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摘 ?要:《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提到:學生要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實際的過程,感受思考過程的合理性。故此,沿用到低段長度的教學中,應該要讓學生經歷“看一看、玩一玩、估一估”的過程,由淺入深,抽絲剝繭,讓學生進一步感知長度。鑒于這樣的理解和思考,筆者打算用“看、玩、估”的教學策略來改進實際教學,提升教學成效。
關鍵詞:長度教學;看;玩;估
一直以來,感知長度都是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難點。教師總是絞盡腦汁讓孩子們去體會、去感受具體的長度和它們的具體應用。本文以二年級的長度教學為例,分析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及解決方法,探究低段感知長度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低段“感知長度”實際教學中的問題
在低段的長度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 教學中,教師缺乏支持孩子“看”的方法
初步接觸長度時,“看”是孩子最原始的感知,我們總是讓孩子自己去觀察生活中的物體,用眼睛去看它們的長度??墒?,看一眼就真的只是“看一眼”嗎?我們忽視了具體的“看”的方法的教學。只是普通的看,并不能起到直接的作用,他們還是沒有對長度產生清晰的認知。
2. 教學中,教師忽視孩子親身體驗的嘗試
對于長度,孩子們本就因為生活經驗的缺乏,認知非常模糊。盡管在學習了課本知識后,他們已經能夠判斷基本的長度單位,但其概念表象還未曾深深刻畫在腦海里。分析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際,其實,是教師組織的實際操作活動欠缺。孩子沒有充分的親身體驗,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才會出現(xiàn)學習困難。
3. 教學中,教師忽視孩子估測意識的培養(yǎng)
估測,就是以心中的參照物去衡量一個物體的長度。但是學生的估測結果往往讓人啼笑皆非。不是他們不會估測,是我們忽視了培養(yǎng)孩子的估測意識,才導致他們類比思想的缺乏。我們僅僅強化某些長度的感知,并不能有效提高他們的感估水平。
二、策略探究
通過課堂的基礎教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單純的課堂認知只能讓孩子粗淺地接受長度,要突破這個感知長度的教學重難點,必須讓學生緩一緩腳步,用自己身體的各個感官去參與各式各樣的教學活動,才能對這個知識有所體會?!翱?、玩、估”是感知長度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三個策略。這三個策略是具有遞進性的,由淺入深,于是,就有了這一節(jié)別開生面的數(shù)學實踐活動課。
1. 在“看”中初步感知具象長度
這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翱础笔侵缸寣W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有目的地去看給出的長度;具象長度是指具體形象的長度,也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長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倡導充分地觀察,先精確看,再尋找看。下面筆者會對這兩點“看法”進行詳細說明。
(1)精確看。精確看是指教師給出一定的精確長度,學生直接看。這個方法是指用眼睛直接看來感知具象的長度。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筆者給每一對同桌都準備了一個文件袋,文件袋內有5厘米、20厘米、50厘米、一米長的紙條。整個活動基本是按照“觀察、感受”的流程進行的。筆者記錄了某一片段,見案例一。
案例一:
師:(拿出紙條,用手比畫)小朋友們,看一看,這樣的長度,就是20厘米。是非常精確的20厘米,你們感受一下。
生1:原來20厘米是這么長啊。
生2:比我的一拃長一些。
師:我們再看一看長50厘米的紙條,你們比較著感受一下。
生:原來半米就是這么長呀,基本上就是我們課桌的寬度啦!
……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看到,教師先根據(jù)長短依次給出紙條,再讓小朋友親眼看一看、摸一摸,讓他們感受原來這個精確的長度是這么長。這個過程就是精確看的過程。
(2)尋找看。尋找看是指根據(jù)教師給出的一定長度,去生活中尋找差不多長度的物體。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基本是按照“定目標、找樣本”的流程進行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孩子們去尋找了生活中的長20厘米的樣本,能夠實際看到、摸到,再驗證過,孩子們的印象會特別深刻。
2. 在“玩”中充分體驗“模糊”長度
這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模糊”長度是指生活中雖然比較常見,但是孩子們因為認知不足或體驗不足,導致腦海中對其沒有大致概念的長度。“玩”是指孩子們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體驗長度,充分感受長度,充分地玩。下面筆者將從三方面來充分解釋這個過程。
(1)拉一拉手,體驗“短”距離。拉一拉手是指孩子們依次比畫一拃、一庹以及2個人并排拉手或圍成一圈的動作?!岸獭本嚯x是指利用這個動作能感知到的相對較短的長度。一般來說,這個過程所體驗的長度是由短到長,依次遞進的。
讓孩子們依次比劃和測量一拃、一庹等長度,放手讓學生操作,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知,初步對長度有了印象。這個過程就是充分的拉一拉手的過程。
(2)走一走路,體驗“長”距離。走一走路就是指孩子們平時走路的動作,“長”距離是指10米、20米、30米之類相對較長的距離。教學實錄見案例二。
案例二:
師:孩子們,先測一下,自己走一步是多少厘米。
生:老師,測的時候要注意,要按照平時走路那樣走哦,不能夸大。
師引導:測量的時候,尺子怎么放?一前一后嗎?
師:為什么不直接把腳后跟和腳尖一起測呢?
生:那樣就把鞋子的長度算進去了,不準了!
師:說得非常棒,接下來,我們來走一走10米、20米、30米,看看這些長度大約是多長,你分別要走幾步。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可以梳理出,教師先讓孩子們測量了自己一步的長度,再依次感受不斷增加的長度,最后再數(shù)一數(shù)這樣的長度要走幾步。這個過程就是充分的走一走路的過程。
(3)跑一跑步,體驗“遠”距離。跑一跑步就是指孩子們平時跑步的動作,“遠”距離是指50米、100米、300米之類相對較遠的距離。一般來說,這類較遠的距離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沒有具象的概念,比較模糊,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充分的體驗度。這個過程所體驗的長度也是由短到長,依次遞進的。
3. 在“估”中鞏固內化長度認識
這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肮馈笔侵负⒆觽冇媚繙y、估測等方式大致推算長度,鞏固內化長度認識是指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體驗和學會,學生能夠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脈絡。下面筆者將從直接估和類比估這兩個方面來充分解釋這個過程。
(1)直接估。直接估,顧名思義就是憑直覺去直接判斷,一般以目測為主。在教學中一般是“出示樣本——直接估——說出答案”這樣的流程。在這個過程中,通常也會伴有估測結合,以培養(yǎng)孩子的數(shù)學修正意識。
(2)類比估。類比估是指基于自身熟悉的物體去推斷不熟悉的物體的長度。在教學中,一般是“確定目標、選擇最合理的樣本、類比估”這樣的過程。在實際生活中讓孩子們用他們已知物體的長度來估測未知物體,就是培養(yǎng)類比意識。
三、成效分析
1. 看教學現(xiàn)場,生動形象比比皆是
在課堂上,教師呈現(xiàn)了一些關于長度單位的題目,孩子們的表現(xiàn)異常精彩活躍,他們從之前的懵懵懂懂,到現(xiàn)在的“巧舌如簧”,甚至跳出題目的陷阱,這真是巨大的進步。
2. 看孩子表現(xiàn),解題正確率穩(wěn)步提高
我們在這個單元選擇了班里24個孩子幾個課例的作業(yè)做了統(tǒng)計分析。在前測中,能夠100%做對的只有10人,而后測顯示,全對的人數(shù)上升到了19人,而且其余5人的正確率也達到了90%以上,充分說明了效果。
著名教育家郭沫若說過,“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來做,用自己的頭腦來想這種精神?!边@一節(jié)別開生面的數(shù)學課,看似放慢了教學進度,花了大量的時間去陪孩子體驗,但他們的收獲是在教室里體會不到的。有時候,看起來的“慢”并不是教學進度的落后,而是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的一次次磨煉。寓教于樂,也能夠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為孩子們打下更為夯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