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津津
(信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河南 信陽 464000)
胃腸道息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包括結直腸息肉、小腸息肉、十二指腸息肉、胃息肉等,其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呈逐漸增長趨勢[1]。胃腸道息肉的發(fā)病與飲食習慣、遺傳因素、伴隨疾病等影響因素有關,可造成患者低胃酸癥、胃炎等,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2]。目前,胃腸道息肉治療常采用手術方式,傳統(tǒng)電凝切除術療效確切,但易引起術后并發(fā)癥,影響手術治療效果[3]。因此,臨床應及時采取合理、有效、安全的方式治療胃腸道息肉患者,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研究分析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對胃腸道息肉患者黏膜組織表達、炎癥因子水平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經驗,現(xiàn)報道如下。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本院2016 年5 月1 日至2019 年5 月1 日收治的胃腸道息肉患者100 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 例。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男36 例,女14 例;年齡23~72 歲,平均(38.45±4.47)歲;病理分型:炎性息肉10 例,增生性息肉18 例,腺瘤性息肉22 例;息肉位置:胃底10 例,幽門8 例,胃體14 例,胃竇18 例。對照組男35 例,女15 例;年齡20~75 歲,平均(38.33±4.26)歲;病理分型:炎性息肉12 例,增生性息肉17 例,腺瘤性息肉21例;息肉位置:胃底11 例,幽門9 例,胃體13例,胃竇1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消化內鏡檢查或放射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胃腸道息肉;無血液系統(tǒng)疾??;可進行正常交流溝通。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器官功能嚴重損害患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存在精神、認知障礙。
對照組行內鏡下電凝切除術治療,進行電子胃鏡檢查,確定息肉位置,標記進針點,黏膜下注射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哈藥集團三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3238),高頻電切法切除息肉并進行創(chuàng)面止血。觀察組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進行電子胃鏡檢查,確定息肉位置,標記進針點,注射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圈套套住息肉,高頻電通過電凝、電切相交替,切除息肉,分次切除大息肉。病理檢查切除組織,觀察創(chuàng)面并結合實際情況,使用止血夾或電凝進行預防出血處理。
①黏膜組織表達與炎癥因子水平:術前及術后1 個月采集5 mL 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熱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血清熱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Toll 樣受體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與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細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局部復發(fā)、穿孔、出血。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用非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HSP60、HSP70、TLR4、NFκB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后,觀察組IL-1β、IL-6、IL-8、IL-12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490,P=0.002)。見表3。
表1 兩組黏膜組織表達量比較 (,ng/mL)
表1 兩組黏膜組織表達量比較 (,ng/m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飲食結構的變化,胃腸道息肉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胃腸道息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指所有向胃腸道腔內隆起的病變,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可造成患者低胃酸癥、胃炎等,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4]。因此,及時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消除病變、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胃腸道息肉患者十分重要。
以往常采用傳統(tǒng)電凝切除術治療胃腸道息肉,其療效確切,但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5]。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是一種由傳統(tǒng)電凝切除術發(fā)展而來的新型治療手段,以其療效高、并發(fā)癥少、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逐漸應用于消化道早期癌、息肉、黏膜下腫瘤等疾病的治療中[6]。在胃腸道息肉治療過程中,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通過有效切除患者消化道內平坦凹陷性腫瘤或無蒂隆起性病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可通過注射病灶黏膜下形成液體墊,保證病變組織與肌層充分分離,從而避免肌層或肌層外膜損傷。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中,根據具體情況對腸息肉采用病灶口注射的方式,對胃息肉采用病灶肛側注射的方式,從而促使病灶隆起面向鏡頭,優(yōu)化手術后續(xù)操作,以提高手術質量。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中通過分塊切除較大息肉以減少損傷,縮小創(chuàng)面,從而降低術中出血量,有利于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通過息肉口側端在患者息肉基底部黏膜下層注射生理鹽水,并密切觀察肛側端息肉,促進和保證機體黏膜層和肌層分離完全,從而提高手術質量,減少穿孔、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7]。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通過分次摘除數(shù)量較多的胃腸道息肉患者,減少手術工作量,從而縮短手術時間,保證其摘除時間間隔大于1 個月,維持患者穩(wěn)定身體狀態(tài),從而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10]。因此,相較于傳統(tǒng)電凝切除術治療,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有利于保證胃腸道息肉患者治療效果與手術安全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HSP60、HSP70、TLR4、NF-κB均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觀察組IL-1β、IL-6、IL-8、IL-12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可改善胃腸道息肉患者黏膜組織表達、炎癥因子水平,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
綜上所述,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可改善胃腸道息肉患者黏膜組織表達、炎癥因子水平,具有一定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