練,使幼兒能夠獨立自主,在這種教育模式中幼兒能夠明確自身的地位和在社會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可以從獨立的行為中進一步增強自我意識,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對自我有更深的認知,在完成自身需要完成的事情的時候,可以有足夠的自豪感和驕傲感,從而在潛意識中能夠認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正常的現(xiàn)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形成傾向性的價值判斷,這對其日后的成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養(yǎng)成就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二)提升幼兒社會交往能力
幼兒在蒙臺梭利教育模式下,能夠不僅與同齡幼兒交往,還能夠與異齡孩子進行交往,利用大班孩子的責任感和小班幼兒對大班幼兒的依賴,促進其交往,在幼兒與性格迥異的各色幼兒相處過程中,在矛盾的不斷調(diào)和以及解決下,幼兒之間能夠形成相處的自然默契,這種默契,就是社會適應能力。例如,小班幼兒在遇到困難時,會記住教師所說向大班幼兒尋求幫助,這種能力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學會尋求幫助便是適應社會的第一-步。而大班幼兒在幫助小班幼兒時,心里會產(chǎn)生自我滿足感,并且會增強自己的能力,也會從幫助他人中獲取快樂,明白幫助的樂趣,在實際的相處過程中,幼兒一起玩耍,互幫互助,在每一個細節(jié)之中都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幼兒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會習慣于幫助別人和被幫助,既明白自身需要他人的幫助,自身也能夠向他人提供幫助,這種互相幫助的意識是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表現(xiàn),同時也是自身能夠健康茁壯成長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黃曉星.邁向個性的教育:一個留英、美學者解讀華德福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3.46-48.
[2]李澤武.我在英格蘭學師范:華德福教育親歷記[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219.
[3][意]蒙臺梭利.蒙臺梭利幼兒教育科學方法[M].任代文,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14.211.
[4]霍力巖.蒙臺梭利幼兒教育科學方法[D].北京師范大學,1996:22.
[5][英]Paula Polk Lillard.蒙臺梭利教育學新視野[M].陳怡全,譯.臺北: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52.
[6][意]蒙臺梭利.家庭與孩子[M].何佳芬,譯.臺北: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