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y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 211816)
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社會競爭也日趨激烈。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心理失調現(xiàn)象層出不窮,以失戀問題為代表的大學生情感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國家越來越重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實施,并把心理教育和疏導寫進黨的政治報告中。高校普遍開始以教育部頒發(fā)的《教育部衛(wèi)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為指導原則,依據(jù)學校自身的情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2018年12月6日中共教育部黨組下發(fā)的關于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提出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心理育人質量提升體系” 是其中之一。
大學生正處豆蔻年華,情愫初開,進入大學后想要好好的談一場戀愛了。殊不知在這其中,不少人在情場上鎩羽而歸而抑郁寡歡,進而導致心理問題。結合以往研究,本文認為導致大學生出現(xiàn)情感問題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大學生戀愛經(jīng)驗薄弱,沒有很好的調節(jié)和把控能力,在遭遇失戀時無法化解,心理失調普遍產(chǎn)生。第二,世界觀、人生觀和人生觀方面的問題均會反映在情感問題上(段善君,2016)。第三,角色轉變不適應。從中學的埋頭苦學,到進入大學需跟各種人打交道建立人際關系,對于剛剛經(jīng)歷高考的大學新生來說并沒有時間來適應。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廣大高校逐漸接受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并試圖把積極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學中來。積極心理學采納了科學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技術,可以用定量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的品質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Sheldon M.King L.,2001)。自2003年傳入我國以來,越來越多的本土心理學家加入了這一研究領域,慢慢形成了一場積極心理學思潮(張倩等,2003)。潘柳燕(2012)提出要把鮮明的價值導向納入到心理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價值導向”為中心,同與以“問題導向”為中心的教育是相悖的,它以教育的預防性和發(fā)展性為主導,以為生命成長服務的功能性為載體,在實際教學中注重發(fā)揮科學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健全大學生人格,提升大學生的生命質量(段善君,2016)。
國內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是以心理科學為學科依據(jù),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平臺,以發(fā)展性內容為教育重點,面向全部學生的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的教育(李焰, 馬喜亭, 2010)。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總是試圖傳授給學生正確的三觀,教他們如何按照自己的期望成長,以塑造出好學生形象。此外,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填鴨式”教學,學生接受知識為非自愿、被動的形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進行的心理健康也很難達到原有的初衷。
最后,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以“問題導向”為主,在學生發(fā)生了事故或者經(jīng)歷危機事件后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過度關注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而不是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使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了對學生的“親和力”,陷入一種病理負面旋渦。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廣大高校逐漸接受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并試圖把積極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學中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嘗試用積極和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每一位學生,我們也有必要遵循學生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每個人在其一生中都有可能出現(xiàn)問題,碰到困惑,理解他們的問題和困惑僅僅是暫時的。也就是說,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站在促進人全面發(fā)展的高度上,去引導學生學會關愛自己和身邊人,提高自身抗打擊能力和適應周身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用積極地態(tài)度去面對一切正在或者即將遭遇到的事情。可以這樣說,這是一種讓學生體驗如何活在當下,享受幸福生活,享受美好人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近一段時間以來,體驗式教育的興起有效地體現(xiàn)了以“價值導向”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具體落實到實踐層面上,即實踐性必須要突出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通過活動課程的設計讓學生有所體驗,這種體驗又能又實際生活相結合,即通過心理健康體驗課程的學習最終讓學生自己體悟的目的。在這一點上體驗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實踐性不謀而合。要達到實踐性,就要要求學校通過開設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的課程,通過主動表現(xiàn)自我,體驗當下,展望未來的一系列活動來獲得對心理知識的切身感受。這與僅僅通過傳統(tǒng)方式上的講授式教學是完全不同的。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來說,社會實踐是一種深層次的教育,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也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段善君,2016)。而在校園內,最直接和最便捷的能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的方式當屬學生社團了。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有活動性原則?;顒有栽瓌t是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通過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調動學生參與活動,促進主體將內外活動協(xié)調整合,進而達成健全心理素質的目標 (張大均, 2006)。由此可見,活動性原則與體驗式教育相輔相成,而學生社團則成為銜接二者的有效橋梁。特別是大學生心理社團活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個很好的抓手,既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導向”理念,又能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大學生社團做為第二課堂,一直是學校第一課堂的延伸,各高校學生社團組織開展的活動,對于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郭海峰,2011)。這既彌補了前文所述的心理課堂設置方面的不足,也有利于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向更加深入的層面。其次,除了“心協(xié)”社團,大學生社團的種類豐富多彩,組成形式多樣化,為較好地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每一個社團都會有自己的宣傳方式。高校心理咨詢的研究表明,帶有公益性質、運動性質和藝術類性質的社團能緩解飽受負面情緒困擾的成員的心理和軀體癥狀(張智昱,2010)。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對心理知識的傳播,其范圍涵蓋之廣,正好與學生社團多樣性相匹配。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大學生更好地適應周身環(huán)境,處理好人際關系,實現(xiàn)自我價值,為提升自我滿足感和自我肯定感提供了保障。學生社團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是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導向”相契合的,符合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值得我們每一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