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郁是指造成疾病的氣、血、痰、火、濕、食6種病因,孫光榮教授在臟腑辨證的基礎(chǔ)上,對朱丹溪“六郁”致病學(xué)說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1.氣血失和——
“孫氏益氣活血安神湯”
孫光榮教授曰:氣血失和,多因氣血兩虛造成,《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遺篇·刺法論》云:“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睔庋ジドビ?,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為本,心為之主。又心主神明,養(yǎng)氣血之本,首重心神,孫光榮教授在張仲景《金匱要略》之“酸棗仁湯”的基礎(chǔ)上加減化裁,自擬“孫氏益氣活血安神湯”。
西洋參7g,生北芪7g,紫丹參7g(君)
酸棗仁15g,云茯神12g,龍眼肉10g(臣)
肥知母10g,正川芎6g,川郁金10g(佐)
生甘草5g(使)
2.氣失升降——
“孫氏扶正祛邪中和湯”
孫光榮教授認為,人體五臟六腑陰陽平衡,有賴于人體的氣機升降正常。若氣機升降失常,則導(dǎo)致氣郁,進而導(dǎo)致痰、瘀、熱、毒等產(chǎn)生。為調(diào)暢氣機升降,孫光榮教授以張仲景“小柴胡湯”加減化裁,自擬用于扶正祛邪的“孫氏扶正祛邪中和湯”。
生曬參10g,生北芪15g,紫丹參10g(君)
北柴胡12g,川郁金12g,制香附12g(臣)
法半夏10g,廣陳皮10g,淡黃芩10g(佐)
大紅棗10g,生姜片10g,生甘草5g(使)
3.痰邪作祟——
“孫氏化痰降逆湯”
孫光榮教授認為,痰邪作祟。易生百病,而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且肺為嬌臟,易受痰擾,致生咳喘類疾病,為此,孫光榮教授在張仲景《金匱要略》之“射干麻黃湯”的基礎(chǔ)上加減化裁,自擬“孫氏化痰降逆湯”。
西洋參7g,生北芪7g,紫丹參7g(君)
炙麻絨10g,北細辛3g,生姜片5g(臣)
漂射干10g,清紫菀10g,款冬花10g(佐)
清半夏7g,五味子3g,大紅棗10g(使)
4.濕邪致病——
“孫氏滌痰鎮(zhèn)眩湯”
孫光榮教授認為,濕邪屬于人體津液代謝失常的范疇,《素問·經(jīng)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濕邪致病,導(dǎo)致痰飲內(nèi)停。治療濕邪,可從脾、肺、三焦入手。在張仲景《金匱要略》之“苓桂術(shù)甘湯”的基礎(chǔ)上加減化裁,自擬“孫氏滌痰鎮(zhèn)眩湯”。
生曬參10,生北芪15g,紫丹參7g(君)
云茯苓15g,炒白術(shù)10g,化橘紅6g(臣)
川桂枝10g,炮干姜10g,車前子6g(佐)
大紅棗10g,炙甘草5g(使)
5.食積致病——
“孫氏益氣溫中湯”
朱丹溪《局方發(fā)揮》中說道:“今曰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熏蒸清道,甚而至于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輾轉(zhuǎn)傳變,為吐,為膈,為噎,為痰,為飲,為翻胃,為吞酸?!睂O光榮教授繼承朱丹溪的顧護脾胃學(xué)術(shù)思想,認為中焦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若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易致胃痛、腹脹、便秘、呃逆諸癥,導(dǎo)致多種脾胃疾病的產(chǎn)生。在張仲景《傷寒論》之“理中丸”的基礎(chǔ)上加減化裁,自擬“孫氏益氣溫中湯”。
生曬參10g,生北芪15g,紫丹參7g(君)
老干姜10g,上肉桂5g,炙甘草12g(臣)
炒白術(shù)10g,炒六曲15g,谷麥芽各15g(佐)
大紅棗10g(使)
6.火邪致病——
“孫氏清熱利腸湯”
火邪為病最多,針對火邪致病的病機,孫光榮教授在張仲景《傷寒論》之“白頭翁湯”的基礎(chǔ)上加減化裁,自擬“孫氏清熱利腸湯”。
西洋參7g,生北芪7g,紫丹參7g(君)
白頭翁12g,川黃連12g,川黃柏12g(臣)
苦秦皮10g,蒲公英10g,金銀花10g(佐)
車前子10g,生甘草5g(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