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少君
【摘要】高成本景觀設計是在景觀設計過程中, 所采用的設計形式、材料選擇、植物配置以及由設計引至的施工、維護、管理等造價高昂, 造成景觀建設與管理運營在經濟和人工方面的高投入。相對于高成本景觀設計, 低成本景觀設計是在設計過程中, 盡量降低項目前期的投資和中后期的損耗、能耗、維護等管理運營方面的投資。低成本景觀設計的難點在于“權衡”:即權衡短期投資和長期收益, 權衡在保證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態(tài)等前提下, 降低景觀成本的同時獲得更好的使用效果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低成本;景觀設計;內涵原則
研究低成本景觀設計的目的是探討在符合設計要求的基礎的同時,遵循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通過對美學、社會經濟學和生態(tài)學的研究,結合當前社會經濟和技術的發(fā)展,使景觀設計達到景觀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和景觀成本的最低化。
1、城市景觀發(fā)展趨勢分析
我們對城市園林景觀進行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幫助改善城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但是我國目前很多城市發(fā)展都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除此之外,設計中的不合理會造成嚴重的材料浪費。不注意生態(tài)文明的城市發(fā)展與粗放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風格會導致資源嚴重浪費,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后期造成不可恢復的傷害。對于一些發(fā)展程度較好的城市,政府部門對園林綠化工作投入了很大的資金,很多園林城市設計部門都出現了鋪張浪費等現象,花費更多的資源卻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無論是從生態(tài)角度還是從藝術角度,很多城市景觀設計都不盡人意。對于西部一些發(fā)展不太充足的城市來說,政府對景觀設計資金投入較少,很多景觀設計的資金規(guī)劃不到位,對城市園林綠化發(fā)展留下了很多累贅。低成本是新時代城市園林綠化發(fā)展的主要趨勢,是平衡成本投入與景觀設計生態(tài)價值、藝術價值的重要方法,能夠平衡人類與自然改造之間產生的矛盾,也可以幫助資金不充足的景觀設計工程收獲更多的效益。有關工作人員與國家要徹底貫徹落實低成本思想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使用。
2、低成本景觀設計的內涵探析
低成本景觀設計其本質就是使用更低投入來獲得更加理想的收益與效果。低成本最開始引用于醫(yī)療行業(yè),在經濟逐漸發(fā)展下應用于建筑行業(yè)。景觀設計行業(yè)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成本對行業(yè)本身的重要性,所以低成本這一概念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逐漸盛行。伴隨我國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在生產活動中的重要性。對于低成本景觀設計理念來說,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尋找一種合適的方式來影響自然系統的物質,技能豐富該地區(qū)的生物多樣性,又能較好地維持原有的生態(tài)格局。要想做到低成本景觀設計,相關設計人員首先要做到四個方面“排放低,消耗低,干預低,維護低”。這四個方面有各自的內涵,排放低就意味著在施工過程中與后期的保護修繕過程中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并通過科學技術來實現廢棄物循環(huán)利用。消耗低意味著在進行景觀施工過程中要加少原材料的使用,在設過程中簡化施工步驟,加大低成本材料替換高成本材料的百分比,同時也要做到材料循環(huán)利用。干預低是在設計過程中來優(yōu)化施工,通過構思與設想來減少成本預算,減少材料使用量。維護低就是減少對景觀工程后期的維護工程數量,減少每一種成本的投入,維護低是一個長期過程,設計階段對它的影響很大。
3、低成本景觀設計具體內容方法分析
3.1選擇低成本材料進行設計
景觀設計的成本與原材料的選擇直接掛鉤,要想降低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成本,工作人員應該首先從原材料上下功夫。低成本的的原材料并不意味在施工過程中使用質量不合格、與工程要求不相符的材料,設計師在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更具景觀的實際功能來選擇適當的低成本材料替換高成本材料,通過優(yōu)化結構設計來彌補材料上的差異,根據低碳城市建設理念,設計人員需要通過精確地構思設計來讓城市景觀設計達到預期的效果,讓城市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要想做好低成本景觀設計工作,設計人員要充分了解設計城市當地的文化風貌,因地制宜,選擇建筑材料時應該首選當地材料,在交通運輸費用上減少開支,使用當地本土材料也可以最大程度體現本土風貌。對于硬質景觀設計來說,硬質材料運輸困難,材料本身價格昂貴,如果在設計中能夠找到本土材料來替換,該項工程就會減少很多成本投入。鋪裝設計在景觀設計中尤為重要,不僅要考慮路面材料,而且還要考慮材料組合,在實現基本交通功能同時,實現觀賞和經濟效益。影響鋪裝成本的因子主要是鋪裝材質的選擇和鋪裝面積的大小,以及與周邊景觀環(huán)境是否協調,其中材質選擇對景觀成本影響較為顯著。首先采用本土材料,材質是鋪裝的物質基礎;其次多采用透水性道路設計,嵌草路面、彩色混凝土透水透氣性路面、透水性瀝青鋪地、透水磚鋪地、粗沙鋪地等不僅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而且具有較好的透水性,可以有效實現水循環(huán),減少雨水管道設施壓力,減少公共水污染,蓄養(yǎng)地下水等,從而減少相關設施的資金投入,降低成本;最后在設計中可循環(huán)利用廢棄材料。
3.2對構筑物功能性改變
在景觀設計行業(y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城市建設會產生很多建筑廢棄物與材料。對于這些廢棄建筑,大部分建設設計人員都會進行拆除,拆除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廢棄物。伴隨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不斷推進,很多城市景觀設計工作中也都貫徹落實了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對廢棄建筑物的態(tài)度也不再是拆除,景觀設計人員會對廢棄構筑物進行改造,利用廢棄構筑物內可以利用建筑材料來進行景觀設計,對一些設計價值較大的廢棄構筑物來說,景觀設計師還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創(chuàng)新,在廢棄構筑物本體上進行改造省去了建筑材料購買與運輸的費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城市古老的建筑景觀風格,原有廢棄建筑物外表上經常會有很多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天然景觀,通過對這些景觀的整合設計,會讓人們在觀賞這個景觀工程過程中出現更多不同的體會。就廢棄建筑物墻體來說,復雜的痕跡會帶來一種時間流逝的藝術體驗,當人們在這種景觀中參觀時就會產生一種時代變遷的感覺,時光飛逝,工業(yè)時代的今天還能夠能在城市中看到這種建筑物,給人更好地景觀體驗。構筑物轉型本質上是實現低成本景觀設計的方法之一,實現廢棄建筑物轉變?yōu)榫坝^過程中充分體現出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同時也減少了很多景觀設計開銷,給城市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城市人文精神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更加貼近。
圖3? 空間的“圍”
圖4? 空間的“透”
3.1.2? 滲透與層次
單一建筑空間,由于結構或功能的要求,設置的列柱就把空間分隔成幾部分。兩個相鄰空間,在分隔時不是采用實體墻分開,而是通過柱廊窗等使之聯通,空間就產生滲透和層次。
3.1.3序列與節(jié)奏
空間序列的組織沿主要人流逐一展開的一連串空間,有起、有伏、有抑、有一般、有重點、有高潮等。
3.2? 公園空間設計要素處理方法
3.2.1公園設計四要素
公園藝術形態(tài)的表現和豐富多彩的活動空間主要由地形、水體、植物、建筑等四大要素構成,要素構成不同的特征、特色,表達不同公園園林的主題思想。
地形是構成公園的骨架,主要包括平地、坡地、土丘、土山、假山、谷地等,地形的高低起伏決定空間活動、植物配置、景觀節(jié)點布置等。
水體是柔化公園形態(tài)空間,豐富公園景觀的作用。水體的形態(tài)由動態(tài)和靜態(tài)水,主要有湖、潭、河、溪、澗、瀑泉等。
植物是公園中最重要的材料,主要包括喬木、灌木、地被、花卉、草坪、水生植物等。植物四季景觀特色、芳香、形態(tài)等都可以形成公園的主題。植物的疏密、高低搭配可以組合豐富多彩的公園空間。
建筑往往是公園點景之物是升華公園意境之用,建筑主要有亭、廊、軒、構架、景墻等,為游人提供休憩、觀景、空間活動等作用。
3.2.2四要素在空間設計中處理的方法
公園空間主要有隔、圍、透、敞等。
隔,通過物體把空間分成幾個部分,以便組織活動、娛樂、觀賞空間。隔,分實隔和虛隔。實隔,用高出人視線的實體景墻、建筑、土山、假山、多層次搭配的密實樹林,游人視線不便穿過。虛隔,低于人視線的矮墻、小品、假山置石、灌木群和視線可通的喬木林、視線可透的景墻構架等,把活動空間隔開,但空間可以相互滲透,豐富景觀空間。
圍,一般是通過物體圍起形成的空間,可以獨立為游人提供活動、娛樂等作用。主要是通過高于視線的景墻、建筑、樹木、土山、假山等特定或多種物體圍成的空間。
透,透過成行成列喬木(圖5、圖6)、建筑窗戶、小品構架或兩座假山、建筑之間形成前后景物之間的層次,極大豐富了公園景觀設計、景觀節(jié)點的可看性。建筑空間組織往往通過柱子、屏風等來組織空間的“透”,柱子作為建筑的構造支撐,也是建筑空間分割、滲透、層次的組織。相比與公園,公園中起分割空間,組織“透”字,主要是喬木,園路邊成行的喬木、草坪空間中成組的喬木、林蔭廣場成群的喬木,“三角形”“五角形”配置的喬木、庭院中的孤植喬木等都如建筑中的柱子一樣發(fā)揮著空間組織的主角。
圖5? 柱子與樹分隔空間
圖6? 喬木發(fā)揮“柱子”作用
敞,沒有建筑、地形、植物圍合的空間,可以是大片廣場鋪地、草坪、觀賞花卉、水面等。相應建筑空間組合的“敞”,主要是建筑外空間的開敞空間和半開敞空間。
公園空間的組合跟建筑空間組合一樣,如建筑外部空間的程序組織時各主要空間沿著一條縱軸展開空間序列,一般可以由開始段、引導過渡段、高潮前準備段、高潮段、結尾段等不同的區(qū)段組成。人們經過這些區(qū)段,空間忽大忽小、忽寬忽窄、時而開敞時而封閉,形成強烈的節(jié)奏感。一個好公園,往往在公園空間組織上都會讓游客市民游玩體驗到空間的變化、空間節(jié)奏與游園活動、景觀視線節(jié)點的組織等,公園空間序列組織在規(guī)劃游線上也與建筑空間組織一樣有開始段、引導段、高潮準備段、高潮段、結尾段,即為啟、承、轉、合等空間序列。全園會在規(guī)劃游線的組織下開展公園空間序列組織的重復交替展開設計空間。
4、實例—瓜渚湖東岸公園設計應用
4.1? 概況
瓜渚湖公園位于紹興市柯橋城區(qū)中心(圖7),圍繞1.1平方公里湖面的瓜渚湖展開的公園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形成“東賞西閑,南活北動”的布局,東岸以觀賞為主、西岸以安靜休閑為主、南岸以兒童活動為主、北岸以運動為主(圖8)。
圖7? 瓜渚湖在柯橋城區(qū)的位置示意圖
圖8? 瓜渚湖公園空間布局示意
本次公園空間案例解剖分析的是瓜渚湖東岸公園,瓜渚湖東岸公園位于瓜渚湖東邊,東依湖東路、南靠湖中園小區(qū)、西臨瓜渚湖、北至梅龍江,地塊南北長760米,東西最寬處300米,設計前是一片苗圃地,地勢平坦,沿湖已建環(huán)湖綠化及步道,地塊中間有一條10米寬的小河東西向穿過,把地塊分成南北兩塊,公園總面積約12.3公頃(圖9、圖10)。
圖9? 東岸公園位置圖? ? ?圖10? 東岸公園現狀用地示意圖
4.2公園規(guī)劃布局
通過把地塊中間的小河擴大成小湖,把瓜渚湖的景引進來(圖11),整個園區(qū)通過挖湖堆山的造園手法,形成“一湖生兩片,兩片成六景”的空間結構。公園總體上形成瓜渚印象、櫻音繞廊、金紗映城、云櫻飛霞、碧水衡蘭、石崗仙棋等六個區(qū)塊(圖12)。湖東路上布置“一主兩次”三個入口,園路系統上形成“一主多環(huán)”的游覽線路。
圖11? 東岸公園總平面圖
圖12? 東岸公園結構示意圖
4.2.1公園主入口至核心區(qū)空間組織
瓜渚湖東岸公園在公園空間組織設計上最典型的是公園主入口至核心區(qū)的空間設計。公園主入口位于湖東路與耶溪路的丁字路口,正對耶溪路,是公園的中部。規(guī)劃布置有主入口、瓜渚印象、金紗映湖等區(qū)塊。主入口位于湖東路的丁字路口,正對耶溪路,一是方便市民通過人行橫道線進入公園,二是與耶溪路形成對景,豐富城市景觀。瓜渚印象區(qū)塊位于公園的南部,通過在湖東路邊堆山,臨瓜渚湖面挖湖,以用土山圍合空間,朝湖面敞開,把湖景引入公園內部,并把湖東路嘈雜的城市交通隔離在外。金紗映湖區(qū)塊,位于公園的中部,利用現有小河與瓜渚湖聯通的條件,挖湖架橋留島,一是引進瓜渚湖的水景,二是把瓜渚湖北面的城市景觀借進來,并在湖上倒影,這樣城景融合在一起。主入口從東到西,在空間上布置有入口廣場、印章小品、畫軸銘牌景墻、櫻花長廊、櫸樹花壇、鳳舞廣場、金紗湖、雙亭小島、曲橋、瓜渚湖、臨湖商務區(qū)(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