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風珍
摘要:網絡對思政課的影響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它直接關涉到大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形成對整個社會的正確認知。針對網絡對思政課教學的沖擊,作為高校教師,運用SWOT分析研究新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學工作,研究怎樣因勢利導,面對挑戰(zhàn),把握機遇很有必要。
關鍵詞:網絡;思政課;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TP319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總數達到8.29億,而青少年網民規(guī)模則達到2.56億,占整個網民總數的41.5%,從統(tǒng)計報告中可以看到,現在大學生已是中國網民的主體。5G網絡時代即將到來,互聯網科技這些年的發(fā)展速度改變了現在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
1網絡對思政課影響的優(yōu)勢(Strengths)分析
1.1網絡的快速發(fā)展豐富了思政課教學資源
互聯網在全球的普及,全世界的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極大的課程資源庫,尤其是近些年,大規(guī)模在線課程的開放,如大學MOOC課、愛課程、學堂在線等課程資源的共享,使得教學和學習不再受時間、地點、教學對象和人數限制,教學形式更加靈活,受眾更加廣泛。2019年中國慕課大會提出了一些數據,在我國已經有近12500門慕課的課程教學資源上線,利用這個學習的人數超過了2億人次左右,我國慕課使用數量和應用規(guī)模已經居世界首位。在現有數量成倍的不斷增長的過程中我國的慕課結構設計已經趨于合理化,并且被廣泛地應用在大量的公共課的教學中以及通識課中,使通識課逐步拓展到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課和實驗課,從而建立覆蓋所有專業(yè)的慕課完整體系。慕課的快速發(fā)展實現了思政課資源的數字化,不同的思政課教育者通過網絡進行交流和共享,使思政課資源成為可以自由流動的信息,幫助思政課形成全新的教學方式,并且豐富教學教學資源,使學生和教師能夠有效地交流。
1.2網絡快速發(fā)展打破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思政課基本采用滿堂灌的課堂教育模式,最典型的表現為“一本書、一支筆、一塊黑板”的課堂講授,雖然近些年思政課教師積極尋找新的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討論式教學,但是效果并不盡人意,而網絡的快速發(fā)展,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可應用于課堂的教學軟件,如近幾年比較流行的藍墨云班課、雨課堂等教學軟件,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教學軟件實現創(chuàng)建班課、簽到、查看資源等,從混合式教學的定義、制定的目標、需要的資源、線上活動設計、云班課開展的活動、如何開展頭腦風暴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同時可以進行試點班師生交流會,教師直接解決學生的困惑,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學生使用這些教學軟件后學習熱情高漲,以往厭學的學生有極大的轉變,愿意參與課堂活動,課堂學習氣氛活躍。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yè)方面更是采用在線測試板塊,教師能夠掌握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實際狀態(tài),并且通過在線測試的有效方式及時的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后臺統(tǒng)計數據的精準性教師能夠準確地了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難題。試題設置的時候我們要設置隨機出題模式,這樣學生在使用不同的手機客戶端出現的試題是完全不同的,這樣學生的作弊率大幅的降低,避免互相抄襲的機會。測試結束后,學生也可通過手機客戶端了解試題做錯的原因,還能了解自己在整體測試中的實際排名。教師則可以看到整個班級的平均成績,老師可以根據測試結果進行點評,并通過重測、答疑進行個陛化教學服務。此方法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提高課堂效率、教學質量和教學實效性。
我們利用手機教學軟件,可以及時了解大學生學習動態(tài),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學生發(fā)言大都不敢自由大膽地發(fā)表言論,而利用手機學習軟件學生的許多言論都是直接的、真實的、坦誠相見的、暢所欲言的,能了解學生的疑惑,及時解答積極引導。
2網絡對思政課影響的劣勢(Weaknesses)分析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優(yōu)點又有缺點,網絡的快速發(fā)展一方面豐富了思政課程資源,改變了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但是另一方面,網絡的快速發(fā)展對思政課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2.1網絡可控性低
網絡是處于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下,這樣給思政課帶來了一些不確定和不可控的情況,網絡上的信息量大,有些不良的信息、騷擾信息導致網絡信息的泛濫,更出現的信息泄漏等現象,這些現象屢見不鮮。從理論上說,根本沒有無漏洞的完美的軟件和操作系統(tǒng),很多網絡操作系統(tǒng)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安全漏洞。過濾技術、病毒查殺技術、防火墻技術、加密技術等防御性技術在保障網絡的安全運行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們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有一些反病毒的專家認為防病毒技術、病毒查殺技術本身的特點是這些查殺技術常常處于被動狀態(tài),甚至出現滯后于病毒編造技術,不能完全地抵御互聯網病毒的情況。編病毒的人多,反病毒的人少,這樣導致對不利信息可控性是比較低的,而課堂教學軟件對這些垃圾信息是沒有辦法做到完全地規(guī)避防范的。
2.2網絡極強的成癮性加劇思政課教學的副作用
網癮已經成為現今大學生中頻繁出現的嚴重問題之一,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2018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青少年網民,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的網癮傾向嚴重,現在年齡在18-20歲之間的大學生,是伴隨互聯網發(fā)展慢慢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在他們生活中和學習中與互聯網密不可分,互聯網成了不能輕易被分割的一部分,網絡上的信息量大而且復雜多樣,很多網絡游戲對大學生的誘惑是非常大的,在家長剛離開自己的家步入大學,使大學生自制能力變得比較差,極容易陷入網絡游戲中而不能自拔,很多大學生步入校園后由于沒有父母的約束過度沉迷在網絡游戲中,慢慢性格變得孤僻,生活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將自己封閉起來,很多大學生由于沉迷網絡出現嚴重的憂郁、嚴重焦慮、內心煩躁不安人際失調等現象,甚至患上“網絡成癮癥”和“網聊依賴癥”等心理疾病,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正常學習,從而導致課堂上沒有精神,課堂教學更是無從談起。
3網絡對思政課的機遇(Opportunities)分析
3.1大學生網民的增長為思政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中國的網民數量快速增加,人們對互聯網的使用也越來越頻繁。而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思想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我們牢牢把握住大學生群體,正確引導,通過網絡這一載體多方面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政治接班人。
3.2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
2015年國家發(fā)布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在意見中提出,我們要積極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同年,《普通高校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出臺,在創(chuàng)新計劃中提出了“積極培育和推廣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和實踐教學、網絡教學的有效補充作用”,試圖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思政課程教學方法深度融合。2016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發(fā)布,在意見中強調要積極拓展互聯網使用的深度和廣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說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中央多次下發(fā)文件,提出在新的時代,高校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這就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4網絡對思政課帶來的挑戰(zhàn)(Threats)分析
4.1不良信息的出現使大學生應有判斷是非行為的選擇能力缺失
網絡蕪雜信息容易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偏差。網絡是一個巨大的課程資源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垃圾場。隨著網絡的發(fā)展,作為“第四媒體”的網絡,信息量巨大,對信息源的控制以及對信息的甄別過濾變得更加困難,這些信息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網絡中充斥著各種不健康甚至反動的有害信息,比如色情、打斗、盜竊、詐騙等。而且西方國家從來沒有放棄對中國大學生進行西方的文化傳播和滲透,這些垃圾信息在網上的泛濫,對于鑒別能力不強的大學生造成極大的危害,嚴重影響大學生是非判斷和行為選擇的能力,弱化了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毒害著大學生一代的思想。他們可能會由欣賞走向趨同,由無意識模仿走向有意識追求,成為網上暴力的俘虜,甚至走向網絡犯罪的道路。
4.2監(jiān)管和法律機制不健全
由于網絡具有隱蔽性和虛擬性的特點,因此,對其監(jiān)管難度很大。手機網上業(yè)務的開通,使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使用手機上網,這樣我們通過網絡了解信息更加便捷。大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利用手機隨意獲取自己所想了解的信息,如:國內最新的新聞信息、瀏覽國際、軍事動態(tài)、科技動態(tài)等。但是,如何監(jiān)控大學生上網過程中接收到的垃圾信息、淫穢信息就成了一個難題。同時,網絡飛速發(fā)展,但是我國關于網絡的法律法規(guī)并不健全,在虛擬的網絡中,現實中的道德和行政措施是無法發(fā)揮作用,無法對網絡信息進行有效的監(jiān)控和過濾。
網絡快速發(fā)展對思政課程教學既有優(yōu)點,又有缺點,同時我們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同時外部環(huán)境對思政課又帶來巨大挑戰(zhàn)。我們要因勢利導,抓住外部機遇,克服內部劣勢,積極構建一種雙向互動式的教育過程。作為思政課教師必須本著“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原則,力爭建設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一是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宣傳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發(fā)揮網絡的政治、思想和政策導向作用;二是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網絡文化活動,營造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使大學生在受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從自身抵制有害信息的影響。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網站、哈爾濱理工大學的“大學生鄧小平理論學習網站”、南開大學的“覺悟”網站、西北工業(yè)大學的“紅土地”網站等。這些網站的出現和發(fā)展通過事實證明,利用傳統(tǒng)形式與新科技手段的相互融合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