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振彥
李子鳴先生拳照。
李子鳴先生拳照。
李子鳴先生拳照。
李子鳴先生拳照。
李子鳴先生給弟子張俊民“說手
八卦掌,始稱「轉掌」,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中的一個優(yōu)秀拳種。八卦掌以轉圈為基本功法,以掌法為技擊手段,習練時走蹚泥步、擺扣步,講究「步步不離腳變化,站住即為落地花」。
八卦掌,于2010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卦掌歷史文物圖片展”在 北京市西城區(qū)八卦掌武術文化博物館長期展出,免費參觀。博物館所在地北京西城西黃城根北街丙10號掛有兩塊牌子:“北京子鳴武術文化傳播中心武術協會”“北京市武協八卦掌研究會輔導站”,別看門臉不起眼,走進去,室內卻大有乾坤,這里有展覽,有傳承,讓前來參觀的游客能直觀而深刻地了解八卦掌。
博物館廳堂的地面上,一幅醒目的八卦圖或許對初次來的游客并沒有引起過多的關注,因為人們在許多地方都能見到八卦圖,但很少有人真正知其含義,或能深刻解讀其完整內涵。在博物館的訓練場地同樣有著大幅的八卦圖,八卦圖所包含的易理是八卦掌拳理的根基和習練的法則。
八卦圖是由我國古代的河圖與洛書衍生而來的。古代伏羲畫八卦,象征八種事物與自然現象,象征世界變化與循環(huán),揭示了宇宙間的普遍規(guī)律,世間萬物皆可分類歸置八卦之中。后經周文王演析,又有了后天八卦圖,順序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對應著八個方位,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依據周文王后天八卦來演練成的拳即八卦掌。
在八卦掌習練的時候主要是走圈兒,也要按照八卦圖的八個方位走轉,即四正四隅。八卦掌是剛柔并濟、內外兼修、陰陽轉換的一個集養(yǎng)生健身和技擊防身為一體的拳種,演練起來非常優(yōu)美靈活,可以用四種動物的形態(tài)來形容:“行似游龍,視如猿守,坐如虎踞,轉若鷹旋”。
八卦掌武術文化博物館館長、八卦掌第四世傳承人李秀人,為傳承八卦掌盡心竭力,說起八卦掌技藝與傳承以及文化歷史更是如數家珍。
八卦掌二世名師梁振蒲先生。
八卦掌創(chuàng)始人董海川先師。
八卦掌三世名師李子鳴先生。
八卦掌的創(chuàng)始人董海川先師,生于1797年,卒于1882年,享年85歲。董先師是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務村人,自幼嗜武,嗜武和愛武不一樣,嗜武表示達到了癡迷狀態(tài),少年時董海川武勇鄉(xiāng)里,弱冠后技藝更精。后來離家南游,足跡至吳越、巴蜀、江皖,遍訪天下名家,最后受道家修煉術啟示,結合武術攻防招式首創(chuàng)八卦掌。有記載說:“當時游其門者,常數百人,請藝者自通顯以至士賈與達官等及千人”。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董海川來京,在肅親王府做護院首領。咸豐年間在京首傳八卦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離開王府,游居弟子家,直至仙逝。
董海川先師去世后,于1883年,由大弟子尹福先生率眾師兄弟為他立碑,碑上有弟子56人,小門生11人。董先師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最大的貢獻就是開宗立派,在北京創(chuàng)建并首傳了八卦掌,因此,北京成為了八卦掌的發(fā)祥地。
教學
八卦掌形成發(fā)展的時間大致在1866年到1894年間,第二世門人起了巨大的作用。主要有幾大名家,其一,尹福(1840年—1909年),河北省冀縣人,是尹式八卦掌代表人物。尹福精于彈腿和羅漢拳,帶藝拜董海川為師,尹式八卦掌風格特點是:掌形四指并攏,扣拇指,直腕沉肘,稱“牛舌掌”,其敏捷如打閃紉針,以巧破千斤,冷、脆、快;其二,程式八卦掌代表人物程廷華(1848年—1900年),河北深縣程家村人,人稱“眼鏡程”。程式八卦掌掌型是龍爪掌,特點是屈腿蹚泥,橫開直入,舒展大方,風格大開大合,千回百折,螺旋勁層出不窮;其三,人稱“估衣梁”的梁振蒲(1863年—1932年),河北省冀縣人,梁式八卦掌的特點是古樸大方,簡潔剛勁,重視實戰(zhàn)技術和應用,融踢、打、摔、拿為一體;其四,樊式八卦掌代表人物樊志涌(1840年—1922年),用拳以無極起式,練習中以自身為中央,假設四面八方都有對手,隨機變位,占據有利位置,奔打四面八方,各個擊破。第二世門人還有三人:史計棟(1835年—1908年),人稱“史六”,他的腿法特別好,迅速善變,董先師稱他為“賊腿”,董海川先師無后,收史計棟的夫人為干女兒,晚年在史家養(yǎng)老;另外,“翠花劉”劉鳳春(1853年—1922年),把轉掌練得爐火純青;還有號稱“大槍劉”的劉德寬(1826年—1911年),為方便軍中培訓,將八卦掌進行了整編,編創(chuàng)了一套八卦掌直趟64式,成為八卦掌的經典套路。
1983年李子鳴先生在天壇
李子鳴先生早年的八卦掌手稿。
八卦掌第三世門人金增啟,字省三。金省三博文好記,又有文化。他將董海川先師及其二三世門人傳授八卦掌時口語化的口訣總結出來,歸納成了八卦掌練習歌訣《三十六歌》,用法上整理出了《四十八法》,這兩部歌訣涵蓋了八卦掌的動作規(guī)則,技術要領,技擊經驗。功理功法內容非常豐富,且十分全面。此前八卦掌從初創(chuàng)起的口訣功法僅為口傳心授,頂多是手抄本,且絕對不外傳。金省三將口訣給了第三世門人郭古民,他倆是至交。郭古民(1887年-1968年),20歲拜梁振蒲為師學練八卦掌,技藝精純,善使“挑掌”,俗稱“張手雷”,他還善于博采眾長,形成全面、系統(tǒng)、完善的八卦掌實踐和理論體系。郭古民將自悟的八卦掌用文字記載了下來,藝成后在京設教,并被北京師范大學聘為武術教師,遺著有《郭氏錦囊》《八卦掌術集成》等,為梁式八卦掌的傳承與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著名武術家吳彬先生為李秀人題詞。
李子鳴先生作畫。
另一位為八卦掌作出重要貢獻是第三世門人李子鳴(1902年—1993年)。李子鳴從幼年開始,跟其叔叔李晉卿習武,又跟鄉(xiāng)間司姓師傅學迷蹤拳、形意拳,于1921年拜梁振蒲先生學藝,幾十年習武不輟,功深藝絕。上世紀80年代初,李子鳴先生率先打破禁錮,將《三十六歌》《四十八法》在《中華武術》《武魂》雜志上公開發(fā)表,并加以注釋。不僅如此,還有兩件大事已銘記在八卦掌的史冊中,其一,為董海川先師遷墳,原墳址在東直門外小牛坊村,現在已蓋起了居民樓。1979年到1981年,李子鳴先生牽頭搶救性移址,號召海內外八卦掌傳人共計443人一起將董海川先師的墳冢遷至萬安公墓,豎起了傳統(tǒng)武術八卦掌的祖宗牌位,對歷史文物進行了保護,使八卦掌的后人們有了瞻仰之地。如今,董海川墓已成為了海淀區(qū)國家保護文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國內外很多人去瞻仰;其二,是率先倡議并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單拳種研究會——北京武協八卦掌研究會,把歷史上傳統(tǒng)武術支系傳承、門內傳承的松散狀況加以改變,形成了有組織的傳承,使習練者、傳承者能互相交流,互相幫助,共同弘揚、提高和發(fā)展。
李子鳴先生在新加坡講學。
當今的第四世門人李秀人,在傳承八卦掌武術文化方面戮力前行。2014年她與家人創(chuàng)立北京子鳴武術文化傳播中心,宣傳推廣八卦掌武術文化博物館,以傳承中華國粹、弘揚民族精神為宗旨,致力于傳統(tǒng)武術文化八卦掌的保護、挖掘、整理、傳播和發(fā)展。身兼北京市武協八卦掌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的李秀人,整理主編出版了《北京八卦掌》《八卦掌匯宗》《八卦掌》《李子鳴書畫集》等多冊八卦掌的書籍,舉辦“李子鳴先生武術成果及書畫展”,策劃主辦了“武藝天下”海峽兩岸武術文化交流并編輯畫冊等諸多活動。接待來自美國、韓國、印度、日本等國及國內多省市的團體組織的參觀,受到了業(yè)內高度的關注和好評?!栋素哉茀R宗》自2015年出版,至今已經印刷了5次。李秀人創(chuàng)建了“國術講堂”,邀請武術名家及傳人義務講學,設立了訓練館,開設八卦掌、形意拳、太極拳等傳統(tǒng)武術課程,并親自授課。2017-2019年三次協助衡水市武協在李子鳴先生家鄉(xiāng)衡水舉辦“李子鳴杯”衡湖論劍演武大會,力推武術事業(yè)的發(fā)展。
李秀人演示十三字訣功。
《三十六歌》是八卦掌的鍛煉方法,即掌法、步法、身法和使用方法的概括。每一字、每一句都有深刻的含意,它把八卦掌的原理闡述得比較透徹,是鍛煉八卦掌的精奧秘旨。鍛煉者必須仔細領會,熟讀背誦,才能從中領悟身法的配合、步法的動轉、手法的運用、氣息的吐納。如能運用自如,日久定能獲益多多,且能練出真功夫來。
如歌中有“空胸拔頂下塌腰,扭步搿膝抓地牢。沉肩墜肘伸前掌,二目須沖虎口瞧?!笨招匾步泻?,既保持胸部空的姿勢,氣才能沉于丹田,否則導致胸滿氣急,感到乏力,氣就不能納入丹田了。拔頂也叫頂勁或懸頂,就是使頭頸挺直,由于頭部端正,軀干自然也就正直了。只有保持這種頭正項直的姿勢,動轉才能靈活。搿膝即合膝,使雙膝相距很近但不要相碰。扭步抓地是強調八卦掌對于腿法和步法的要求特別嚴格,走圈時要穩(wěn)而快速,屈膝下蹲,雙膝相靠,使雙腿成剪子狀,稱為“剪子股”。雙腳邁開要平穩(wěn),扣步、擺步要分清,轉動時不要以腳掌或腳跟為主,必須整個腳底離地后再扣步或擺步。走轉時雙腳要平起平落,不能向前亮掌(指前腳掌)或揭底(底指腳后跟),腳面繃平著地后,五趾立即抓地。這種走法像“趟泥”,在水中行走一樣。另外,沉肩墜肘即松肩垂肘,這種姿態(tài)能使勁力通過肘部到達手指。
又如,“ 掌形虎口要撐圓,中指無名指裂縫開。先戳后打使腕骨,松膀長腰跟步鉆。”這句歌訣講掌型和掌的使用方法?;⒖诩创竽粗负褪持钢g為虎口,鍛煉時會用立掌、俯掌、仰掌或劈掌,立掌要將兩手虎口撐圓,大拇指微扣,中、食二指伸直,無名指和小指內裹以使掌心內含,中指的中沖穴和無名指的關沖穴不能閉緊,要有縫隙,否則就阻礙了氣的貫通。在交手時先向對方直戳,然后再用腕根向下打擊。同時,前腳直插入對方的襠內,后腳在跟步,而沉肩松腰在兩手用勁下,使全身之力都貫注在掌上。
李子鳴先生親傳八卦掌技法。
李子鳴先生親傳八卦掌技法。
李子鳴先生親傳八卦掌技法。
李子鳴先生親傳八卦掌技法。
李子鳴先生親傳八卦掌技法。
李子鳴先生親傳八卦掌技法。
李子鳴先生親傳八卦掌技法。
日常生活中,人們鍛煉身體、養(yǎng)生保健的方式很多,但基本離不開行走。“走為百練之祖,百練不如一走?!卑素哉埔宰咿D為運動為核心,同時在走轉的時候要扭腰胯,面向圓心。扭腰扭胯會使我們的內臟受到刺激,每走一步,對身體內臟都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按摩,特別是對肌肉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等非常有益,這是最簡單而又直接的運動。不斷地走轉練習,就是對身體的持續(xù)鍛煉,天長日久,持之以恒,健身養(yǎng)生的作用很大。走轉也叫走圈兒,八卦掌的基本功就是走圈兒,有了堅實正確走圈兒的基礎,再學套路和器械就不難學了,所以學習要循序漸進。
也有的人說,八卦掌有什么意思?那么枯燥,老圍著樹轉圈兒都轉暈了。其實如果轉兩圈就轉暈了,正是因為不經常習練。如果經過長期堅持練習,會使你達到很好的平衡效果,調整血壓、內分泌、呼吸系統(tǒng),所以在跟別人技擊的時候,暈的一定是對手,而不是你自己,這表明你的身體平衡正?;蛘吡己?。
另外,練功的時間,每天不要太早,有人凌晨三四點起床練功,這種精神和毅力可嘉,可那個時段陰氣非常重,對人體健康并不好,特別是在北方寒冷季節(jié),時間段選不好反而會損傷身體。最好是遵循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練功也一樣,正如李子鳴先生所說“早向東南,晚向西北”,堅持朝陽,永遠向著太陽,向著光明去練功。
武威長存
子午鴛鴦鉞。
風火輪。
八卦劍。
八卦掌不僅是掌法,也有許多獨門器械和表演套路。
子午雞爪陰陽銳:是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的貼身密器,傳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這一八卦掌門中的獨家兵器,精巧玲瓏,奇特別致,為世間罕見。董海川的得意徒孫韓六和郭古民、李子鳴等及后來的傳承人繼承了下來,子午雞爪陰陽銳的練法是雙手各握一支,在八卦掌的練法行轉走圓的特點當中體現步法、身法、手法,以銳帶身、身隨銳轉。
子午鴛鴦鉞:是八卦掌中的短器械,創(chuàng)于1928年。它也是八卦掌門中的獨特兵器。此器雙鉞互抱,形似陰陽魚,又分子午,一雄一雌,演練時開合交織,不即不離,酷似鴛鴦,故名“子午鴛鴦鉞”亦名“日月乾坤”“鹿角刀”。此器除手柄外,前后左右都是刃。它步走八方,運動中求變化,善于以短取長,演練時雙手各持一把。
八卦劍:又稱游身八卦連環(huán)劍,劍長一般為三尺八寸,劍身三尺柄八寸,比一般用劍略重,劍身、劍柄較長,有時可雙手持劍練習,練習此劍需要有一定的八卦掌基礎,強調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以心運劍,劍隨身行,步隨劍動,人劍合一。身法、步法、心法同練掌一樣,是八卦掌門派最主要的器械之一。
鹿角镢也是八卦掌的一種獨門兵器,形如鹿角,過去是用狍子角做。另外,八卦掌獨門兵器還有風火輪、判官筆等,但在八卦掌器械中最著名并具特色的還是八卦刀,在八卦掌武術文化博物館里展示出八卦掌的器械,使更多的人了解這一傳統(tǒng)武術文化,這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八卦掌武術技藝傳習所,吸引著眾多八卦掌的愛好者,每逢周末,不分年齡的學習者,在專業(yè)的八卦掌教練一招一式的現場教學中學習八卦掌,傳承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卦掌傳承人李秀人百忙之中常常還親自授課。
八卦掌融技擊與養(yǎng)生為一體,堅持習練,尚武為善,修身健體,已成為廣大民眾喜愛的一項武術健身運動。2020年2月,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蔓延全球,襲擊了湖北武漢,乃至全國。在居家隔離期間,李秀人響應國家體育總局的號召和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的指示,在網上義務講授公開課,演練《健身三字訣功》,同時她還創(chuàng)作了《中華武術三字經》填補了這方面的武術文化空白,編創(chuàng)了《八卦掌基礎功法普及練習八式》,為八卦掌的普及與提高、惠及百姓,為戰(zhàn)疫做出了切實的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