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重瓚
摘? ? 要:《三國演義》從江戶時代傳入日本以后,至今為止誕生了許多翻譯、改編的版本,其中,吉川英治的寫譯本《三國志》在日本的影響最大,對《三國演義》在日本的廣泛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吉川英治的《三國志》之所以受到日本讀者歡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翻譯過程中對原著進行了大量的改寫,使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更易于被日本讀者接受。本文以吉川《三國志》對《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的重塑為重點,以張飛的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與原著的比較,探討吉川對原著所作的改寫,以及改寫的原因。
關鍵詞:形象;重塑;張飛
一、張飛之重塑
吉川英治對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的描寫和敘述可謂是濃墨重彩。不僅在原著《三國演義》的基礎上增加了可看作劉備和張飛前傳的第一部前五回(黃巾賊、童謠興、白芙蓉、小卒張飛、桑下人家),還用細膩的筆調分四回(橋畔風談、童學草舍、三花一瓶、桃園結義)重新演繹了原著的開端——桃園結義。自此,作者通過這一引人入勝的原創(chuàng)開場,成功拉開了《三國志》的序幕。
本文接下來正是基于第一部前九回中關于張飛的描寫,來嘗試解讀吉川英治所重塑的張飛形象。
(一)忠勇浪人
張飛的初次亮相是在第四回“小卒張飛”。該回開頭,劉備正攜被黃巾賊殺害的縣城長官之女鴻芙蓉打馬狂奔,逃避黃巾賊的追捕,卻遭賊兵包圍。就在劉備命懸一線之際,“小卒”張飛神勇亮相。張飛以黃巾小卒的身份步行追趕上了賊首的馬隊,突然出手打翻了自己的首領和一群嘍啰,救下了劉備和鴻芙蓉。接著,張飛向賊眾道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他原是縣城長官鴻家的武士,任縣城南門衛(wèi)少督,到外縣公干不在城中時,黃巾賊燒了縣城,殺害了其主公。于是,他偽裝自己,假扮敗兵,詐降黃巾軍,在賊兵之中隱藏下來,伺機反攻,為主公報仇。隨后,又徒手虐殺一群賊兵,直至敵人逃跑。劉備為了答謝張飛的救命之恩,將祖?zhèn)鲗殑浥c張飛。末尾,張飛欲擁立舊主之女鴻芙蓉,召集殘兵起事,遂帶著鴻芙蓉與劉備依依惜別。
這便是吉川英治創(chuàng)作的張飛的全新出場與設定。這一設定的變更,對張飛形象的塑造有兩大重要意義。一是縮小了《三國演義》中張飛前后形象的巨大差異,讓武士形象貫穿其始終。二是開篇就凸顯了張飛的忠勇。
(二)野豬獵手
故事發(fā)展到第六回“橋畔風談”,張飛的第二次出場,已是在涿縣的征兵榜文下和劉備的重逢了。其間相隔的三四年間,張飛藏身民間,興兵討伐黃巾軍,屢敗屢戰(zhàn)。無奈黃巾勢力逐漸強大,張飛壯志難酬,欲隱于世間,于是“從發(fā)際到下頜蓄滿了密不透風的黑亮胡須”,改變容貌,過起了流浪的生活。與劉備重逢之前不久,流浪到涿縣,靠獵殺野豬、在集市賣野豬肉為生。
羅貫中版《三國演義》中,張飛亦是賣酒屠豬為生,但所屠者為家豬。而吉川英治則是改讓張飛殺野豬。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效果大不相同。家豬是家畜,非常溫順,屠宰家豬只能表現(xiàn)出張飛有一定的手藝。而野豬是山林里的猛獸,體重大,奔跑速度快,加之一對獠牙,會產生的巨大沖擊力,還具有驚人的咬合力。此外,野豬皮糙肉厚,防御力也極高。用冷兵器與之搏擊,極其危險。東北有一句俗語:“一豬二熊三老虎”,足見民間對其危險性的認知。而吉川英治筆下的張飛,卻能單人匹馬獵殺野豬,而且靠賣野豬肉在涿縣出了名。從屠宰家豬到獵殺野豬的改寫,提升了張飛的勇猛形象。
(三)嗜血暴民
在第七回“童學草舍”中,與劉備相談甚歡的張飛,在黃昏與之分別后,想盡快去見結拜兄弟關羽,告知其結識劉備的喜訊。不料趕至城樓時,城門已關閉??词爻情T的小兵戲弄張飛,令其行禮之后依然不放行。張飛直接爬上城樓,以野豬肉相送,懇請放行,卻遭小兵長槍相向。張飛忍無可忍,終于大打出手,在強行跳墻出城的過程中,摔死了幾名小兵。張飛雖然靠暴力出了城,但被官府認定為黃巾軍的奸細。桃園結義前的這一風波,皆因張飛而起。張飛的性格缺陷在此表露無遺,正應作者借關羽之口所言——
“那么驍勇,卻總是苦于生計,窮困潦倒,浪跡天涯,都是你疏于思考所致。而且你還急躁,一生氣就暴躁,不可理喻。所以才會招來誤會,說張飛是個壞蛋。你不稍加反省怎么行?”
疏于思考、急躁粗暴的性格,貫穿了張飛的一生。在這一性格的作用下,雖然有大快人心的“怒鞭督郵”的壯舉,但也有“醉酒失徐州”的慘劇,而其生命的終點——閬中遇刺也正是由這一性格缺陷所致。
除了疏于思考、性情粗暴之外,吉川筆下的張飛更嚴重的問題在于,由于官家的不作為和黃巾軍的暴亂,在長年的壯志未酬中,這位曾經的職業(yè)武士逐漸被逼出了一種暴民特質,尤其在酒后,嗜血好殺的性格被放大到了極致。如果說初次登場時虐殺黃巾軍是見義勇為、為民除害,解決的是敵我矛盾,那么后面為出城門和逃避追捕而虐殺官兵則是純粹的暴民之舉。官兵按時關閉城門、追捕兇手都是職責所在,并無過錯,張飛卻也痛下殺手,實屬敵我不分,嗜血好殺卻又不計后果,無法為其辯解。若不是因為身處亂世,且有漢室宗親劉備作為靠山,這一風波恐怕也難以收場。
這一事件著實讓讀者為張飛捏了一把汗,成功地令讀者在其后的閱讀中一直懷揣隱憂——不知張飛今后還會惹出何種事端?自然也就為日后的怒鞭督郵、醉酒失徐州和張飛之死埋下了伏筆。
二、結論
吉川英治在《三國志》第一部的前九回中,重新設定了張飛的出身,并重新編排了他的初次登場,以及桃園結義的具體經過,令人耳目一新。這一段大篇幅的全新創(chuàng)作,將作者賦予張飛的特質表露無遺。通過前文的分析,可將吉川英治在開場部分重塑的張飛形象歸納為:忠義勇敢的浪人武士、單殺野豬的勇武獵手、嗜血好殺的流浪暴民。相較于《三國演義》原著,其更加勇武、暴躁的性格特征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吉川英治著 田建國譯. 三國第一部 桃園結義[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
[2]吉川英治著 高培明譯. 三國第五部 出師北伐[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
[3]陳卓然. 日本近代于《三國演義》之人物形象的重塑——從吉川英治到北方謙三[J]. 長江叢刊,201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