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際春
Q:老公頻繁家暴,還經(jīng)常說:“我爸就是這么打我媽的,我打你幾巴掌怎么了?”“我根本就不想打你,都是你逼我動手的?!笨墒谴蛲辏蚁腚x開的時候,他還會說:“老婆你不能離開我,我只有你了?!蔽以撛趺崔k?
A:看到你的描述,為你哀嘆的同時不禁感慨,這個家暴男說的話太典型了,我都懷疑他是不是從劇本里走出來的。
第一句對白“我爸就是這么打我媽的”,揭示了家暴的淵源,也是心理學家早就發(fā)現(xiàn)的,許多人的家暴行為模式都是源自原生家庭的影響。這里面牽涉了好幾個心理機制:
一是模仿。這個比較容易理解,看到爸爸打人,自己也模仿著來。
二是認同。這個比較復雜。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親強勢占領主導地位并有家暴的行為,而母親由于種種原因依賴對方,完全無力反抗甚至順從的時候,比如施虐者和受虐者正好匹配,那么他們之間是和諧的,雖然在外人看來可能是病態(tài)的和諧。但從小生活在其中的小孩,根本不知道有其他更好的相處模式。他要么出于崇拜強者而認同父親,要么因為也是挨打的受害者,會為了活下去的生存本能和恐懼而去認同父親,同時,二者也可兼而有之。
三是內(nèi)化。模仿、認同的結(jié)果必然是內(nèi)化家暴者的形象,使自己從內(nèi)到外也成為一個施虐者。
第二句“我根本就不想打你,都是你逼我動手的”。它將打人的責任推卸、歸因于他人,是別人的錯誤導致他不得不動手。為自己的暴行找借口,是對他自己所害怕的自我否認或者承認自己是錯的,以及違反道德的防御。很多時候,對家暴者而言,這樣的防御堅固到連他自己都深信不疑,也就是說,他真的相信他是被逼動手的。
第三句“老婆你不能離開我,我只有你了”,包含著復雜的內(nèi)容。
一、有真實、現(xiàn)實的懇求部分。由于家暴者內(nèi)在的施受虐模式根深蒂固,他實際上很難和人建立真正平等、友好的關系,最好的情況也就是勉強戴著社會面具,比如有的外表是風度翩翩的白領或教授,但是他的內(nèi)心多是孤獨的、憤怒的、敵對的。因此他說“只有你”恐怕確實是實話,也許這會讓你生出憐憫、不舍之心。
二、控制。幾乎所有家暴者都會對受害者進行各種形式的控制:物理的控制,如不讓出家門、不能與外人接觸;心理的、精神的控制,如貶低、咒罵對方等。包括前面提到的他的懇求也有控制意味,雖然他只有你可能是真的,但仍是服務于“你不能離開我”的控制目標。
三、依賴。家暴者通常自認為是強者,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依賴性,但事實是,施虐者在某種程度上必須依賴受害者才能存在,當然這種依賴對象不是唯一的,若有受害者覺悟離開,那施虐者會馬上尋找下一個受害者。也就是說,他真正依賴的對象并不一定是你,更多是你挨打的身份。此外,家暴者比如像你老公,小時候很可能也挨過打,內(nèi)心有受害者的一面,也存在著依賴的需要。
以上較深入地分析了家暴者的成因、特點和內(nèi)在心理,希望你看后可以得出相似的結(jié)論:1. 一個有明確家暴行為模式的人,如果還成長在一個有家暴史的原生家庭,那么你在評估其嚴重程度和頑固性上要加分。2. 由于他們將家暴歸因他人,在他們的信念系統(tǒng)中,錯都在別人,如你的老公,因此他們基本沒有反思、覺察的能力,自然也沒有改變和成長的意愿,所以不要對他們的改變抱有太大的希望。3. 你要認真想想,如果他不改變或改變的概率低,他的懇求對你來說有沒有意義?或者如果是小概率,你仍愿意再為之努力一下嗎?4. 不管怎樣,想必你自己也清楚,你需要對離開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包括心理上的、物質(zhì)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