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課堂互動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與發(fā)展,進而達到高質(zhì)、高效的教學效果。本文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課堂互動展開論述,從立足文本特征,尋求互動;關注學習的主體,催生互動;組織多邊參與,引領互動;遵循發(fā)展規(guī)律,預設互動這幾個方面研究,讓有效的互動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門學問,使教師這個課堂互動的源頭活水充沛。
【關鍵詞】互動;有效;基于文本;學生本位;教師引導;充分預見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9-0108-01
【本文著錄格式】鄒美玉.看準這幾點,讓課堂互動更有效[J].課外語文,2020,19(19):108,110.
教育是一種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jīng)驗和文化為手段,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課堂互動是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有效互動是充分利用各種與學習有關而又相互作用的教學因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與發(fā)展,進而達到高質(zhì)、高效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應利用本學科的特點,探究課堂互動的有效性,尋求最貼近學生的課堂,讓他們在課堂上煥發(fā)學習的生命力。
一、立足文本求互動
在語文教學中應“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語文課是語文工具的實踐課,通過語言文字學習語文,積累語言文字,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并運用她們。
教材中選擇了古今中外文質(zhì)兼美的典范之作,這些課文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均是學習語文的不二之選。作為語文老師,首先關注的就是這些文字。敘事性強的文章引導學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高潮、結(jié)果;說明事物的文章作者是如何交代清楚的,學習其中的說明方法;闡明事理的文章,就指引學生弄明白條分縷析的表述層次,以及正反事例的全面論證……凡此種種,只有教師立足文本,才能生發(fā)課堂有效互動。
《推敲》是講述賈島和韓愈一起斟酌詩句中用詞的故事,文章有很強的敘述性,課后第一個習題要求就是“講講這個故事”。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后隱藏的是強大的信息量。如何把學生投射到這樣的迷宮中,又怎樣讓他們找到出口呢?解鈴還需系鈴人,不妨就從故事入手。以“同學們,你們會講故事嗎”發(fā)問,把學生的思維鎖定在“講故事”這件事上。
《金子》是三年級的一篇富含哲理的課文,文章內(nèi)容簡明,情節(jié)曲折,蘊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較強的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以及朗讀能力的好教材。本課最主要的學習活動就是想象彼得是怎樣用“全部精力”來種花的。這是依托文本喚醒內(nèi)生力,激活想象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處。教學中借助圖畫、聲效,將學生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油然而生出那時那刻的感觸。順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說說此時的彼得會想些什么,又會怎么做呢?在精心的揣摩中學生就有話可說,更能感受到“全部精力”的深刻內(nèi)涵。在此基礎上的寫話也能充分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這是文本的“中流砥柱”之處,課堂互動應步步為營,環(huán)環(huán)相扣,才能動之有效。
二、定位主體催互動
《金子》一課中理解“真金”的含義以及彼得獲得成功的過程正是教學的重點,亦是三年級學生較難把握的難點所在。課堂上教師應首先把自己定位為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充分依托文本,找到文本與學生興趣點之間的切入點。當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后,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彼得為實現(xiàn)夢想而始終在淘金之路上不懈努力著”這一點,以“難道是彼得沒有付出努力嗎”這個問題有效激起學生求得問題答案的欲望, 催生與學生的互動,引領課堂有效互動的順利展開。于是,孩子從“埋頭苦干了幾個月”“幾乎翻遍了整塊土地”等語句中看到了彼得努力的身影,也由此把文字化作形象。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不妨以“彼得是這樣的努力,為何依然一無所獲呢”這樣一個外延很大的具有發(fā)散性的問題拋擲給學生,把學生置于一個偌大的新領域,讓學生放開手腳大膽思考。孩子的探求欲望被激起,在“聽說、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秘密,于是以四兩撥千斤,換來云開霧散時。課堂,就需要把互動的空間和互動的需求釋放給學生,尤其應在學生“怦然心動,躍躍欲試”之時,這樣的互動會更有效。
三、多邊參與巧交互
同樣在《金子》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那片曾經(jīng)淘金的土地很肥沃,教學中出示土地上長滿小草的圖片,請學生描述看到了怎樣的小草。大家不約而同關注了小草的顏色,漸漸的,后發(fā)言的同學無話可說了,一方面三年級的孩子詞匯量畢竟有限,同時也因為他們的思維受到了同伴的影響,造成單一的固定模式,致使互動產(chǎn)生了局限性。這時就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教育智慧,積極引導,保證互動向著既定的目標和方向發(fā)展。此時,一句 “剛才你們說的都是小草的顏色,除此之外,還可以說怎樣的小草呢”,于是就有了“生機勃勃”這個不一樣的想法,巧妙地打開了學生的思路,也由此引出“這土地很肥沃”,從而使彼得產(chǎn)生了種花的念頭。
師生的言語互動是課堂中絕對的互動行為,而語文又是一門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學科。為了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在實踐中拓展語言,運用語文,在教學《姥姥的剪紙》一文時,文中寫到姥姥摸著剪的“喜鵲登枝”妙極。我便在教學中適時出示這幅剪紙,讓學生夸一夸,六年級的學生暢所欲言,窮極平生所學,課堂上出現(xiàn)一個又一個佳詞妙句。這正如研究所指出的,教師的直接影響較多時,會導致學生參與的不足;教師的間接影響較多時,學生的參與就更多。因此,教師應該更多地對學生施加間接影響,多提問少講授,要用更多的接受和表揚來激勵學生,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所表達的想法和感情。但一味地堆砌顯得毫無章法,教師若能給予恰當?shù)幕釉u價:“你被剪紙的形象陶醉”“你被姥姥的剪紙技藝折服”“你感受到了這剪紙背后的奧秘”,便在無形中使學生明白看待事物可以從多方面入手,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充分預見先互動
教案之前,先備學生,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語文能力的階段特征,合理安排互動的方式,如低年級以形象思維為主,講究互動的趣味性;中年級的互動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在競爭中得到個體意識萌芽初期的自我肯定;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意識逐漸增強,不妨用開放性的互動問題引發(fā)探討,以得到自我評價的期許值。
在教學《海底世界》一文時,考慮到孩子正是好嘗試、愛表現(xiàn)的時期,為了讓學生感受海底動物各有各的活動特點,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表演它的活動方式,在表演中體會,在評價中提煉。課堂互動積極,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有位女生特別喜歡深水魚“游動起來像閃爍的星星”的樣子,但苦于不知如何表現(xiàn),而略顯尷尬。然而我這個萬能的老師竟然也袖手旁觀,無動于衷,因為我知道,總會有人知道的。當那孩子羞紅了臉不知所措時,另一位女生用她忽而握拳忽而大張五指的雙手上下交替著,形象地表演著“閃爍的小星星”。于是,在大家的朗讀中兩人歡快地共同完成了表演。老師的無為而治恰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課堂教學是藝術,有效互動是學問。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講究科學的互動策略,以有效的互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習得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