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摘? 要:新媒體技術廣泛運用的當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多種多樣,獲取的知識內容呈現碎片化,因此課堂中將學生呈碎片化的知識整合尤為重要。學科整合利于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能力。在課堂中,筆者嘗試將科學、數學、語文等學科整合進行項目式學習,以24節(jié)氣為主線,在學生的思考、動手過程中逐步發(fā)展山區(qū)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雖然項目在進行過程中緩慢,但卻給山區(qū)的孩子帶來不一樣的學習視角,學生在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積極探索科學的精神,有助于他們終身發(fā)展。
關鍵詞:STEM項目式學習;數學;科學
科創(chuàng)和STEM教育實驗教材前期培訓過程中,筆者對項目式學習有一些自己的理解。認為在進行教改前,老師須具備兩種能力:第一個能力是課程的整合能力,第二個是設計驅動性的問題,也就是情景設計的能力。下面筆者以開展的課程《一年四季里的24節(jié)氣》為例來展開自己實施項目式學習的一些做法。
第一部分:關于情景設計能力
在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下次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第七課時《為什么一年有四季》的課堂教學中,有學生提問:一年四季是春夏秋冬,為什么這圖里寫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不是農歷的24節(jié)氣嗎?
學生的思路被帶動起來,于是在課堂中確立了利用項目式學習來拓展本課的延伸內容:一年四季里的24節(jié)氣。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筆者感受到情景設計其實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招數,它同時也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抓手。筆者對于STEM教育的理解,是幫助學生打開認識學習之門,讓他們親歷體會傳統(tǒng)學習模式之外的、綜合的、開放的、指向真實問題的學生自主設計的創(chuàng)造。五(8)班學生在確立目標之后,開始著手于研究24節(jié)氣的形成。由于是天體運動,學生很難用言語描述清楚,大家就出謀劃策動手畫。整個課堂孩子們都沉浸在思考24節(jié)氣內容、地球怎么公轉的研究狀態(tài)。
第二部分:課程的整合能力
項目式學習強調動手實踐與獨立思考的學習形態(tài),它未必在于課程項目中的具體內容,而是對學習的這種理解的建立以及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的意義。同時,他還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根據學生將24節(jié)氣“驚蟄”描述為“很多蟲、人驚嚇”,筆者將語文文化知識、數學、科學、美術等學科整合,確定了該項目的兩個研究方向:一是24節(jié)氣有哪些特征?二是地球怎么公轉出24節(jié)氣?并計劃用三個課時完成該項目。
第一課時:認識24節(jié)氣。利用延時攝影展現圍觀生物變化,引出節(jié)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等,以下截取部分內容:
“同學們,我們周圍能看到許多的花開了,什么季節(jié)花最多?對了是春季?!⑹情_始的意思,立春的到來,萬物開始復蘇,生機勃勃的樣子,一年四季便開始了。
雨水就是下雨的意思么?其實它有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雨水漸漸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面,雪漸漸減少。
那驚蟄又是什么意思?在漫長的冬天里,動物昆蟲潛藏在土里,不吃不喝也不路面,這便是蟄。到了三月初,天上的春雷炸響,使得冬眠的動物紛紛從蟄居中驚醒過來,這就是驚蟄。它也被稱為一個春雷引發(fā)的節(jié)氣。
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太陽直射在地球的赤道上,地球上幾乎所有地區(qū)都是晝夜等長,秋分也是一樣。春分季節(jié)除了高寒山區(qū)和北緯45°以北外,嚴寒離開,氣溫回升,萬物進入生長階段。遼闊的大地上,桃紅李白,一片春日的景象?!?/p>
這一課時整合語文和科學學科,講解24解氣的特征和地球公轉的對應聯(lián)系。使學生理解地球每自轉15圈也就是圍繞太陽公轉15度是一個節(jié)氣。
第二課時:地球怎么公轉出24節(jié)氣
最近在國內外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最新研究中,抽取出教育最重要要留下的:一是孩子們的思考力,二是孩子們的行動力。這節(jié)課筆者讓孩子們思考、行動起來,為了使學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天體運行的過程,讓他們利用實驗器材模擬地球公轉出24節(jié)氣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能力、科學方法這些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使他們理解每自轉15圈也就是圍繞太陽公轉15°是一個節(jié)氣。學生動手操作時提問:這到底是轉了多遠?這里再通過數學計算得出一個節(jié)氣相當于公轉38630137千米,圍著800米跑道跑的話,15天要跑48287671圈,實際操作以及數據的沖擊,讓孩子對天體運動及公轉產生24節(jié)氣的理解更深刻。
這一課時著重點在于科學操作及數學計算的整合。雖然數據對于五年級學生過大,最后使用計算器算出結果,但學生們對天體運動的認知上升到一個新高的水平。
有時候會有人質疑:這樣的一種教育教學,它對學生考試有用沒有用?事實上它所起到的是這樣的一種教育策略:以高階學習來牽拉低階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我們的孩子不要以為那種分數就是代表的成功,其實孩子們在低階學習中的成功并不代表著孩子的真正的成功,我們可能要通過高階學習的一種經驗來拉動孩子的成績,作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與推進課程整合實施的典型實踐,STEM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深化課
參考文獻
[1]? 周海潮. 基于STEM教育的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r——以開發(fā)"HP手工皂坊"為例[J]. 新智慧,2017,000(017):18-20,80.
[2]? 謝旼,劉綺雯,黃勝琴. STEM課程實施的教學原則初探[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000(024):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