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新,丁魯哲
(山東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隨著電視綜藝節(jié)目和網絡綜藝節(jié)目的迅猛發(fā)展,嘉賓現象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對很多綜藝節(jié)目來說,嘉賓不僅成為其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部分,而且也是極其重要的審美元素。然而,迄今關于綜藝節(jié)目嘉賓美學的系統(tǒng)研究尚不多見,本文試圖從表演、互動和接受三個維度,對嘉賓美學的構建進行初步探討。
美國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被稱為“娛樂之城”。這座城市的標志是“一幅30英尺高的老虎機圖片以及表演歌舞的女演員”,它是美利堅“民族性格和抱負的象征”,“在這里,一切公共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1]6實際上,尼爾·波茨曼所描述的這種早已遍及美國的泛娛樂化社會現象也適用于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傳媒業(yè),而在中國傳媒泛娛樂化的演進過程中,綜藝節(jié)目始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自1980年代初期廣東電視臺首創(chuàng)電視綜藝節(jié)目《萬紫千紅》至今,中國各類綜藝節(jié)目已經形成百花爭艷、蔚為大觀的生態(tài)格局,成為中國娛樂天地中一道分外靚麗的風景。在這片風景的構建中,嘉賓審美功能越來越凸顯,甚至走近綜藝節(jié)目的舞臺中心。嘉賓的地位與功能之所以變得如此顯赫,是因為其中的一個重要機制,即獨特的表演美學。
《星光大道》《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吐槽大會》《一本好書》《快樂大本營》《爸爸去哪兒》等都是中國綜藝節(jié)目發(fā)展中涌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綜藝節(jié)目。通過檢視這些作品,我們發(fā)現其中很多嘉賓的光芒不僅超過了大多數參賽選手,甚至超過了節(jié)目主持人,比如《星光大道》中的梁宏達,《中國詩詞大會》中的蒙曼、康震、酈波、王立群,《出彩中國人》中的周立波、李連杰,《吐槽大會》中的固定嘉賓池子和李誕,《爸爸去哪兒》中的陳小春、吳尊、杜江等。他們有的口若懸河、雄辯滔滔;有的溫婉理性、綿里藏刀;有的身懷絕技、技壓群芳;有的星光璀璨、靚麗無限……所有這些無疑是每一位嘉賓整體思想性格所展現出的一種他人無法替代的獨特人格魅力。從本質上講,嘉賓借助綜藝節(jié)目這一媒介塑造擬態(tài)形象①、表達思想觀點、展現獨特人格的過程,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表演。
眾所周知,表演源于傳統(tǒng)的戲劇藝術,隨后又被現代影視藝術所繼承,那么,脫胎于綜藝節(jié)目的嘉賓表演跟一般的影視表演和戲劇表演相比有何獨到之處呢?
首先,嘉賓表演是以真實社會身份參與到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之中。所謂真實社會身份,是指嘉賓在社會現實中的實際職業(yè)身份與其在綜藝節(jié)目中所承擔和塑造的角色身份在本質上一致。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蒙曼、酈波、康震三位嘉賓在現實社會中都是在大學從事中國古典文化教學科研工作的學者,他們在古典文化研究領域都具有較深的造詣和影響,這就是他們的真實社會身份。他們之所以被節(jié)目遴選為嘉賓,正是因為這種特定的社會身份;換句話說,正因為他們在中國古典文化研究領域的權威身份,其綜藝節(jié)目身份的合法性才得以建構。如果沒有他們在特定環(huán)節(jié)對參賽選手所涉及的詩詞的精彩解讀和深度詮釋,節(jié)目的文化底蘊和受歡迎程度必然會大打折扣。這一身份特征就與一切影視表演和戲劇表演區(qū)別開來,后兩者的表演隸屬于職業(yè)表演和專業(yè)表演的范疇,也就是說,參與影視藝術和戲劇藝術表演的是一類被稱為演員的特定社會職業(yè)工作者,他們在影視藝術作品或戲劇藝術作品中所塑造的角色身份千變萬化,以李雪健為例,他既可以是電視劇《渴望》中的憨厚工人宋大成、《水滸》中的梁山好漢宋江、《希望的大地》中的經濟學家吳文藻教授、《河山》中的愛國鄉(xiāng)紳,也可以是電影《焦裕祿》中的縣委書記、《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中的“六叔”、《道士下山》中的老道士。
當然,嘉賓也可以參與多個綜藝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如周立波就在《出彩中國人》《中國達人秀》《舞出我人生》《中國夢想秀》等多檔膾炙人口的綜藝節(jié)目中擔任嘉賓,但作為嘉賓的周立波在這些節(jié)目中的身份都只有一個——評委,其主要職能在于對現場參賽選手的才藝表現進行評判。不過,嘉賓的評判不同于特定現實社會場合中的評判,比如評委老師在藝考現場對藝考生的評判、陪審團在法庭對訴訟雙方的評判、面試官在公務員面試現場的評判等。后者以極其嚴肅、嚴格甚至刻板的程序和方式進行,極少帶有明顯的個人情感色彩。而嘉賓則恰恰相反,他們不管在哪檔綜藝節(jié)目中,都以張揚自己的內在和外在性格為旨歸,藉此既彰顯自身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和權威的學者身份,又能作為節(jié)目的一個重要審美元素,激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才有理由將嘉賓的評判定義為一種藝術表演,并與一般社會生活中的裁判、評委區(qū)別開來。
其次,嘉賓表演建構的擬態(tài)形象不同于影視和戲劇表演所建構的純粹藝術形象。如上所述,擬態(tài)形象固然同樣為大眾傳媒所塑造,但大眾傳媒固有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功能——傳播真實信息與傳達自由情感(即美感)——賦予了擬態(tài)形象不同于純粹藝術形象的本體特征。具體來說,綜藝節(jié)目中的嘉賓作為擬態(tài)形象,其建構基礎是與其真實社會身份相符的高超學術或專業(yè)能力,蒙曼、王立群、劉歡都是以這樣的身份和實際的專業(yè)能力分別參與到《中國詩詞大會》《平“語”近人》和《中國好聲音》中去的,他們的學術和專業(yè)才華構成各自所建構的擬態(tài)形象的魅力核心,而為展現這種能力而運用的言行舉止(包括眼神與表情)則隸屬于身體修辭的范疇;更進一步說,嘉賓所實施的這種表演本質上是一種本色表演,即對個人真實專業(yè)能力的彰顯。與之相反,影視表演和戲劇表演則是通過在假定性情境中扮演假定性人物而建構的一種以審美為核心訴求的藝術形象,這就意味著藝術形象的社會身份、思想道德、知識水準、家庭結構與其扮演者或塑造者的演員沒有任何相關性。當然,在影視表演中也的確存在著一類本色表演的演員,比如像著名動作演員施瓦辛格、甄子丹、李連杰等,他們所塑造的角色基本上都是一類人,這類人具有大致相同的外在性格和內在性格,就外在性格而言都具有標志性的身體動作,就內在性格而言都是一些雷同化的超級英雄,而所有這些性格特征本質上都是演員自帶的,很多明星的表演都隸屬于這種表演②。由此很容易看出,影視藝術中的本色表演所倚重的主要是演員的外在性格特征(亮麗的外表、特殊的技能、優(yōu)雅的手勢或著裝等)來塑造藝術形象,而其內在性格如善惡等則與其塑造的藝術形象所彰顯出來的內在性格沒有任何關系。施瓦辛格總是塑造超級英雄,但他本人在現實中并非如此,可像蒙曼、周立波這些嘉賓無論在綜藝節(jié)目中還是在現實社會中,其主體社會身份都是一樣的。
另外,從表演機理上講,嘉賓表演主要是一種即興表演,即嘉賓在綜藝節(jié)目中的言行舉止基本上都是針對具體節(jié)目情境的臨場發(fā)揮,自主性和自由度很大,他們在節(jié)目中的表演主要受到主持人的調控,而很少受到導演的干預。但影視表演和戲劇表演則完全不是這樣,它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必須嚴格按照假定好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jié),并在導演的調節(jié)和控制下來完成。當然,從表演形式上看,嘉賓表演更接近影視表演,因為它們都同屬于鏡頭藝術,都以直觀真實為基本的美學尺度③;而戲劇表演則隸屬于舞臺藝術的范疇,適應于舞臺的需要,這種表演建構的是一種符號表演④或象征表演(如夸張的動作、非同尋常的臺詞和配樂等),以主觀真實為最基本的美學尺度⑤。無論是中國古典戲曲,還是像話劇、歌劇、舞劇這樣的現代戲劇藝術都莫不如此。另外從表演空間看,嘉賓表演的空間最小,在大多數情況下,嘉賓都是被限制在固定的座次上,話語、表情是其最重要的表演手段;次之為戲劇表演,它可以在整個舞臺上展現非生活化、非現實化的的動作和話語。表演空間最大、最不受限制的無疑是影視表演,隨著數字特效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原則上講,影視表演已經不存在空間的限制。
需要強調的是,盡管嘉賓表演與影視表演和戲劇表演存在著上述諸多不同,但在自覺運用自己的語言和身體特征塑造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展現矛盾沖突、激發(fā)受眾審美情感等方面又是異曲同工的。我們看到,在存在兩個以上的嘉賓的綜藝節(jié)目中,每一位嘉賓所承擔和建構的角色都是特定的。例如《星光大道》每期都有七八位出場嘉賓,這七八位嘉賓的表演本身就是一出好戲,于文華的溫婉和善解人意、師勝杰具有深厚相聲藝術功底的“抖包袱”、梁宏達犀利而雄辯的點評都讓觀眾陶醉在對這些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的欣賞之中,而他們之間或不同觀點的爭辯,或自然而然的插科打諢,或某些不期而遇的即席獻藝(于文華、楊洪基就時常如此),又往往使節(jié)目出現一次次小高潮。正因為如此,綜藝節(jié)目中的嘉賓本質上是一種審美客體,是一部藝術作品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此方面,它天然有別于新聞訪談類節(jié)目中的嘉賓,后者總是以客觀、公正、嚴肅和權威的新聞信息評述者形象示人,表演在這里沒有市場,難以激起觀眾的審美情感。
最后,我們還必須追問另一個與之密切相關的問題:嘉賓表演與主持人表演有何異同⑥?很顯然,兩者在建構和塑造典型擬態(tài)形象方面有著共同的追求。董卿通過她真切的表演,為觀眾塑造了一個知性、大方、溫柔、富有詩書氣息的主持人形象。《快樂大本營》中的謝娜則塑造了一個幽默甚至有點夸張的主持人形象,她的表演總能給觀眾帶來歡笑,讓觀眾暫時忘記自己的煩惱,沉浸在歡樂的氛圍內。除了《快樂大本營》之外,她還主持過《偶滴歌神啊》《百變大咖秀》等節(jié)目,她的表演同樣也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嘉賓表演與主持人的這一表演特點相似,他們也要通過表演樹立自己的風格?!冻霾手袊恕分?,相比較于其他兩位嘉賓客觀中立的評價,周立波的點評更加深層次,他通常會在表演者演出結束后問表演者幾個問題,讓表演者有機會吐露自己的心聲。此外,在觀看演出者演出時他臉上的表情更加豐富,有時甚至有些夸張。在節(jié)目最后一期的總決賽,周立波在觀看雜技演員凌睿表演高難度動作時,臉上露出震驚的表情,當凌睿表演結束時,他激動地歡呼了起來,為了表示對節(jié)目表演者的尊敬他還向表演者鞠了一躬,隨后當他看到表演者臉上有沙子時,他甚至還跑上去給演員擦沙子,這一連串的表演不免讓觀眾感到有些浮夸。節(jié)目中的另一位嘉賓蔡明則塑造了一個溫柔、溫暖的嘉賓形象,這和她以往的毒舌形象大不相同。當李連杰和周立波都在為雜技演員凌?;貒l(fā)展而感嘆時,蔡明卻贊揚了他回國陪伴母親的一片孝心。
主持人還是協(xié)調、串聯(lián)、管控節(jié)目者,其表演正是服務于此。嘉賓則充當專業(yè)裁判和評委,必須客觀公正,使用專業(yè)話語。例如《出彩中國人》中的主持人撒貝寧,他負責把控整場節(jié)目的節(jié)奏,串聯(lián)起整個節(jié)目。每組表演者上臺表演之前,他都會對表演者的身份及經歷進行簡單的介紹,方便觀眾對表演者有初步的了解。每組表演者表演結束之后,主持人再來組織場內的101位大眾評審對表演者的表演進行投票,根據表演者票數的多少對表演者進行排名。每組參賽者的表演都需要主持人的串聯(lián)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節(jié)目,節(jié)目中的三位嘉賓只需對每組表演者的表現作出公正的評價?!吨袊娫~大會》中主持人董卿的表演也是如此,而節(jié)目中的兩位嘉賓需要對題目中易出錯的詩句和選手答錯的詩句進行點評和解釋,幫助選手和觀眾進一步理解古詩詞。雖然主持人不能像嘉賓那樣發(fā)表自己的主觀看法,但是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才華去勾連節(jié)目,活躍節(jié)目的氛圍,這也是一個優(yōu)秀的主持人必備的素養(yǎng)之一。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一期節(jié)目中,第一位參賽選手是一位年僅七歲的小女孩,她被后面更加有實力的選手反超,為了安慰和鼓勵這位小選手,董卿給她吟唱了一首古詩詞,這既安慰了小女孩又活躍了現場的氣氛。在《出彩中國人》的節(jié)目中也有一位小選手——3歲的小男孩張峻豪,在他表演結束后大眾評審團投票的過程中,小男孩向完成投票的第一排大眾評審表達謝意,主持人撒貝寧說:“這才第一排,你先不用喊這么甜,還有十排呢?!比鲐悓幍脑挾盒α藞錾系挠^眾,緩解了投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緊張氣氛。所有這些工作都是嘉賓力所不及的。
在一檔綜藝節(jié)目中,如果說表演是嘉賓塑造鮮明藝術形象的綜合手段,那么其中的互動就是制造戲劇性矛盾沖突、彰顯嘉賓個性魅力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綜藝節(jié)目中與嘉賓相關且能夠形成審美看點或亮點的互動主要包括嘉賓與主持人之間的互動、嘉賓與參賽選手或節(jié)目表演者之間的互動以及嘉賓與現場觀眾之間的互動。
我們首先來考察嘉賓與主持人之間的互動。嘉賓和主持人都是一檔綜藝節(jié)目的重要參與者,所以他們之間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嘉賓與主持人之間的配合就好比打一場球賽,有發(fā)球者還有接球者,只有二者之間配合默契,才能贏得比賽。嘉賓與主持人之間的互動分為多種類型,比如互相拆臺型,這種互動的目的就在于嘉賓和主持人看似在互相拆臺,實際是為了形成某種戲劇性沖突,營造輕松歡樂的氛圍,為節(jié)目增添更多的趣味。在《出彩中國人》中,當3歲的小男孩張峻豪表演完之后,周立波要引導小男孩叫李連杰李伯伯,但是小男孩非常聰明地叫李連杰為李連杰叔叔,撒貝寧對周立波說:“豪豪是一個有原則的孩子,你讓他叫伯伯,他就要叫叔叔?!彪S后撒貝寧就測試了一下豪豪,他問豪豪該叫自己什么,豪豪回答為該叫哥哥,這讓臺下的觀眾不時發(fā)出笑聲,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拆臺型互動方式,它瞬間形成一種戲劇性的矛盾張力,給節(jié)目緊張、嚴肅的場面增添了輕松娛樂的氛圍,放緩了節(jié)目的節(jié)奏,也讓觀眾緊張的情緒得到緩解。再如《演員請就位》中陳凱歌和主持人沙溢之間的互動,這檔節(jié)目是沙溢第一次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舞臺上,這本身就成為節(jié)目的一大看點。節(jié)目的賽制為導演從自己的組內選出兩位演員演繹經典影視劇的片段,最終只能選擇一位演員留下。在第二期的節(jié)目中,陳凱歌導演組的牛駿峰與郎月婷搭檔演繹《海洋天堂》中的片段,兩位演員出色的表演讓陳凱歌難下決定,就在紙上同時寫了兩位演員,這無疑給主持人沙溢出了一道難題,他不知所措的表情卻逗樂了臺下的觀眾。這種嘉賓與主持人相互拆臺式的互動模式能夠緩解節(jié)目氣氛,使節(jié)目變得張弛有度,從而吸引觀眾注意,提高節(jié)目的收視率,擴大節(jié)目的影響。
另一種嘉賓與主持人的互動類型是相互配合型,這是在節(jié)目中出現得最多也最為常見的一種互動方式,基本的互動模式為主持人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通過提問的方式從嘉賓口中獲取答案,這也需要嘉賓與主持人的高度配合。這種互動是為了保持節(jié)目的完整性,獲取更多的信息。在《演員請就位》中,來自郭敬明組的李濱和金靖演繹了趙薇主演的《親愛的》中的一個片段。等到演員表演結束后,主持人沙溢先問嘉賓趙薇對于他們表演的評價,趙薇認為金靖作為一名喜劇演員去演悲劇性的人物在形象是有一定距離的,隨后沙溢又問趙薇說她本身的形象也與《親愛的》中李紅琴這個農村婦女的形象有很大差距,趙薇聽后直呼他提到點子上了,之后趙薇又把自己當時怎樣克服壓力決定去演繹李紅琴這個人物形象的過程告訴了兩位演員,這給予兩位演員很大的信心和啟示:即使自己的形象與演繹的角色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自己通過不斷的努力也可以拉近與角色之間的距離。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第二期的節(jié)目中,主持人董卿開場就向嘉賓酈波提出了一個命題: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如何詩意地生活?酈波用一句詩詞“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來回答,他隨后又補充道:“詩詞所代表的中國人的生活其實是自古以來國人的一種存在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從美學的角度上來看,國人那種靈魂深處的審美愉悅感其實主要是來自于詩詞?!倍鋵︶B波的回答進行了簡要的補充之后,又與場上的另外一位嘉賓進行互動,她問蒙曼:“如果讓您做一個選擇的話,您想成為哪一位詩人?”蒙曼回答道:“就選李白,李白這個人沒有煙火氣,所以不怎么知道世故艱難?!彼浅Aw慕李白像個孩子一樣大呼小叫、痛痛快快地過了一生。董卿聽完蒙曼的講述直言道:“雖然蒙曼老師看起來溫文爾雅,胸中卻有滿腔豪氣?!边@種嘉賓與主持人之間的互動看似簡單,但是卻需要嘉賓與主持人之間高度的配合才能完成,而且嘉賓與主持人之間的這種互動非常有意義,有利于激發(fā)觀眾陶冶型自由情感,使觀眾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再來分析嘉賓與節(jié)目表演者之間的互動。嘉賓點評的主要對象就是節(jié)目表演者,所以在一檔節(jié)目中嘉賓與節(jié)目表演者的互動同樣是必不可少的,是一檔綜藝節(jié)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嘉賓與節(jié)目表演者之間良好默契的互動,會讓節(jié)目錦上添花,達到出乎預料的效果。例如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參賽者王天博遇到了李煜的《虞美人》這首詞,等參賽者答題結束之后,酈波問參賽者:“天博,你知道這首詞對于李煜來講意味著什么?”王天博回答:“雖然詞很美,但是對于他個人來講是非常惆悵的一首詞,可以說得上是他從皇上到囚徒的這么一個感受吧?!敝筢B波老師對這首詞進行了補充,他解釋道:“其實李煜是死于這首詞的,他作的這首念故國的詞被趙光義看到之后非常惱火,后來在七夕的晚上將他賜死?!币驗榧钨e和節(jié)目表演者的互動,我們知道了原來短短的一句詩詞后面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內容,填補了許多觀眾知識上的空缺,對李煜的這首詞有了全新的理解。在《出彩中國人》第一季的總決賽上,一群來自武藝班藏族學校的孤兒的表演感動了許多觀眾,當他們表演結束后,嘉賓周立波問這群孩子最怕的是什么,其中有一個孩子回答道:“他最怕阿爸老師會離開他們。”他們的阿爸老師深受感動,為此也向孩子們和各位嘉賓保證以后一定要陪著這群孩子到他們成年。從這些例子不難看出,嘉賓和節(jié)目表演者之間的互動啟迪了觀眾的思想,凈化了觀眾的心靈,讓觀眾收獲了滿滿的正能量。如果用低碳美學與低碳藝術原理作為評判標準,那么嘉賓與節(jié)目表演者之間這種互動無疑屬于低碳之美。因為他們之間的互動“有利于激發(fā)觀眾的陶冶型自由情感,這種陶冶型自由情感可以讓普通的社會大眾提升思想深度,緩解精神焦慮,洞悉人性奧秘,反觀生命本質,因此極為有利于促進主體身心健康?!盵2]108
毋庸諱言,綜藝節(jié)目中也存在一些只為吸引觀眾的注意、為提高收視率而刻意制造話題的快餐式,甚至高碳、低俗的互動。例如在《演員的誕生》中,鄭爽和任嘉倫演繹的片段是《我的父親母親》中的一段,表演者表演結束后,嘉賓劉燁和章子怡在未告訴任何人的情況下突然向演員演示如何快速進入到角色中:兩個人爭吵了起來,場面一度難以控制,章子怡一怒之下甚至還把劉燁的鞋子扔到了舞臺上,在場的觀眾、表演者以及主持人都被二人的舉動驚呆了,完全不知所措。劉燁和章子怡表演結束后才告訴大家他們剛剛是在給演員演示如何快速地進入到角色當中,并不是真的吵架,現場緊張的氣氛這才緩和了下來。傳媒關注和報道的往往是那些高碳藝術的高碳元素,因為這些高碳元素本身就極具看點,傳媒借此可以吸引社會大眾的注意,從而達到提升自身傳播效果的目的。在節(jié)目播出后不久,劉燁和章子怡的這段表演就出現在各大新聞排行榜的榜首,好多觀眾出于獵奇心理去觀看節(jié)目,節(jié)目的收視率暴漲,這樣嘉賓之間的這種互動的目的就達到了。很顯然,這種互動所喚起的自由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對人性獵奇媚俗心理的挑逗、刺激、蠱惑和迎合,對人類身心健康具有損害性和腐蝕性。
綜藝節(jié)目中嘉賓除了與主持人和節(jié)目表演者互動以外,還與現場觀眾互動。觀眾是一臺綜藝節(jié)目的參與者,嘉賓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一方面可以拉近嘉賓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觀眾更好地參與到節(jié)目中來,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觀察觀眾的反應來判斷節(jié)目的受歡迎程度。在《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中,場上百人團扮演著兩種角色,一是節(jié)目的參與者,二是節(jié)目的觀眾,所以他們在節(jié)目中的作用是雙重的。在節(jié)目表演者顧世寶答完孟郊《游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后,百人團中的一位選手很激動,隨后節(jié)目主持人董卿給了他發(fā)言的機會,他說看到這首詩就想起了自己的母親,他的母親得了病,會漸漸失去記憶,他想借此機會向電視機前正在觀看節(jié)目的母親表達自己的愛意,嘉賓酈波告訴這位選手:“即使你的母親病得再嚴重,她也不會忘記自己的兒子。”這番互動讓場上的人包括嘉賓和主持人無不感動,同時也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深受感染。在《出彩中國人》的某期節(jié)目中,來自山東消防總隊的訓導員帶著他們的搜救犬來給觀眾表演節(jié)目,當第一條搜救犬在訓導員的指揮下翻越木板、越過火圈時,嘉賓周立波轉過身對著他身后的觀眾解釋道:“狗都是有恐高癥的?!倍潭痰膸讉€字就向觀眾說明了搜救犬訓練的危險性,可以讓觀眾更加了解這些搜救犬工作的難度。顯然,這種互動就屬于低碳美學的范疇,對大眾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建設作用。
跟以上三種嘉賓互動相比,還有一種審美功效更大、更強烈的互動沒有被挖掘出來,那就是像《創(chuàng)造101》這種網絡綜藝節(jié)目所開發(fā)的基于網民和節(jié)目粉絲投票決定參賽選手去留的互動機制。毫無疑問,這種互動機制能夠最大限度地使網民和粉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節(jié)目的具體生產與傳播中,讓受眾變成綜藝節(jié)目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就最大限度地增強了受眾對節(jié)目的黏性。從原理上講,這種互動機制同樣適用于節(jié)目嘉賓與線上受眾之間,事實上,很多嘉賓對線上受眾的吸引力和黏性遠遠高于參賽選手,換句話說,每一位嘉賓都有眾多粉絲,綜藝節(jié)目完全可以借鑒《創(chuàng)造101》所創(chuàng)造的這種新型互動機制,將其以類似的方式運用在嘉賓與線上受眾的互動關系中,如此一來,嘉賓之間的競爭必將更加激烈,節(jié)目必將更加具有戲劇性。當然,我們也必須指出,這種線上受眾直接參與的互動機制正如網絡游戲和網絡直播一樣,對受眾具有強烈的致癮性,是網絡文藝或數字藝術不同于傳統(tǒng)藝術的一個本體特征,如何防范致癮性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損害與腐蝕是設計這種互動時必須考慮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
一檔綜藝節(jié)目中,嘉賓用什么樣的語言、語氣、動作和著裝來點評,以及表達怎樣的觀點才能更容易被觀眾接受、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都是綜藝節(jié)目接受美學要考慮的問題。
細心的觀眾會發(fā)現,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嘉賓蒙曼的服裝基本為比較古典且充滿文化氣息的類型,這不僅符合嘉賓自身的氣質,而且也與該節(jié)目的定位相契合。蒙曼對詩詞進行解釋時,她的語氣非常輕柔,并且習慣于用幽默且生活化的詞語,這樣就很便于觀眾理解,為進一步引發(fā)觀眾的共鳴做好了準備。在《演員請就位》中,三位非常年輕的演員為觀眾表演《仙劍奇?zhèn)b傳》中的片段,由于演員的生活閱歷不足,他們的演技非常生澀且稚嫩,臺下的觀眾不時爆發(fā)出笑聲,在他們表演的過程中,鏡頭不時切換到嘉賓郭敬明導演的臉上,可以看得出他對演員的表演非常不滿意,果不其然,等到演員演出結束后,郭敬明一臉嚴肅地對他們說:“這是到現在為止我看的最爛的表演?!惫疵鞯谋砬楹驼Z氣非常符合觀眾內心的期待,因為從現場觀眾的反應來看,他們對演員這一段的表演也持懷疑態(tài)度,所以郭敬明的點評就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在《出彩中國人》里面有一對父子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父親秦勇是黑豹樂隊的主唱,為了患病的兒子他十年沒有登過舞臺,而這次他來參加該節(jié)目也是為了他的兒子。秦勇現場演唱的那首歌,歌詞真摯感人,字里行間都表達了對兒子深深的愛,在場的三位嘉賓都被這首歌所打動,周立波的眼淚更是止不住流了出來,他說他也是做父親的,所以對這首歌感同身受,嘉賓的這種表演很符合觀眾內心的期待,他的那一番講話使現場和電視機前的粉絲深受感動。《中國好聲音》中的嘉賓也就是導師們的表現更加說明了這一點,由于導師背對著節(jié)目表演者,他們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節(jié)目表演者的聲音上,當聽到符合自己內心期待的聲音時,他們會從觀眾的角度出發(fā),洞悉觀眾的心理,知道擺出那種想要立馬轉身卻又猶豫不決的表情能夠緊緊抓住觀眾的心。如果他們一聽到讓自己滿意的聲音就直接轉動椅子,那節(jié)目很可能就會少了許多看點。
另外,一檔綜藝節(jié)目可能存在多個嘉賓,在這種情況下,觀眾顯然更愿意看到每個嘉賓都具有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反之,如果嘉賓在表現和性格塑造上相近或雷同,那么將會極大影響觀眾的審美情緒,甚至會誘發(fā)觀眾的審美疲勞。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多個嘉賓存在的綜藝節(jié)目中,編導會事先根據每位嘉賓的外在性格特點進行差異化形象設計,性別搭配、性格搭配、年齡搭配、著裝搭配、才藝搭配、體格搭配等都符合其中的一些慣用接受美學原則,其目的就是將每位嘉賓都塑造成與眾不同的“這一個”,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追新求異的審美心理。在理想的情況下,如此進行嘉賓形象設計會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觀眾的審美心理訴求,增強目標觀眾的黏性,甚至會形成粉絲效應。
粉絲,即某藝術作品、某檔節(jié)目或其中某位嘉賓、某位主持人的強黏性觀眾。粉絲的數量和黏性同樣是接受美學和接受經濟學考慮的重要因素,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粉絲的形成機制。一檔綜藝節(jié)目的嘉賓能夠吸引到大量粉絲,主要有專業(yè)崇拜、權威崇拜、特殊的人格魅力等不同的類型,還有一種情況,可能同一檔節(jié)目存在著多重粉絲形成機制,要具體節(jié)目具體分析。
首先是專業(yè)崇拜。這種類型一般會邀請與節(jié)目定位相符并且是同領域同行業(yè)的嘉賓,他們會從專業(yè)的角度出發(fā)對節(jié)目表演者的水平進行點評,因為有著相當多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并且經驗豐富,所以他們對表演者的點評就很容易讓觀眾信服,具有強大的說服力。例如《中國詩詞大會》中的嘉賓酈波和蒙曼,他們的身份都是古典文學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尤其對中國的詩詞文化有著強大的知識儲備,每當答題者遇到比較難的題目或者答錯題目時,他們都會對古詩詞進行解答,不僅是解釋古詩詞本身的意思有時還會作出一定程度的延伸,給在場觀眾還有電視機前的觀眾補充與古詩詞相關的知識,讓他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兩位嘉賓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他們吸引了大批粉絲。與此節(jié)目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文化含量很高的綜藝節(jié)目往往對嘉賓有著非常高的專業(yè)要求,他們必須是來自相關專業(yè)的學者,能夠對節(jié)目中出現的相關內容進行解讀,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學到知識并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觀眾變成了這些嘉賓的粉絲。
其次是嘉賓擁有特殊的人格魅力。有些綜藝節(jié)目中的嘉賓能夠為節(jié)目吸引到大量粉絲,不是因為他們出色的外表或強大的專業(yè)實力,而是因為他們自身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例如《做家務的男人們》中的魏大勛的父親魏紹林,他并不是明星,他只是以魏大勛父親的身份在演播室與其他嘉賓一同觀看兒子在家中做家務的視頻,他既是節(jié)目的參與者又是節(jié)目的嘉賓。在視頻中他與兒子擁有同款“沙發(fā)癱”,他只在沙發(fā)上躺著,看著妻子在家里忙前忙后,觀眾非但沒有對其產生厭煩情緒,反而被其獨具特色的“沙發(fā)癱”和幽默的性格所吸引。再如《我家那閨女》中的嘉賓大張偉,他雖然在歌唱界有著出色的表現,并擁有一定數量的粉絲,但他這次是以觀察類節(jié)目嘉賓的身份來觀察節(jié)目表演者的表現,并且加以一定的評論。在《我家那閨女》第一期中,主持人讓四位節(jié)目參與者的父親給自己的女兒打分,各位父親幾乎都給自己的女兒打了滿分,而大張偉卻說:“既然那么完美,為什么還找不著對象呢?”像這種“神補刀”的情況還有很多,給節(jié)目增添了許多樂趣,他以自身幽默以及耿直的性格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歡。
還有一種情況是基于對嘉賓的權威崇拜。權威崇拜型粉絲的形成源于節(jié)目中的嘉賓具有絕對的選擇權,他們的選擇將會直接決定節(jié)目表演者能否繼續(xù)留在舞臺上。例如《出彩中國人》中的三位嘉賓會根據節(jié)目表演者的現場表現決定是否給出“出彩”的評價,像那些表演特別真摯、有著感人肺腑的背后故事、能夠引發(fā)嘉賓和觀眾共鳴的節(jié)目,三位嘉賓一般都會給出“出彩”的評價,讓他們能夠進入下一輪選拔。但是嘉賓的選擇是帶有些許主觀性的,他們心中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如果達不到他們想要的效果,那么節(jié)目表演者就會被淘汰。在一期節(jié)目中,有一位女孩表演了一段舞蹈,她表演完嘉賓才知道她的頭發(fā)是假發(fā),她因為身體的原因天生就沒有頭發(fā),但是三位嘉賓因為她的不自信所以選擇讓她出局,這個女孩的表演以失敗告終。三位嘉賓這種獨一無二的裁決權威吸引了很多觀眾的注意,也構成某些粉絲的形成機制。
最后一種屬于雜糅型,就是同一節(jié)目中會出現多重粉絲形成模式,這也是當下許多綜藝節(jié)目中出現的現象,這樣不僅能增加節(jié)目的收視率,為節(jié)目吸引大量粉絲,還能避免一種粉絲模式造成的單調枯燥問題。在《演員請就位》和《中國好聲音》等節(jié)目中就存在著權威型粉絲和專業(yè)型粉絲兩種模式?!堆輪T請就位》中的四位嘉賓都是專業(yè)出身的導演,特別是陳凱歌和李少紅都是有著豐富導演經驗的嘉賓,他們對于演員表演過程中的表情處理、動作處理以及臺詞處理觀察得非常細致,在點評過程中往往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演員的問題并給予演員指導性的意見??赡茉诖蟊姷挠∠罄?,像陳凱歌這樣的一線導演都是高高在上、不易近人的,但是在節(jié)目中陳凱歌的表現卻使觀眾改變了對他的印象。在點評時他能用非常簡短的話指出表演者存在的問題,之后又會用很溫暖的話來鼓勵演員,給予他們信心,陳凱歌的這種表演方式受到了觀眾的普遍歡迎,并為節(jié)目吸引了大量粉絲。還有趙薇,觀眾對趙薇的印象大都停留在她作為一個演員的方面,這次她以導演身份來錄制節(jié)目讓觀眾眼前一新,她的點評也有自己的風格,一般以幽默風趣為主,讓觀眾看見了一個不一樣的趙薇,趙薇身份的轉變也為她積累了大量粉絲。除此之外,他們也具有權威性,他們要根據演員的表現在同組的兩個隊員之間作出選擇,選出一位進行下一輪表演,而另一位演員將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吨袊寐曇簟返谒募镜乃奈患钨e是周杰倫、那英、汪峰和庾澄慶,他們中的每個人都在歌壇叱咤風云了許多年,擁有雄厚的實力和強大的粉絲基礎。他們會根據節(jié)目表演者的能力、音色等方面來選擇自己心儀的選手,這也說明導師是有一定權威性的。
《這!就是街舞》中就存在著專業(yè)崇拜粉絲、權威崇拜粉絲和特殊人格魅力粉絲三重模式。節(jié)目第一季的四位嘉賓分別是易烊千璽、黃子韜、羅志祥和韓庚,他們以專業(yè)街舞導師的形象來參加此節(jié)目,都有著非常豐富的舞蹈經驗和舞臺表現力,能夠給各個舞種的舞者提出建議。四位導師里面最小的是18歲的易烊千璽,但是他已經有12年學習舞蹈的經歷,年少成名的他也有著非常豐富的舞臺經驗。這個節(jié)目讓觀眾看到了四位導師不同于以往歌手、演員的身份,雖然了解街舞的觀眾是少之又少,但是通過導師對舞者的點評,觀眾對街舞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同時嘉賓在節(jié)目中出色的表現又為他們增加了大量粉絲。在節(jié)目一開始的海選階段,選手可以通過自己的喜好去選擇相應的舞蹈導師,接下來要接受導師的考核,符合導師要求的會被留下,不符合的將會被淘汰,所以導師具有絕對的權威。此外四位導師各自擁有不同的人格魅力,嘉賓羅志祥以他幽默搞怪的性格為這個本來就很嚴肅緊張的競技類節(jié)目增添了些許輕松的氣氛;年齡最小的易烊千璽卻特別沉著冷靜,有一次在遭到一位選手的質疑時,他沒有選擇和這位選手對峙,而是慢慢地和她說明道理,最終說服了這位選手。像羅志祥和易烊千璽這種有特殊人格魅力的嘉賓通常會為節(jié)目吸引到大量粉絲。除了上面提到的這幾檔綜藝節(jié)目,還有許多節(jié)目也具有雙重甚至多重的粉絲形成模式,它們會為節(jié)目的高收視率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綜藝節(jié)目中的嘉賓粉絲形成機制存在若干模式。不管是哪種模式或機制,本質上都體現了嘉賓對特定觀眾的強大影響力,由此就為我們提出了一個不容回避的審美價值引導問題。具體說來,各大綜藝節(jié)目的嘉賓作為公眾人物,肩負著講格調、講責任的重大使命,為此他們必須在節(jié)目中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把握好正確的價值尺度,著力引導觀眾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價值觀念,努力創(chuàng)作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yōu)秀低碳藝術作品。
① 所謂擬態(tài)環(huán)境,即大眾傳媒所塑造出來的一個不同于真實社會環(huán)境、真實社會事件、真實社會人物的媒介環(huán)境,由于受眾在現實社會中的視野和實踐范圍是非常有限的,他對社會事務的認知和了解主要是借助大眾傳媒所形成的擬態(tài)環(huán)境,這必然造成受眾通過擬態(tài)環(huán)境而獲得的對社會的認識與現實之間有一道鴻溝。參見〔美〕尼爾·波茨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11頁。
② 明星表演是好萊塢電影所推崇的一種表演類型,這種表演緊緊圍繞明星演員獨特的身體體征和氣質來設計故事情節(jié)和塑造人物形象,因此這些人物形象具有類型化、雷同化特征,但比較容易形成固定的粉絲,因此明星主演的電影往往具有一定的票房保障。參見〔澳〕麥特白著、吳菁譯《好萊塢電影》,華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354—255頁。
③ 所謂直觀真實指的是受眾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產生的對藝術內容和形式的完全認同,其實質是藝術情境完全吸引住觀眾的注意力,并產生了暫時的物我兩忘、人影不分的審美效應。參見馬立新著《數字藝術德性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59頁。
④ 符號表演是發(fā)源于歐洲戲劇的一種表演體系,它最突出的特征是要求演員“不動感情”,僅以象征化的身體符號來傳達特定的思想意涵。參見〔法〕狄德羅著,張冠堯、桂裕芳譯《狄德羅美學論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年版,第281—287頁。
⑤ 所謂主觀真實是創(chuàng)作者內心深處的真實思想和情感,創(chuàng)作者用主觀視角來看待外界事物,因而帶有濃郁的主觀色彩。參見馬立新著《數字藝術德性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41頁。
⑥ 主持人與綜藝節(jié)目是同源的,而嘉賓出現得較晚。中國綜藝節(jié)目中第一次出現嘉賓是1991年的《正大綜藝》。《正大綜藝》在改版前,曾經推出過一個叫《一笑茶園》的小節(jié)目,借助傳統(tǒng)茶館形式,裝入幽默、詼諧的內容,在幽默中傳播知識,因極具知識性和趣味性而深受觀眾的歡迎。一笑茶園里永遠只有四個人——茶博士、百葉窗、千斤頂和586,這四個人就是最早的嘉賓。參見楊斌著《把脈嘉賓:電視節(jié)目嘉賓現象透視》,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0年版,第77—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