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 四川省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通航河流上原有的橋梁已遠遠超過了其設計負荷,亟需新建橋梁來減緩交通壓力,改善沿線居民的出行條件。過河建筑物對河流通航條件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樞紐下游的復線橋,如果橋梁建設前期未對橋位、通航孔、通航凈空、水流條件、河床演變等進行充分的論證,就會導致橋區(qū)河段船舶通航條件惡化。如何在樞紐建設期,對新建復線橋進行橋位、橋孔分析,是我們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S309線犍為岷江大橋是G213線現有犍為岷江大橋的復線橋,兩橋軸線距離31.5m,該橋上距犍為樞紐壩址約1.42km,下距擬建龍溪口樞紐推薦壩址約30.35km,路線全長1248.32m,全線按一級公路標準建設。
橋位河段位于四川盆地岷江下游的寬谷地帶,地勢北西高東南低,海拔高程一般270~450m,谷間相對高差多在100m以上,為中低山~丘陵的寬谷區(qū)。橋位段岷江由北西流向南東,呈蛇曲狀延伸,河谷寬闊,谷底寬一般400~1000m,最寬2300m,岷江兩岸支流呈樹枝狀發(fā)育,河道平均比降4.84‰。岷江(樂山~宜賓段)航道里程162km,等級經過多年整治,航道達到Ⅳ級航道標準,待岷江梯級渠化和航道整治完成,航道將提升至Ⅲ級航道標準。
上游犍為樞紐距新建大橋較近,橋址河段的河床演變受犍為航電樞紐尾水渠的水沙條件影響較大。根據樞紐水工模型試驗,在流量Q=544m3/s的情況下,下引航道口門區(qū)水面較平靜,流速小,通航條件好;在上游來流量Q=4000m3/s時,實測該級流量船閘下引航道口門區(qū)的最大縱向流速1.59m/s,最大橫向流速0.63m/s,最大回流流速為0.58m/s(口門區(qū)外側邊緣最大回流流速達1.32m/s);在上游來流量Q=8000m3/s時,實測下引航道口門區(qū)的最大縱向流速為1.7m/s,最大橫向流速達1.43m/s,引航道出口下游300m處的最大回流流速為0.65m/s,下游400m處的最大回流流速達0.76m/s,下游連接段河道最大流速達3.05m/s;在上游來流量Q=11000m3/s,壩前水位分別為335m和331m時,由于下游水位的抬高和水面寬度的增大,下引航道口門區(qū)的流態(tài)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該級流量兩種工況下引航道口門區(qū)的最大縱向流速分別為2.03m/s和2.67m/s,最大橫向流速分別為0.92m/s和1.15m/s。經分析,在橋軸線上游,既犍為樞紐船閘下引航道口門區(qū)及連接段產生橫流和回流,水流流速逐漸降低,攜沙能力較弱,口門區(qū)及連接段產生泥沙淤積,結合樞紐下游地形地貌和建筑物的布置,泥沙淤積主要位于橋址右岸,既船閘連接段下游側。
新建大橋位于犍為樞紐壩址下游1.42km,通航條件受犍為樞紐影響較大。犍為樞紐總工期為6年,2015年12月開工建設,計劃2020年完工,樞紐工程施工導流方案采用三期六段的施工導流程序,大橋2018年底開工建設,2021年底建成通車,建設工期約36個月。大橋開工建設時,犍為樞紐正處于二期三段導流時段(臨時航道通航),因此在進行橋位航道條件分析時,需要對臨時航道和樞紐建成后的永久航道進行分析,經數模計算,在犍為樞紐三期六段的施工方案下,當來流量在一定的范圍內,橋區(qū)河段能滿足船舶通航要求;在犍為樞紐建成后,橋區(qū)河段水深條件較好,流場同建橋前變化規(guī)律一致,隨著洪水流量的增大和水位的升高,流速與橋軸線法向交角流量小時變化范圍較大,流量大時變化范圍較小。
新建大橋橋位處與犍為樞紐壩址間無支流匯入,且流域面積相差較小,橋位歷時洪水及重現期、保證率流量可直接采用犍為樞紐計算成果。犍為船閘最大通航流量為11000m3/s,最小下泄基流為544m3/s,因此橋位河段最大通航流量確定為11000m3/s,最小通航流量確定為544m3/s。
新建大橋橋軸線距離犍為船閘下游引航道末端約556m,采用洪期比降法推求橋位處水位,但考慮到橋位處河道較上游變窄,加之橋墩在洪水期阻水的影響,橋位處水位要高于計算水位,為安全起見,保證橋梁凈空有一定富裕,綜合比較確定橋位處最高通航水位為犍為船閘下游最高通航水位325.11m。
新建大橋橋位位于犍為船閘和龍溪口船閘之間,下游龍溪口最低通航水位316.00m,上游犍為船閘最低通航水位316.00m,因此確定橋位處最低通航水位為316.00m。
新建大橋位于犍為船閘下游引航道末端556m處,航道條件受船閘下游引航道口門區(qū)和連接段的影響較大,《四川省岷江犍為航電樞紐水工模型試驗研究報告》(重慶西南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2010年12月)顯示,在最大通航流量下,大橋左側橋墩上游橫向流速較大,最大處達到1.03m/s,部分區(qū)域已經不能滿足規(guī)范要求,為保證船舶在最高通航水位下能安全行駛,必須界定出安全通航水域范圍。
雖然新建大橋是G213線現有犍為岷江大橋的復線橋,但考慮到遠期岷江梯級渠化、整治工程全面完工,航道達到Ⅲ級航道標準,貨運量將大大提升,樞紐二線船閘的建設將迫在眉睫,因此,新建大橋右側通航水域還應考慮二線船閘的通航條件。
新建大橋位于G213線現有犍為岷江大橋上游,兩橋軸線距離緊31.5m,大橋左側主墩與G213線現有犍為岷江大橋左側主墩相對應,右側主墩位于G213線現有犍為岷江大橋右側主墩外側25m處。通航水域范圍內,經數模計算,在最高流量11000 m3/s下,建橋前橋軸線上游3倍代表船型長度范圍內,最大橫向流速為0.46m/s,建橋后,橋軸線上游橫向流速基本與建橋前一致,橋梁建設僅對水中橋墩局部水流條件產生影響。根據《內河通航標準》,計算得最小通航凈空寬度為152m,根據圖解法,新建大橋橋軸線位置,通航水域寬度為163m。
經計算,新建大橋橋型方案通航孔凈跨尺度為217.5m,大于最小單孔雙向通航凈寬152m和橋址處通航水域寬度163m,且主橋通航凈寬能覆蓋通航水域,兩側橋墩紊流影響寬度在通航水域范圍以外。
根據大橋設計通航水位計算成果和橋型方案布置圖,凈空高度22.77m大于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川交航港便(2008)161]要求跨越岷江樂山~宜賓段航道的橋梁通航凈高18m的要求。
新建大橋通航水域圖
新建大橋平面布置圖
新建大橋處于復雜的通航河段,上有在建的犍為樞紐,下有已建橋梁。橋梁建設期,犍為樞紐正處于二期三段導流時段(臨時航道通航),橋梁建設完成后,樞紐也相應建設完成,樞紐建成后采用永久船閘通航,因此,航標配布時需同時考慮臨時航道和永久航道的側面標布置。
新建大橋是G213線現有犍為岷江大橋的復線橋,兩橋距離較近,在航標配布時,只需在通航孔迎船面配布一面橋涵標;又因新建大橋位于犍為樞紐下游,航行條件較為復雜,還應在通航孔迎船面兩側橋柱上加設橋柱燈。
在進行樞紐下游復線橋的通航研究論證時,除了要遵守國家有關標準、規(guī)范外,還應結合樞紐的河工模型試驗對新建橋梁河段進行通航分析;除了要考慮樞紐施工期和完建后對橋梁的通航影響,還應考慮遠期樞紐的二線船閘對橋梁的影響;除了要分析樞紐對新建橋梁的影響,還應分析新建橋梁是否對樞紐造成不利影響,經論證,通過合理的跨徑布置及航標布置,能夠滿足III級航道通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