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琴
(四川省自貢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四川 自貢)
腦動脈瘤指的是腦動脈內(nèi)局限性異常擴大引起的動脈壁瘤狀突出,一般認為先天性缺陷、腔內(nèi)壓力增高是其主要病因[1],其臨床預后最差的情況就是動脈瘤破裂出血,致殘致死率均極高。介入治療術是目前最有效的動脈瘤處理方案,且其還具有醫(yī)源性創(chuàng)傷低、術后康復快、無需開顱、手術成功率高等優(yōu)勢[2],但要想取得滿意的介入治療效果,還需掌握好介入治療時機和輔以科學的護理配合。現(xiàn)就我院腦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38例動脈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均接受早期介入治療,年齡低于80歲,無其他臟器并發(fā)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妊娠哺乳期女性、多發(fā)動脈瘤、精神病者。其中對照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齡40~77歲,平均(52.8±1.7)歲;動脈瘤位置:頸內(nèi)動脈處7例、大腦中動脈處6例、前后交通動脈處5例。觀察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41~75歲,平均(52.3±1.5)歲;動脈瘤位置:頸內(nèi)動脈處8例、大腦中動脈處6例、前后交通動脈處6例。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為基礎性的常規(guī)護理,評估病情,監(jiān)測生命體征,告知注意事項,嚴格遵醫(yī)囑進行用藥指導。觀察組應用整體護理:①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根據(jù)其心理情況進行心理疏導,介紹治療成功的案例,讓其能有治愈信心,緩解心理壓力;②讓患者臥床休息,留置導尿管,并保持其暢通,觀察尿液量及顏色;③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波動情況,與患者及時溝通,消除焦慮、緊張的情緒,降低應激反應,確保介入術順利開展。在術后麻醉未清醒時輔助變動體位、給予呼吸機輔助。待麻醉清醒后仍不可自行呼吸者要輔助應用導管吸氧,并積極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
記錄癥狀消失時間、術后恢復時間,并在術后1個月時評估其ADL生活能力水平。以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問卷調(diào)查評估護理滿意程度,總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強、滿意度越高。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分析處理,經(jīng)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4.8±0.6)d、術后恢復時間(6.9±0.8)d更短,ADL評分(55.6±2.3)分及護理滿意度(90.1±1.3)分更高,差異明顯(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s)
護理滿意度(分)觀察組 20 4.8±0.6 6.9±0.8 55.6±2.3 90.1±1.3對照組 18 5.8±0.9 8.2±1.1 43.6±2.2 87.6±2.9 t 4.0679 4.1964 20.6508 3.4893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癥狀消失時間(d)術后恢復時間(d)ADL評分(分)
腦動脈瘤具有極大的危害性,若治療不及時則會致殘致死,以往夾閉術操作復雜、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對較深部位的動脈瘤手術風險更大[3]。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進步,腦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術應用更廣、效果更好。研究表明介入治療能滿足腦動脈瘤中90%以上患者的治療需求[4],且其整體療效、預后均優(yōu)于傳統(tǒng)夾閉術,安全性也更高。早期介入治療可以避免病情惡化,比如可以避免動脈瘤破裂后腦血管痙攣、腦積水等并發(fā)癥發(fā)生[5],發(fā)病3 d內(nèi)介入治療的有效率、安全性最高[6]。但為了保障介入術順利進行,在治療過程中有效的護理配合也是極其關鍵的。本組選擇的整體護理方案是護理研究中一項廣泛應用的護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改善其身心狀態(tài),減少手術應激反應等[7]。整體護理一方面排除患者負面心理情緒,幫助其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更好的接受和配合介入治療;一方面在治療過程中做好監(jiān)測、監(jiān)護工作,保證介入術治療期間患者的安全性[8]。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術后恢復時間更短,且其ADL生活能力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更高。
綜上所述,對于介入治療的腦動脈瘤患者來說,整體護理的應用可以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