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平江方言為保存較好的古代雅言,在語言研究上有著“活化石”的學術價值。而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該類吟誦活動逐漸消退,僅在農(nóng)村有保留,從業(yè)人員越來越少。學習和繼承古典詩文吟誦,是當代中學生學習中國古典詩文、提高文學素養(yǎng)的現(xiàn)實需要。
關鍵詞:方言吟誦 古詩詞教育 課堂教學
平江方言為保存較好的古代雅言,在語言研究上有著“活化石”的學術價值。特別是平江有崇文尚禮的傳統(tǒng),在婚嫁喪娶等禮儀活動中有系統(tǒng)的程序,其活動過程貫穿著平江方言的吟誦活動。
而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使該類吟誦活動逐漸消退,僅在農(nóng)村還有保留。保存和傳承平江方言吟誦,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流傳有緒不至中斷,成為當務之急。因此推進研究平江方言吟誦,將平江方言吟誦引進課堂有著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繼承和保存?zhèn)鹘y(tǒng)文化
平江歷史悠久,文蘊深厚。古屬三苗國,秦屬羅縣,東漢末年設縣,后唐定名平江,相延至今。平江方言記錄著平江鄉(xiāng)土文化的發(fā)展演變,研究和弘揚平江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離不開對平江方言的學習運用。
平江方言從音系和基本詞匯來看,屬贛方言,有二十二個(包括零聲母)聲母、四十五個韻母(另有三個鼻音韻母)和七類聲調,其源頭和演變可追溯到古代雅言??鬃诱f:“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保ā墩撜Z》)。雅言,形成于西周,是最早的漢語書面語和共同語,是古代中國人的普通話。其音系的主要特點是:有一整套全濁塞音和全濁塞擦音,有舌葉音,沒有翹舌音,有一整套鼻音韻母和塞音韻母,有平、上、去、入聲調。由于中國古代北方戰(zhàn)亂頻起,先民陸續(xù)南遷,遷徙路線一般為先南移江西、湖南,再至珠江流域,然后向兩廣遷移。雅言音系也隨先民遷徙南移,當前語言界一般認同雅言的繼承者是粵語,中原正音由客家話繼承。平江方言是漢民族南遷保留在平江境內的古漢語言的一支,根據(jù)我們祖先由北向南遷徙的規(guī)律,可以推定平江方言應比粵語更接近古老雅言。
這一點也可以在平江方言的一些詞匯可以推斷。如平江方言稱炊具為“鼎罐”,承襲古代以“鼎”煮食的習慣;平江方言稱老虎為“老蟲”,蛇為“地蟲”,“老蟲”亦屬古語。在《過秦論》中有“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句,而在平江方言中,屋外有動靜,屋內人就發(fā)問“誰何(誰?干什么?)”,引申為“盤查”義。
用平江方言吟誦古詩詞,在日常教學中踐行這一活動,既使學生加深了對平江鄉(xiāng)土文化的了解和運用,同時也是探索和還原古人吟誦古詩詞情境,繼承和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實需要。
二、有助學生理解古詩詞
用普通話來朗讀吟誦古詩詞,往往由于語音的演變,許多古詩詞讀不出韻律,甚至讀音不符合格律要求。這給我們學習古詩詞帶來了很大的困擾。而平江方言由于保存了大量古音古韻,用平江方言吟誦古詩詞往往切合當時的語音,能更準確地讀出古詩詞的格律和韻律。
平仄。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中“即從巴峽穿巫峽”句,用普通話讀為七連平,顯然是不符合古詩詞格律的。而平江方言中“即”字聲調為“陽上21”“峽”字聲調為“陰上35”,該句用平江方言吟誦就符合“平仄平平仄”的格律要求了。又如王之渙《登鸛雀樓》詩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句,“白”字用普通話讀為“bái”,用平江方言讀“pa42”,是古入聲字,符合平仄要求。
押韻。如杜牧《山行》詩中,韻腳分別為“斜”“家”“花”,普通話讀音分別為“xi锓ji┓huā”,明顯不押韻。而在平江方言中“斜”讀“tsia13”,和“家”“花”押韻。又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詩中,韻腳“者”“下”,普通話分別讀“zh씓xià”,不押韻;而在平江方言中兩字分別讀“ta35”“xa21”,是押韻的。
節(jié)奏。古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吟唱與音樂是息息相關的,配樂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顯著特點,后者通過平仄、押韻和節(jié)律來展現(xiàn)音樂美。平江方言吟唱作為一種保留良好的傳統(tǒng)吟唱方式,依然可以再現(xiàn)當時的吟唱風格。如在講授《記梁任公的一次講演》中提到《渡河》這首歌謠:“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若用普通話朗讀,是很難讀出那種錐心之痛的。而在平江民間哭靈時,哭泣者發(fā)乎內心情感,自然而然在哭訴中加上襯詞,悲傷之情讓人動容。所以在師生誦讀時,按“公勿渡河咧(lie,升調,兩字音節(jié)時長以上),公竟渡河咧(lie,降調,兩字音節(jié)時長),渡河而死呵(o,升調,兩字音節(jié)時長以上),其奈公何呵(o,降調,兩字音節(jié)時長)”誦讀,韻律悠長起伏,情感跌宕起伏,那種規(guī)勸丈夫不要渡河的擔憂、得知丈夫渡河而死的悲戚和自己如何面對丈夫死后現(xiàn)狀的茫然都得以表現(xiàn)出來,達到了“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效果。
平江方言吟誦本身就是一種音樂性的活動方式?!墩撜Z·泰伯》記載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睆娬{了詩、禮、樂三者的聯(lián)系和作用。平江方言吟誦的一些歌章和規(guī)律,來源于平江鄉(xiāng)土文化習俗,其本身就具有詩歌、禮儀和音樂三者相結合的特點。平江方言吟誦進課堂的教學實踐是一種很好的詩教活動。
參考文獻:
[1] 張本義《吟誦拾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2] 朱道明《平江方言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 葉嘉瑩《古典詩歌吟誦九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4] 高慶穎《閩南語背景下的初中古詩文誦讀教學策略研究》,閩南師范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
(本文為《用平江方言進行中學生經(jīng)典吟誦教學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YJK16KG012,課題主持人:彭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