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逸亭[信陽農(nóng)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是當代巴基斯坦裔英籍作家莫欣·哈米德(Mohsin Hamid)的第二部作品,堪稱“后9·11小說”的代表作品,曾入圍英國著名的曼布克獎最終決選。小說講述了一位名叫昌蓋茲(Changez)的優(yōu)秀巴基斯坦青年來到美國這個多元文化的大熔爐追逐美國夢的故事。然而,“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發(fā)生導致主人公夢碎紐約,最終踏上返鄉(xiāng)尋根之旅。
由于哈米德在該小說中對“9·11事件”的親歷式書寫以及其對當時美國巴基斯坦裔的生活境遇和個體創(chuàng)傷的細致描摹,國內(nèi)外學者和評論家多選取后殖民視角,以“9·11事件”為切入點,對文化創(chuàng)傷、身份建構(gòu)、多元文化主義、霸權(quán)主義等元素進行解讀與詮釋。然而筆者認為,該小說在探尋“9·11”恐怖主義暴力行為以及美國霸權(quán)主義根源的同時,兼具別具一格的敘事美學效果。本文將結(jié)合策略性敘事空白和詹姆斯·費倫(James Phelan)所提出的敘事判斷理論,以受述者“你”為核心展開分析,試圖在作者哈米德精心設計的敘事迷宮中探尋敘事美學給讀者帶來的獨特閱讀體驗。
“敘事空白指的是敘事交流中故事時間大于零,文本篇幅等于零的一種敘事現(xiàn)象。”在《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中,哈米德在對受述者“你”的敘事層面上采取了策略性敘事空白的敘事技巧。小說自始至終沒有明確交代“你”的身份,受述者“你”在整部小說中甚至沒有一句話語,即關于受述者的文本篇幅等于零。敘事空白的價值有三:其一,修辭價值,“可以激發(fā)讀者的探求欲望,讓他們更深入、更持久地介入敘事交流中”;其二,增值價值,“可以讓敘事交流達到‘言簡義豐’的效果”;其三,倫理價值,“敘述者可以通過敘事空白將某些不宜敘述的事件以符合話語倫理的方式傳達出來”。
敘事空白的三大價值中的倫理價值,顯然是從作者出發(fā),探究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如何利用敘事空白來規(guī)避有悖倫理的敘事內(nèi)容。與之相反,詹姆斯·費倫作為后經(jīng)典敘事學的領軍人物,他所提出的敘事判斷,即闡釋判斷、倫理判斷以及審美判斷,則是以讀者為中心,通過探究作者如何采取敘事策略來引導讀者做出不同的判斷,從而達到其修辭意圖,將讀者的閱讀快感最大化。
本文將策略性敘事空白與敘事判斷相結(jié)合,基于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探討莫欣·哈米德如何運用敘事空白的敘事策略引導讀者做出闡釋判斷、倫理判斷以及審美判斷,從而達到在深化小說主題意蘊的同時強化小說美學效果的意圖。
通過文本細讀,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實則具有雙重故事結(jié)構(gòu)。其一是昌蓋茲作為核心人物,以其追求美國夢未果,歸鄉(xiāng)反美為主線的內(nèi)在故事結(jié)構(gòu);其二則是以昌蓋茲為敘述者,將其對受述者“你”講述這個故事作為一個事件來敘述的外層故事結(jié)構(gòu)。本文將以該作品的外層故事結(jié)構(gòu)中的受述者“你”為聚焦對象展開論述。
莫欣·哈米德巧妙地采用了“為遮蔽某些意義而創(chuàng)造的敘事空白”這一策略性敘事空白手法,即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作者會為遮蔽某些信息而對敘事中必然要涉及的內(nèi)容有意進行壓制,以控制事件的闡釋空間,將讀者的敘事闡釋引導到隱含作者所期望的方向和軌道上來,以控制讀者的闡釋,實現(xiàn)其敘事修辭的目的。
小說開篇便以對話的形式呈現(xiàn):“對不起,先生,能幫您什么忙嗎?不用為我的大胡子而感到害怕,我是一個熱愛美國的人……我是怎么知道您是美國人的?不,不是從您的膚色上看出來的?!边@種自問自答式的對話從一開始便抓住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這位“先生”為什么沒有話語聲音?他為什么會感到害怕?他是誰?作者將這些疑點拋向讀者,開篇便將讀者巧妙地納入敘事進程之中,引導讀者進行思考判斷。然而,哈米德沒有選擇一步一步揭開謎底,取而代之的是一瞞到底,巧妙設計,將線索星星點點、若隱若現(xiàn)地散布在文本之中,試圖迫使讀者通過閱讀獨立做出闡釋判斷。
“敘事性具有兩個層次,既涉及人物、事件和敘述的動態(tài)進程,又涉及讀者反應的動態(tài)進程……從修辭的角度來看,敘事性涉及兩種變化的交互作用:一種是人物經(jīng)歷的變化,另一種是讀者在對人物的變化做出動態(tài)反應時所經(jīng)歷的變化?!惫椎聦ψx者動態(tài)的掌控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你”的身份背景選擇策略性敘事空白,卻在文本中留下大量線索與暗示,在幕后默默操縱著讀者的闡釋判斷。
“您似乎有些緊張,沒有必要。這個大個子只是您的侍者。沒必要把手朝外口袋里摸,我猜您是要掏錢包吧?!薄澳恪卑咽稚煜蚩诖膭幼髟谖谋局卸啻纬霈F(xiàn),起初讀者很容易忽視這樣一個輕描淡寫的動作,加之如下這樣的敘述:“啊,我們的茶終于來了!請不要滿臉懷疑。我向您保證,先生,不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在您身上發(fā)生,就連拉肚子也不會?!弊x者通過敘述者的敘述自然而然會對這位無聲的“你”做出如下闡釋判斷:“你”是一位多疑且謹慎的聽者。
隨著閱讀的深入,讀者逐漸發(fā)現(xiàn)這位沉默無聲的“你”的行為開始露出端倪?!霸趺蠢玻苦?,您的手機響了……您不準備接嗎?放心吧,先生,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不來聽您說些什么的。啊,您選擇寫短信,非常明智,寥寥數(shù)語,言簡意賅?!本芙^接電話的潛在臺詞是:“我有秘密?!敝链?,讀者開始否定起初對“你”做出的闡釋判斷。接踵而至的疑點使讀者的求知欲最大化,迫使讀者繼續(xù)閱讀,從而發(fā)現(xiàn)更多的線索?!拔以趺从X得這來電話精確得像一座老教堂的鐘樓一樣,我的意思是剛好在正點的時候來了——該不會是公司在確認您的行蹤吧?”隱含作者在拋出暗含線索的同時也試圖誤導讀者,使讀者對無聲的“你”的身份始終無法確定,極大地調(diào)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隨著故事越來越接近尾聲,隱含作者引導著讀者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線索?!跋壬?,透過您西裝那輕薄的面料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突起,就在和胸口平的地方,那是便衣特工喜歡別腋下槍套的地方。”在讀者以為即將要確定“你”的身份時,故事在“你”又一次將手伸到夾克里面,“我看到有金屬的寒光一閃”的時候戛然而止,留下了該小說中最大的敘事空白,給予讀者無限可能的闡釋判斷,讓讀者獲得意猶未盡的閱讀體驗。
“敘事空白的修辭使被隱藏的事件得到更有力的突出和強調(diào),從而達到隱而愈顯的敘事交流效果?!薄澳恪钡纳矸菰谛≌f結(jié)尾雖未得到明確交代,但根據(jù)整個文本的語境,隱含作者足以能夠讓讀者做出符合自己修辭意圖的闡釋判斷——“你”實則為一個殺手。這時“你”便成為美國形象的具化,從而使讀者在此闡釋判斷的基礎上對“你”做出消極的倫理判斷,促使讀者對美國打著反恐的幌子,肆意踐踏他國國民生命的罪行做出批判性的思考。
敘事判斷是詹姆斯·費倫建構(gòu)后經(jīng)典敘事學框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包含三種主要的敘事判斷,即闡釋判斷、倫理判斷和審美判斷?!白x者做出三種主要的敘事判斷,每一種都可能會影響另外兩種,或者與其相交融?!痹凇独蠣柌桊^的陌生人》中,敘事空白的敘事策略引導出的一系列闡釋判斷必然導致相應的倫理判斷。
在小說開篇,讀者通過敘述者的視角對受述者“你”做出的闡釋判斷是:“你”是一位多疑謹慎的聽者。此時,讀者對受述者“你”所做出的倫理判斷應屬于中立的倫理立場。因為文本中的“你”并未做出值得隱含作者贊揚或讀者認同的高層次的倫理行為,同時也沒有違背倫理從而促使讀者對其做出負面?zhèn)惱砼袛嗟男袨?。然而隨著故事的發(fā)展,“你”的面紗層層褪去,逐漸清晰,聽者面具下的殺手身份一覽無余。
“具體的敘事文本清晰或暗暗地建立自己的倫理標準,以便引導讀者做出特定的倫理判斷?!惫椎逻x擇敘事空白策略操控敘事進程,用以揭示自己的倫理原則。對受述者“你”的身份及話語的空白敘事雖然讓讀者對其倫理判斷感到模糊不明,但隱含作者卻促使敘述者昌蓋茲多次替其發(fā)聲,從而在極大地調(diào)動讀者在敘事進程中思考和判斷的同時,引導讀者做出符合隱含作者修辭意圖的倫理判斷。例如,“其實美國在世界上的那種做派我是一直很反感的。您的國家對于別國的事物總是喜歡插手干涉,這是令人無法忍受的”,昌蓋茲直指美國干涉別國政治的行為。在“9·11”的特定語境下,讀者很容易通過昌蓋茲的敘述對“9·11”恐怖襲擊事件后的美國做出負面的倫理判斷。在故事即將接近尾聲時,敘述者昌蓋茲再次替隱含作者發(fā)聲:“在這些沖突之間,有一條共同的主線來貫穿,那就是推行一小撮的美國利益觀念。這種觀念打著反恐的幌子,而恐怖主義的定義指的僅僅是由不穿軍裝的殺手對平民所進行的有組織的和有政治目的的殺戮。”至此,讀者內(nèi)心的倫理天秤無條件地偏向敘述者昌蓋茲,對昌蓋茲以及眾多受到傷害的“第三世界”的人民產(chǎn)生同情,而對利己主義的美國做出徹底的負面?zhèn)惱砼袛唷?/p>
由于哈米德的策略性敘事空白的手法對敘事進程的巧妙把控,讀者在故事結(jié)尾時才得以對“你”做出了最重要的倫理判斷。聽者面具下殺手身份的最終闡釋決定了讀者對“你”的否定性倫理判斷,而這一最終的倫理判斷不由得促使讀者進行深思:昌蓋茲在茶館偶遇的美國人正是美國政府派遣的殺手。敘述者對美國的一系列控訴被證實,眼前的真實總是比口頭的敘述更加能夠使人震驚甚至憤怒。作者成功地激起了讀者與敘述者昌蓋茲的情感共鳴:“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這樣輕易地把死亡加諸其他國家的居民,令如此遙遠地方如此多的人們感到恐懼。”
敘事空白引導讀者不斷地做出且修正其闡釋判斷以及倫理判斷,直到小說結(jié)尾才得以讓讀者對受述者“你”的身份做出最終的判斷,這無疑使小說結(jié)尾具有強有力的沖擊力,從而使讀者對這一故事做出肯定性的審美判斷。
審美判斷不同于闡釋判斷和倫理判斷,它既是第一層次的閱讀活動,即審美判斷與闡釋判斷和倫理判斷同時發(fā)生;亦是第二層次的閱讀活動,即審美判斷產(chǎn)生并且依賴于闡釋判斷和倫理判斷。第一層次的審美判斷指的是對敘事時間、文體風格、敘事話語等敘事技巧的判斷,可被視作“門檻型的判斷”(threshold judgment):如果讀者對作者的敘事技巧評價不高的話,他自然就會停止閱讀。第二層次的審美判斷是讀者對總體閱讀體驗質(zhì)量的判斷,有可能是在閱讀過程中做出這樣的判斷,也有可能是在閱讀之后做出這樣的判斷。筆者認為,讀者在閱讀《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的過程中,既存在產(chǎn)生于第一層次閱讀活動中的審美判斷,也存在第二層次閱讀活動中的審美判斷。
讀者在第一層次閱讀活動中對《拉合爾茶館中的陌生人》這一小說的審美判斷主要體現(xiàn)在對哈米德的敘事空白策略上的判斷。綜合上述分析,不可否認的是哈米德利用策略性敘事空白的敘事技巧,巧妙地設計出無聲的受述者“你”,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閱讀興趣逐漸推向高潮,操控敘事進程于無形之中。
敘事空白深化了該作品的敘事美學效果。如果受述者“你”具有了話語權(quán),那么對于昌蓋茲的一系列提問他必定要做出應答。例如,小說開篇昌蓋茲便問道:“來跟我說說,您在找什么?”相比受述者的身份空白,若受述者“你”在此時做出了應答,或許無法推動讀者的閱讀動力。該小說中受述者“你”的身份之謎是調(diào)動讀者閱讀動力的最大因素,哈米德精心設計的敘事策略帶給讀者的閱讀快感足以讓讀者對其做出較高的審美判斷。
“闡釋判斷、倫理判斷以及審美判斷有時構(gòu)成因果關系,即特定的闡釋判斷與倫理判斷會導致特定的審美判斷?!本汀独蠣柌桊^的陌生人》而言,策略性敘事空白造成的闡釋判斷和倫理判斷的復雜性與曲折性為讀者對該作品整體的審美判斷奠定了基礎。對受述者“你”的身份隱瞞以及文本中若隱若現(xiàn)的線索,致使讀者對“你”的闡釋判斷和倫理判斷在明確與模糊的邊緣飄忽不定,而小說結(jié)尾的最后一句話使讀者恍然大悟,這無疑給故事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力。
此外,小說的結(jié)尾是昌蓋茲回顧性敘述的尾聲,卻是敘述者昌蓋茲與受述者“你”之間的故事高潮。作者選擇在受述者“你”的身份即將揭曉的瞬間結(jié)束敘事進程,使故事戛然而止。小說結(jié)尾處的空白敘事無疑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闡釋空間,帶給讀者意猶未盡的閱讀體驗,從而促使讀者對該作品做出存在于第二層次閱讀活動中的審美判斷。
國內(nèi)外諸多學者以該作品中敘述者昌蓋茲作為核心人物的回顧性敘述為切入點,旨在解讀該小說的深層主題意蘊。本文選擇從該小說的外層故事結(jié)構(gòu)入手,試圖詮釋哈米德如何運用敘事空白的敘事策略,引導讀者在敘事進程中不斷地做出并且修正闡釋判斷及倫理判斷,極大地調(diào)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帶給讀者別具一格的閱讀體驗。綜上所述,《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不僅具有發(fā)人深省的主題內(nèi)涵,同時該作品中所蘊含的敘事美學也值得廣大學者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