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在關工委的工作崗位上連續(xù)奮斗了26個春秋,他組建的講師團每年為基層學校師生講課100多場;他精心打造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留守兒童管理教育基地被評為省、市教育先進單位;他幫助3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了大學夢;他多次被評為省、市關工委工作先進個人,2005年、2020年先后兩次被評為全國關工委先進工作者,他的事跡被多家媒體報道。
1998年,王德明從汝南縣教育局黨組書記的位置退下來,在縣領導的推薦下擔任了縣關工委辦公室主任職務,他是一個要干就創(chuàng)全國一流成績的人。圍繞青少年健康成長這個課題,他深入基層調研,與師生互動,召開各方座談會。為適應工作需要,他利用自身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組建了講師團,目前講師團隊伍已有28人。講師團隊伍的成員涵蓋了汝南離退休干部中名人、好人和能人,科級干部12人,高級職稱11人,有科班出身的專家學者,也有草根名星;有年過八旬的老翁,也有年富力強的在職人員。在縣、鄉(xiāng)文明實踐中心,農村社區(qū)學校都有他們講課的身影,送文化、科技、法律進校園活動蓬勃興起。講師團設有熱線電話,一個電話打來,他們隨時到校演講,可以滿足不同層次聽眾的需求。多年來,無論是酷暑盛夏,還是三九嚴寒都能看到他們在學校演講的身影,講師團成為汝南一道亮麗風景線。
汝南縣常興鎮(zhèn)中學一度出現欺凌事件,群毆事件時有發(fā)生。王德明得知消息后,帶領講師團成員前去講授法制課,在校舉辦了防止青少年犯罪展板教育活動,建起了法制廚窗,增強了師生法制觀念,有效遏制了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和蔓延。為了配合縣“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講師團在縣、鄉(xiāng)文明實踐中心作報告數十場,場場暴滿。報告內容有:緊跟習總書記踐行新長征;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勇擔當;立足崗位作貢獻,砥礪奮進向未來,助推了主題教育活動的健康發(fā)展。
疫情防控期間,講師團釆用微信授課、云直播、現場錄像等形式,講疫情防控的艱巨性、白衣天使疫情戰(zhàn)場顯身手、解放軍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助力。
講師團的影響不斷擴大,引起了縣委的高度重視,縣委書記彭賓昌親自視察講師團,對講師團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要求講師團成員勇于擔當,砥礪奮進,為縣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駐馬店市委書記聽了王德明的工作匯報后站起來為其鼓掌致意,深情地說:“謝謝,你本人就是一個奇故事,你是全市人民學習的榜樣。汝南的講師團是關工委工作的一個創(chuàng)新?!?/p>
王德明在關工委工作的實踐中體會到,要使關工委工作健康發(fā)展,必須塑造典型,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基于這一認識,他帶領關工委工作人員認真選點布局,確定縣附小、三小、五小、清華園學校、三中、板店青少年教育基地、汝南縣青少年書畫教育基地為重點培養(yǎng)單位,三門閘、古塔等街道依據情況塑造各具特色的典型。
縣附小側重于校園文化、紅色文化、地域文化、戲曲文化、傳統文化的打造,圍繞這一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英雄事跡演講會、名人座談會、地方戲曲演唱會、時事政治報告會等,用積極健康的文化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激發(fā)愛黨愛國情結,調動學習積極性。
縣三小側重思想道德建設、素質教育,建起了榮譽室、黨建室、育才室,適時組織學生參觀,增強學生榮譽感、責任感。學校組建了鼓樂、歌詠、小記者等二十多個興趣班,推動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并辦起了校報、新聞直播間,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學校的感召力、向心力,激發(fā)學生為學校爭光添彩的動力。
縣五小位于城鄉(xiāng)的結合部,學校農村學生多,留守兒童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jié)的狀況尤為突出。該校從舉辦家長培訓班入手,提高家長素質,增強家長的責任感,探索出一條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融合的路子,推動了學校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板店鄉(xiāng)文化教育基地由孝道園、鄉(xiāng)愁記憶館、倒流河風物農耕體驗園、牡丹園、泥土香美術館等部分組成,承載著不同年代的鄉(xiāng)愁記憶,宣傳孝道文化、農耕文化,傳承國畫藝術,集高雅藝術和鄉(xiāng)村泥土氣息于一體。
美術館展覽大廳主要展出李新國的國畫作品,有偉人、鄉(xiāng)親,牡丹、鳥蟲,展現了李新國深入生活,求實求新求美的藝術風格。
鄉(xiāng)愁記憶館,擺放著耬、犁、耙、水車、織布機、紡車、煤油燈等傳統老物件。這些老物件讓年青一代了解歷史發(fā)展的軌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
在孝道長廊的墻上雕刻的大孝事跡,吸引參觀者駐足觀看,催人淚下。大門東側布置的板店鄉(xiāng)孝老敬老專欄,與孝道長廊交相輝映。另一邊的花卉園里天姿國色的牡丹,玉盤晶瑩的蓮花、白里透紅的櫻花,及各類觀賞花草,讓人陶醉神往,是拍照留念的佳地。自開館以來,慕名前來的參觀者絡繹不絕,既有各級領導,也有在校學生,還有普通群眾,甚至外國友人。這里已成為汝南縣弘揚孝道文化、傳承紅色文化、享受國畫藝術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2019年,駐馬店市文化建設促進會在汝南召開,有關領導對汝南縣附小、三小、五小、板店鄉(xiāng)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特色文化建設高度贊賞。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兩次到汝南調研,對汝南校園文化建設贊不絕口。
王德明深知,只有夯實關工委組織基礎,才能保證關工委工作健康發(fā)展。為此,他帶領關工委辦公室人員深入鄉(xiāng)村學校調研。他寫的《鄉(xiāng)村關工委組織現狀及對策建議》《汝南縣留守兒童現狀及對策》的調研報告,引起縣委組織部的高度重視。縣委組織部下發(fā)了《關于加強關工委基層組織建設的意見》,對鄉(xiāng)村關工委組織架構、人員配置、辦公設施、經費保障作了明確規(guī)定。全縣18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281個行政村、221所學校建立健全了關工委組織,工作實現了常態(tài)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縣政府重視抓好基層關工委人員培訓,組織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強化責任意識,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縣關工委年初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工作,年中檢查工作進展情況,年終總結表彰交流經驗,遇到特殊情況及時召開會議,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協調的關工委工作機制。
每年高考后,都有一批貧困生因交不起學費而犯愁。每遇到這樣的情況,王德明都慷慨解囊相助,并動員子女參加救助貧困生的行列。對于自己不能解決的,就通過愛心人士或愛心企業(yè)幫助,總之要千方百計讓貧困生圓大學夢。三門閘街道辦事處大唐村有一對兄妹,父親肱骨頭壞死致殘,母親遠走他鄉(xiāng)多年沒有音信,兄妹倆精神受到很大打擊。王德明了解情況后,在做好兄妹思想工作的同時,尋找愛心人士資助。經過做工作,在深圳圖書館工作的李峰與其結成幫扶對子,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連續(xù)12年每年為他們資助2000元現金,節(jié)假日為其寄去學習用品和衣物。汝南縣三門閘街道辦事處姜莊社區(qū)有一個貧困生,母親是肢體二級殘疾,家庭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她考上大學后為交學費犯愁,縣殘聯、縣工會相繼給予救助,但學費還沒有備齊。王德明了解情況后,通過辦公室副主任朱合順與汝南縣留盆鎮(zhèn)愛心人士何鐵鎖聯系,何鐵鎖與其結為幫扶對子。何鐵鎖每年給唐晉霞資助2000元現金,直到大學畢業(yè)。
王德明把汗水灑在關工委工作崗位上,心系在貧困學生身上,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他被評為全國關工委工作先進個人,被河南省國學會評為“鄉(xiāng)賢”,被駐馬店市評為“五好家庭”、市縣優(yōu)秀黨員、市縣離退休老干部先進個人、縣最美金婚家庭、市康樂老人等榮譽稱號。
(汝南縣關工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