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希騫
(張掖濱河新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甘肅張掖 73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即慢阻肺,是近年來臨床中高發(fā)的肺部疾病,同時近年來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均呈現(xiàn)顯著的上升趨勢,患者的疾病特點為氣道的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以及肺功能減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 有研究發(fā)現(xiàn)[1]通過運用運動鍛煉以及氧療等措施,有利于緩解其呼吸困難癥狀,同時配合康復療法有利于提升其生存質(zhì)量并緩解呼吸困難。 中醫(yī)在慢阻肺患者的治療中也具有悠久的歷史,特別是采用中醫(yī)內(nèi)服湯劑和外治療法能夠發(fā)揮良好的輔助治療價值。 該文將以2017 年3 月—2019 年6 月為時間范圍,著重探究對于慢阻肺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療法對于改善其預后的臨床效果。
隨機抽取該院76 例慢阻肺病例, 以其康復治療方案為標準分組,觀察組(中西醫(yī)結合康復治療組,38例):性別比,男∶女=20∶18;就診時年齡53~83 歲,均值年齡(67.5±0.4)歲;慢阻肺病程2~14 年,均值病程(5.6±0.3)年。 對照組(常規(guī)康復治療組,38 例):性別比, 男∶女=21∶17; 就診時年齡54~82 歲, 均值年齡(68.2±0.3)歲;慢阻肺病程2~15 年,均值病程(5.4±0.5)年。 2 組線性資料在比較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治療方案并配合體育鍛煉,慢阻肺患者可結合其自身情況及病情,根據(jù)意愿選擇相應的體育鍛煉,包括爬樓梯、散步或者登山等;同期觀察組則需要在此基礎上開展中西醫(yī)結合康復治療,主要的治療內(nèi)容有中醫(yī)針灸療法、中醫(yī)運動治療、呼吸功能訓練等,方法入如下:(1)中醫(yī)針灸療法:患者保持坐位,穴取照海、列缺、經(jīng)渠、三陰交、陽溪、解溪等穴,利用平補平瀉手法進行針刺,留針時間為20 min,每5 min進行一次捻轉, 每日針刺治療1 次;(2) 中醫(yī)運動治療:患者進行八段錦練習,逐步提升患者的運動量。 主要動作有雙手高舉、馬步轉攥拳、左右開弓以及轉腰后轉等,保持動作幅度均勻用力,在雙手高舉過程中維持雙足足跟離地, 同時運動期間避免頻率太快,通過調(diào)整馬步高低來逐步改善心率,每周需進行4 次八段錦練習, 每次練習時間為30 min;(3) 呼吸功能訓練: 指導患者每日進行縮唇呼吸練習以及腹式呼吸練習,其中在腹式呼吸練習中保持半臥位,同時雙膝保持屈曲,胸腹肌肉維持放松,將雙手放置在腹部和胸部。通過鼻子保持均勻的吸氣,之后緩緩地呼氣。通過手部放置的力量給予一定壓力。 在縮唇呼吸練習中,指導患者閉嘴通過鼻子吸氣,并將口唇縮為吹氣狀進行呼氣,保持收腹和胸部前傾,維持緩慢呼氣。
(1)分別與入組時及治療后對患者的肺功能參數(shù)指標進行測定和對比,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 以及FEV1/FVC;(2)對患者的6 min步行距離以及運動耐力時間(即最大能力范圍內(nèi)的獨立行走時間);(3) 對患者的呼吸困難情況進行評估,參照呼吸困難分級評定標準,0 分:無呼吸困難;1 分:快步行走時或者在上坡時存在氣短情況;2 分:由于呼吸困難影響在正常行走時速度減緩,或者在未發(fā)病時行走速度受到喘息影響而需要停頓;3 分:在平地上保持緩慢行走片刻,需要停下來休息和呼吸;4 分:在靜止狀態(tài)下仍會產(chǎn)生顯著的呼吸困難情況。(4)利用SF-36 量表對于患者入組時、治療后的生活質(zhì)量改善情況評估,包括生理功能(PF)、軀體疼痛(BP)、生理職能(RP)、情感職能(RE)、精力(VT)、社會職能(SF),滿分為100 分,得分與其生活質(zhì)量成正比。
表1 兩組肺功能參數(shù)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肺功能參數(shù)指標比較(±s)
組別FVC(L)入組時 治療后FEV1(L)入組時 治療后FEV1/FVC(%)入組時 治療后觀察組(n=38)對照組(n=38)t 值P 值2.53±0.52 2.51±0.54 0.805 0.218 2.99±0.96 2.71±0.80 4.391 0.037 1.55±0.42 1.56±0.40 0.418 0.096 2.34±0.86 1.80±0.54 5.106 0.031 61.21±9.09 61.18±9.10 1.006 0.135 79.95±9.97 65.26±9.16 11.179 0.000
表2 兩組呼吸困難、運動耐力評估結果比較(±s)
表2 兩組呼吸困難、運動耐力評估結果比較(±s)
組別呼吸困難(分)入組時 治療后6 min 步行距離(m)入組時 治療后運動耐力(min)入組時 治療后觀察組(n=38)對照組(n=38)t 值P 值3.28±0.75 3.30±0.69 1.034 0.092 1.20±0.31 2.76±0.85 4.017 0.026 300.19±38.59 303.16±36.29 0.771 0.218 390.79±45.26 352.49±40.08 12.306 0.000 7.58±2.01 7.59±2.04 0.629 0.315 9.90±2.67 8.46±2.49 4.629 0.021
該文數(shù)據(jù)以SPSS 17.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描述,行t檢驗,P<0.05 為2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入組時FVC、FEV1、FEV1/FVC 比較中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后觀察組的FVC、FEV1、FEV1/FVC 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入組時呼吸困難評分、6 min 步行距離、運動耐力時間均較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呼吸困難評分、6 min 步行距離、運動耐力時間改善效果好于對照組,且比較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入組時SF-36 量表評分較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SF-36 量表評分上升幅度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SF-36 量表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SF-36 量表評分對比[(±s),分]
組別入組時 治療后觀察組(n=38)對照組(n=38)t 值P 值52.62±7.15 53.06±7.24 0.805 0.217 76.59±12.37 64.53±8.06 9.718 0.002
慢阻肺疾病是以患者氣道阻塞,以及肺功能受損為典型特征的臨床疾病,特別是肺功能受損是此類患者的首要癥狀。 此類患者患病后出現(xiàn)運動耐力以及運動時間下降的原因,多與氣道阻塞、呼吸肌過度收縮以及呼吸肌做功負荷異常增加等有關[2-3]。 從該次的分析結果來看, 觀察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康復療法,在總體的預后效果方面好于對照組,體現(xiàn)在該組的肺功能參數(shù)指標、生活質(zhì)量評分、呼吸困難分級評分,6 min步行距離以及運動耐力時間等指標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 這提示,運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療法,有助于提升慢阻肺患者的治療價值, 并更好地幫助其改善預后。 針灸屬于中醫(yī)經(jīng)典外治療法,通過對穴位進行針刺,能夠發(fā)揮調(diào)節(jié)氣血改善微循環(huán)以及疏通經(jīng)絡等作用[4-5]。 在此基礎上配合八段錦練習,通過上肢及下肢的一系列有氧運動并配合呼吸運動,能夠發(fā)揮調(diào)暢氣血以及順暢呼吸等功能, 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肺活量。 通過開展呼吸功能訓練,指導運用腹式呼吸以及縮唇呼吸,可幫助緩解其呼吸受限的情況。 綜上所述,慢阻肺患者通過運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療法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能夠有效改善其肺功能并緩解呼吸困難癥狀,同時可有效提升生活質(zhì)量水平及運動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