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芳
(河南省信陽市第二中醫(yī)院中醫(yī)內科,河南 信陽 464000)
本研究用通腦復原湯輔治腦梗死氣虛血瘀證,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神經功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氣虛血瘀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0~82歲,平均(59.93±6.05)歲;病程14~36天,平均(21.33±6.59)天;腦梗死部位位于基底核區(qū)41例,腦葉8例,腦干1例;高血壓病40例,高脂血癥15例,糖尿病6例。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42~81歲,平均(59.80±6.17)歲;病程14~37天,平均(20.90±6.08)天;腦梗死部位位于基底核區(qū)39例,腦葉10例,腦干1例;高血壓病41例,高脂血癥16例,糖尿病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符合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腦梗死的診斷標準[1]。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試行)》[2]氣虛血瘀證。主證為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語謇澀、語聲低怯、口舌歪斜、動則汗出、面色淡白、體乏懶言、胸悶心悸、頭痛眩暈,次證為易躁、口唇青紫、冷汗,舌質暗淡或有紫斑。
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診斷標準;②肝腎功能正常;③無溝通、意識、智力障礙等。
排除標準:①具有先天性障礙;②對藥物成分過敏或過敏體質;③妊娠期或哺乳期;④合并嚴重感染性;⑤既往史有中風病且留有后遺癥。
兩組均予以常規(guī)治療。包括維持生命體征,給予甘露醇脫水劑控制顱內壓,控制血糖血壓,溶栓和腦保護劑,抗生素預防感染、防治并發(fā)癥等。
觀察組加用通腦復原湯。藥用黃芪120g,當歸30g,川芎20g,紅花10g,三七10g,赤芍10g,紅景天25g,水蛭10g,地龍15g,雞血藤20g,牛膝20g,甘草5g。每日1劑,冷水煎煮,棄渣留汁200mL,水煎分2次溫服。
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個月。
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3],觀察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語謇澀、口舌歪斜、乏力懶言、頭痛、眩暈、語聲低怯、動則汗出、舌有瘀斑、舌質暗淡、胸悶、心悸,0~30分,評分越低表示癥狀越輕。分別在治療前、治療15天后、治療30天后各評定1次。
參照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4]評估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包含凝視、上肢運動、意識水平等15個項目,共42分,分值與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呈正比。
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數(shù)(BI)評分評估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
分別測量大腦前動脈(ACA)、大腦后動脈(PCA)、大腦中動脈(MCA)以及基底動脈(BA)治療前后的平均血流速度(Vm)。
治療前后空腹下抽取肘靜脈血5mL,離心于低溫下保存,測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水平及丙二醛(MDA)。
用SPSS24.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基本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梗死病灶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95%以上,NIHSS評分減少90%以上,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梗死面積明顯減小,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70%以上,NIHSS評分下降46%~89%,病殘程度為1~3級。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梗死面積有所減少,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30%以上,NIHSS評分減少18%~45%。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或幾無改善,梗死面積無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僅下降30%以下或積分有所上升,NIHSS評分僅下降18%以下或積分有所增加,或病情加重。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15d后 治療30d后對照組 50 28.35±2.08 27.45±2.86 25.26±2.24觀察組 50 28.84±2.15 21.20±3.06 18.22±3.02 t 1.159 10.551 13.239 P 0.25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50 38.25±3.61 25.27±2.99 19.581 0.000觀察組 50 38.58±3.19 13.05±2.16 46.859 0.000 t 0.484 23.426 P 0.629 0.000
兩組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50 40.52±4.72 66.75±5.64 25.219 0.001觀察組 50 39.85±6.35 75.67±5.51 30.127 0.001 t 0.71 7.999 P 0.479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腦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腦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 (Vm,cm/s,±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腦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 (Vm,cm/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MCA ACA PCA BA治療前對照組 5077.65±3.19 74.42±5.09 49.82±50.7650.64±4.02觀察組 5078.02±3.20 73.68±2.77 50.32±3.04 51.28±2.71對照組 5078.24±3.31 74.50±5.05 50.61±5.01 49.82±3.70觀察組 5086.57±3.58*△ 85.89±4.76*△ 26.84±4.26*△ 57.37±4.19*△治療后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OD、CAT、MDA水平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OD、CAT、MDA水平比較 (±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OD、CAT、MDA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SOD(U/mL) CAT(U/mL)MDA(μmol/L)治療前對照組 50 32.76±2.54 11.65±2.87 9.82±2.67觀察組 50 31.85±3.45 11.23±3.46 10.43±3.26對照組 50 35.21±3.15* 17.68±2.95* 7.13±2.11*觀察組 50 39.47±4.23*△ 23.56±3.53*△ 5.13±1.24*△治療后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6。
表6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死亡率高等特征。其發(fā)生原因可能與大量吸煙、不良的飲食習慣、酗酒、糖尿病、腰臀比過大、缺乏鍛煉、精神壓力大、高脂血癥、患有基礎心臟疾病以及高血壓等存在一定關聯(lián)。臨床上常用腦梗死治療有:①基礎治療:維持生命體征、戒煙戒酒、調整不良飲食生活習慣、預防治療并發(fā)癥。②藥物治療:規(guī)范使用藥物降低血壓、血糖、血脂水平。③特殊治療:手術、血管介入、溶栓等。
中醫(yī)認為,氣虛為導致腦梗死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其次為瘀血。主要證型為氣虛血瘀,故治療宜通絡除瘀、活血補氣。通腦復原湯方中黃芪補脾胃元氣、使氣盛以促血行,赤芍、川芎、當歸、紅花活血化瘀,紅景天理氣活血,三七化瘀通絡,雞血藤、牛膝活血養(yǎng)血通絡,地龍、水蛭活血化瘀通脈。諸藥并用,標本兼顧,同時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共奏益氣活血通絡之功?,F(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芪通過刺激神經中樞,使其興奮進而擴張血管,加快血液流向腦部,促進血循環(huán),溶解血栓,從而促使腦部組織恢復神經缺損功能;三七可增加環(huán)磷酸腺苷于血小板內含量,進而阻止聚集血小板,同時有延緩動脈粥樣硬化、抗凝、溶栓的作用;水蛭素是水蛭的主要成分之一,能阻止凝血酶對纖維蛋白起抗凝作用,還能產生能降低血液黏度,擴張毛細血管的組胺樣物質;紅花、川芎、赤芍、當歸、牛膝、雞血藤可促進腦部血循環(huán),改善缺血缺氧程度,從而重建血管側支循環(huán),溶解纖維蛋白原,恢復腦細胞功能;紅景天可改善缺氧,以防病情惡化,提高生活質量[6-7]。
綜上所述,通腦復原湯輔治腦梗死氣虛血瘀證可明顯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提高神經功能,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