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文獻民
【摘要】建筑制圖作為土木工程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地位舉足輕重,如何改進建筑制圖的教學方法,是土木工程專業(yè)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浙江科技學院中德工程師學院借鑒德國呂貝克應用技術大學課程教學模式,對建筑制圖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實踐探索,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以建筑制圖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為實例,詳細敘述該教學模式特點,為我國高校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中德工程師學院專業(yè)基礎課教育? 建筑制圖? 教學改革?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9-0245-01
1.背景介紹
浙江科技學院與德國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合作辦學成立中德工程師學院,借鑒德方的育人理念、課程體系、教學管理模式和質量保證體系,注重專業(yè)理論教學與企業(yè)實訓的結合,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中德兩國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具備跨文化能力的精英土木工程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將德國與國內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得到適合中德合作辦學的建筑制圖課程的最佳教學思路。
2.建筑制圖教學改革
2.1課程設置與考核方式
從傳統(tǒng)教學情況來看,在大二建筑構造課程設計時,學生需要用尺規(guī)繪制建筑施工圖,然而建筑構造課程與建筑制圖相隔較長且不連續(xù)。學生在沒有實踐經(jīng)驗的學習過程中,既無法對這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留下深刻印象,也未培養(yǎng)出對土木工程專業(yè)的興趣。因此,建筑制圖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勢在必行[1-3]。中德工程師學院將建筑制圖授課時間縮短為64學時,并在下一學期在建筑構造課程設計中繼續(xù)進行實踐教學。
根據(jù)德國呂貝克應用技術大學模塊化教學模式,中德工程師學院建筑制圖課程在講授畫法幾何時,進行必要的精簡;把重點放在正投影的基本理論上,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加強三面投影圖繪制的教學,并利用立體模型現(xiàn)場教學,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在畫法幾何理論課程中可減少旋轉法、螺旋面形成、立體表面的交線(截交線和相貫線)的課時,以適應教學目標。
建筑制圖授課內容應以基本工程圖紙為例,以其所涉及的內容和最新頒布的一系列國家制圖標準為基礎,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和繪圖能力上。計算機繪圖安排在制圖課程結束后,在機房單獨開設集中講授。CAD上機繪圖課時為16學時,每次機房上課4學時,教師僅講授45分鐘基本命令,其余時間采取師生交流討論和案例教學。期末考試時畫法幾何課程為筆試,建筑制圖和CAD制圖考核均采取大作業(yè)形式。其中建筑制圖需要完成3張手工繪圖作業(yè),包括建筑平面圖、建筑立面圖和外墻節(jié)點詳圖。CAD上機作業(yè)最終需要完成2張計算機制圖作業(yè),包括建筑平面圖和結構平面施工圖。
2.2移動教學方式
針對學生使用手機時間較多的情況,采用“云班課”App進行輔助性教學,把教案、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課件等上傳至此App。對于一些畫法幾何經(jīng)典習題解答過程,可以錄制微課視頻,放在App中供學生參考使用,增加學生自習學習的能力。學生完成課前學習后,課堂中增加制圖案例討論環(huán)節(jié),在討論課之前將討論材料發(fā)布于云班課,課堂上直接分組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加深對制圖知識的印象。課后可通過班課平臺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以圖片、文字、短視頻等方式在線提交,教師進行批改并統(tǒng)計容易產(chǎn)生錯誤的題型,在課堂上可以提醒學生,加深其對制圖知識的吸收。
3.適應中德合作辦學的建筑制圖實踐
需要對建筑制圖實踐過程進行教學改革,采用的是與建筑構造課程設計相結合的方式,方法如下:(1)在大一下學期將建筑課程設計任務書發(fā)放給學生,學生可以為4口之家設計120m2的二層住宅,根據(jù)自己喜歡的住宅形式,房間功能如何布置由學生自定。(2)課程設計要求學生手工繪制二層住宅的建筑平面圖、立面圖及剖面圖,學生在繪制設計圖時需完全按照德國標準制圖。在制圖過程中中德兩國制圖標準存在較大差異,教師會在課堂講解并在云班課移動終端中上傳中德兩國制圖標準異同表。這一做法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中德兩國繪制施工圖的標準和規(guī)范,培養(yǎng)出適應兩國不同文化需求的土木工程師人才。
4.結語
建筑制圖這門課程是理論實踐結合密切的課程,為了實現(xiàn)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浙江科技學院中德工程師學院借鑒德國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教育理念和方式對其進行了教學改革,在進行了多年的教學實踐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培養(yǎng)了適應中德文化的土木工程師應有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穎,文獻民,徐理勤.建筑構造課堂教學與改革——基于中德合作辦學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8(02):48-51.
[2]陸國棟,孫毅,費少梅,等.面向思維力、表達力、工程力培養(yǎng)的圖學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5):1-7.
[3]陳錦昌,劉菲,陳煌,陳亮,孫煒.基于工程制圖課程投影知識的移動學習游戲設計[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4): 608-616.
作者簡介:
李穎(1982-),女,遼寧鞍山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土木工程課程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