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廣生,郝夏暉
(山東建筑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250101)
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建筑的使用要求越來越高,建筑物朝著大跨度、大空間的方向不斷發(fā)展。由于結構跨度的增加,不僅使梁跨中和梁端彎矩增大,而且梁的跨中撓度也顯著提高,因此當建筑的跨度較大時,常規(guī)的結構設計方法就難以實現(xiàn)。采用普通框架結構設計時,需通過加大梁截面高度,才能使結構的強度、變形、裂縫寬度等條件滿足規(guī)范要求,但這種做法會影響建筑物的凈空高度。而將普通框架結構設置成腹桿,形成整體空腹桁架可以重新調整內(nèi)力分布,降低框架梁的彎矩幅值,從而實現(xiàn)較小截面尺寸構件建造大跨度建筑[1]。
Pradeep[2]采用通用建筑規(guī)范標準設計了大跨預應力空腹桁架結構,并討論了裂縫的控制方法。Mansur等[3]通過分析開洞梁上、下弦的破壞模式,提出了開洞梁的簡化設計程序。張譽等[4]通過梁式和空腹桁架式轉換層結構的試驗研究,分析了兩種形式轉換層在豎向和水平荷載作用下的破壞形態(tài)和受力性能。傅傳國等[5]通過大跨度疊層空腹桁架整體轉換結構抗震性能試驗,發(fā)現(xiàn)鋼骨混凝土轉換梁的抗震性能更優(yōu)越。李玉瑩等[6]通過理論分析,研究了空腹桁架的受力機理,為空腹桁架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趙玉星等[7]提出一種格構梁式大跨度框架結構形式,并分析其承載性能和受力機理。張鑫等[8]對腹板柱轉換結構進行水平往復作用下的試驗,分析了此結構形式在水平往復荷載作用下的抗震性能。此外,還有許多專家學者對預應力空腹桁架結構進行理論分析與試驗研究[9-12]。但對空腹桁架腹桿的布置方法和線剛度進行研究的較少,文章以實際工程為例,對空腹桁架的不同方案進行靜力分析,研究了腹桿的布置方法和線剛度對空腹桁架靜力性能的影響,為空腹桁架結構的推廣使用提供依據(jù)。
山東財經(jīng)大學萊蕪校區(qū)兩教學樓之間連廊,跨度為32.4 m(梁凈跨為30.6 m),連廊底部作為消防通道,底層中間不設立柱,層高為4.45 m,2~3、4~5層層高為3.60 m,3~4層層高為5.40 m,建筑總高度為17.05m。由于防火要求、使用維護和建筑施工等原因,連廊需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工程跨度為32.4 m,而傳統(tǒng)的框架結構方案中框架梁的截面高度需3.0m,即使采用梁端垂直加腋的方法,截面高度至少取2.3 m,嚴重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同時也給施工造成了困難。采用空腹桁架結構形式,可降低框架梁的彎矩幅值,減小框架梁的截面高度。連廊兩端采用混凝土筒體結構,提高結構抗側剛度,減小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變形。結構立面和3、4層梁板平面布置如圖1、2所示。
圖1 結構立面圖/mm
圖2 3~4層梁板平面布置圖/mm
以上述工程為基礎,對空腹桁架的不同結構布置方案進行靜力分析,研究腹桿的布置方法對空腹桁架靜力性能的影響,并與普通框架結構方案進行對比,分析空腹桁架結構的內(nèi)力和變形特征。
2.1.1 兩端各一根腹桿的方案
空腹桁架方案1~3在結構兩端各設置一根腹桿,腹桿距支座分別為0.1L、0.2L和0.3L,框架梁的截面尺寸為600 mm×850 mm,次梁的截面尺寸為250mm×400 mm,腹桿的截面尺寸為500 mm×1 200 mm,普通框架結構的框架梁和次梁的截面尺寸與空腹桁架相同,4種方案的結構布置如圖3所示。
圖3 方案1~3與普通框架結構布置示意圖/mm
采用sap2000對以上結構方案進行有限元分析與計算,梁和腹桿采用梁單元模擬,樓板采用板單元模擬,筒體結構采用墻單元模擬。取混凝土彈性模量Ec=33 GPa、泊松比ε=0.2、密度ρ=2 500 kg/m3。建立模型時,2~5層樓面恒荷載為1.5 kN/m2、活荷載為3.5 kN/m2、框架梁的線荷載為10 kN/m。
豎向荷載作用下,空腹桁架方案2和普通框架結構框架梁的彎矩和變形分別如圖4、5所示。
圖4 框架梁彎矩平面圖/(N·mm)
圖5 結構變形云圖/mm
空腹桁架在普通框架結構基礎上設置腹桿,內(nèi)力分布重新調整,框架梁上出現(xiàn)多個彎矩峰值點,框架梁支座彎矩幅值降低33.5%,跨中彎矩幅值降低49.3%。兩種結構的變形主要呈彎曲變形,由兩邊向中間逐漸增大,空腹桁架結構通過腹桿提高結構剛度,跨中最大撓度比普通框架結構降低62.8%。
將空腹桁架方案1~3的有限元分析結果進行歸納總結,3種方案中各層框架梁的彎矩和彎矩比的變化情況如圖6所示,跨中撓度變化情況如圖7所示。
圖6 方案1~3各層框架梁彎矩和彎矩比圖
圖7 方案1~3各層框架梁跨中撓度圖
由圖6可知,腹桿距支座越遠,各層框架梁的支座彎矩越大,跨中彎矩越小。主要由于隨著腹桿與支座距離的增加,腹桿的剛心向跨中移動,腹桿對支座彎矩的調節(jié)作用逐漸減弱,對跨中彎矩的調節(jié)作用逐漸增強。
方案2中各層框架梁腹桿處的正負彎矩分布較均勻,彎矩幅值也較低。原因是結構力學中,兩端固定單跨梁在均布荷載作用下的反彎點位于距支座0.2L處,方案2中腹桿的剛心正好位于該反彎點處,腹桿對框架梁正負彎矩的調節(jié)比較均衡,框架梁正負彎矩幅值的降低幅度比較接近。
3種方案中第2、5層框架梁的彎矩幅值均小于第3、4層框架梁,主要由于2~3層和4~5層的層高小于3~4層,2~3層和4~5層腹桿的線剛度大于3~4層腹桿,腹桿對于第2、5層框架彎矩幅值的調節(jié)更明顯。
由圖7可知,底層框架梁的跨中撓度相對上層較大,主要由于上層框架梁的荷載和變形可通過腹桿傳遞給下層框架梁,導致下層框架梁的變形增加。由于方案2框架梁的彎矩幅值較低,框架梁產(chǎn)生的最大轉角較小,方案2的跨中最大撓度在方案1~3中最低。
通過以上方案對比分析可知,結構兩端各設置一根腹桿時,腹桿的剛心位于兩端固定梁的彎矩反彎點處(0.2L和0.8L處),框架梁腹桿處的正負彎矩分布比較均衡,彎矩幅值和跨中最大撓度相對較低。
2.1.2 兩端各兩根腹桿的方案
因工程跨度較大,方案4~6采用與方案1~3相同截面尺寸的構件,結構兩端各設置兩根腹桿,每端兩根腹桿的對稱中心分別位于框架梁的0.2L和0.8L處,腹桿與對稱中心的距離分別為0.06L、0.08L和0.1L。3種方案的結構布置如圖8所示。
圖8 方案4~6結構布置示意圖/mm
根據(jù)3種方案的有限元分析結果,框架梁腹桿1處的彎矩值均大于腹桿2處的彎矩值,因此選取框架梁腹桿1處的正負彎矩進行比較。豎向荷載作用下,3種方案各層框架梁腹桿1處的正負彎矩比和彎矩幅值的變化情況如圖9所示,跨中最大撓度的變化情況如圖10所示。
圖9 方案4~6各層框架梁彎矩和彎矩比圖
由圖9可知,方案4~6的框架梁的彎矩經(jīng)過兩根腹桿調節(jié)之后,彎矩幅值在方案2的基礎上降低了15.0%~25.7%。根據(jù)方案2中框架梁的彎矩平面圖,方案2中框架梁的支座負彎矩和腹桿處正彎矩之比約為3∶2,靠近支座的彎矩反彎點距腹桿約為0.08L;方案5中腹桿1的剛心位于方案2中靠近支座的反彎點附近,腹桿1對框架梁腹桿1處的正負彎矩調節(jié)比較均衡,因此,方案5中框架梁腹桿1處的正負彎矩分布比較均勻,彎矩幅值降低比較明顯。
由圖10可知,方案4~6在靠近支座處增加腹桿,即減小靠近支座處的腹桿間距,框架梁的跨中最大撓度比方案2降低了39.5%~47.0%。由于方案5中框架梁的彎矩幅值低于其他方案,框架梁產(chǎn)生的最大轉角較小,框架梁的跨中最大撓度也較低。
圖10 方案4~6框架梁跨中最大撓度圖
綜上所述,空腹桁架兩端各設置兩根腹桿,每端腹桿的對稱中心位于框架梁的0.2L和0.8L處、對稱中心距兩側腹桿的剛心為0.08L時,框架梁的正負彎矩分布比較均勻,彎矩幅值和跨中最大撓度較兩端各一根腹桿的方案降低明顯。
以方案5為基礎,框架梁的截面尺寸為600 mm×850 mm,腹桿的截面寬度為500 mm,通過改變腹桿截面高度調整腹桿的線剛度,分析兩者的線剛度比對結構靜力性能的影響。隨著腹桿與框架梁的線剛度比變化,兩者的彎矩幅值變化情況如圖11所示,框架梁的跨中最大撓度變化情況圖12所示。
由圖11可知,隨著腹桿與框架梁的線剛度比的增加,腹桿對框架梁的彎矩調節(jié)效果逐漸增強,框架梁的彎矩幅值逐漸減小。腹桿與框架梁線剛度比<1.6時,由于腹桿的線剛度相對于框架梁的線剛度較小,腹桿的彎矩幅值小于框架梁的彎矩幅值。根據(jù)“強柱弱梁”原則,腹桿承受的彎矩應大于框架梁[13],因此,腹桿與框架梁線剛度比不宜<1.6。腹桿與框架梁的線剛度比>3.8時,框架梁和腹桿的彎矩幅值變化不明顯,兩者的彎矩分配趨于穩(wěn)定,為了使腹桿對框架梁的彎矩調節(jié)效果更加明顯,腹桿與框架梁線剛度比不宜>3.8。
由圖12可知,隨著腹桿與框架梁的線剛度比的增加,框架梁跨中最大撓度逐漸減小,腹桿與框架梁的線剛度比位0.7~3.8時,框架梁跨中最大撓度減小較快,以后再增大腹桿與框架梁的線剛度比,減小的速度開始變緩。
綜上所述,腹桿與框架梁的線剛度比為1.6~3.8時,空腹桁架結構的靜力性能較好。
圖11 框架梁和腹桿的彎矩幅值圖
圖12 框架梁跨中最大撓度圖
通過分析各層腹桿的受力情況,對腹桿進行截面設計。豎向荷載作用下,方案5中各層所有腹桿內(nèi)力幅值的平均值見表1。
表1 各層腹桿的內(nèi)力幅值平均值表
由表1可知,2~3層和4~5層腹桿的內(nèi)力大于3~4層腹桿,主要由于2~3層和4~5層的層高較低,2~3層和4~5層腹桿的線剛度較大。腹桿的受力不同于柱,主要承受彎矩和剪力,承受的軸力較小,因此,設計腹桿時應加強正截面受彎和斜截面受剪計算。
為提高空腹桁架結構的整體受力性能,提出若干構造措施。
(1)梁構造措施 通過梁端部和框架梁與腹桿的節(jié)點處箍筋加密,并在最下層梁端部垂直加腋,提高框架梁的抗剪能力。
(2)撓度構造措施 通過提高混凝土強度等級,適當增加框架梁縱向配筋,并在施工時對梁底模板預先起拱,進一步減小框架梁的跨中撓度[14]。
(3)節(jié)點構造措施 為使空腹桁架結構地震荷載作用下塑性鉸首先出現(xiàn)在腹桿兩端,然后再到梁端[15],形成如圖13所示良好破壞機構,框架梁與腹桿節(jié)點處只需配置梁箍筋,腹桿箍筋不用配置,配筋示意圖如圖14所示。
圖13 良好破壞機構示意圖
圖14 節(jié)點配筋示意圖
通過對空腹桁架結構不同方案的靜力性能分析,得出的主要結論如下:
(1)空腹桁架結構通過腹桿調節(jié)內(nèi)力分布,框架梁上出現(xiàn)多個彎矩峰值點,彎矩幅值和跨中最大撓度大幅度降低。當空腹桁架兩端各設置一根腹桿時,腹桿的剛心位于距支座0.2L處時,框架梁的正負彎矩分布比較均衡,彎矩幅值和跨中最大撓度較低。
(2)當空腹桁架兩端各設置兩根腹桿時,每端腹桿的對稱中心分別位于框架梁的0.2L和0.8L處、對稱中心距兩側腹桿的剛心為0.08L,框架梁的正負彎矩分布較均衡,彎矩幅值和跨中最大撓度較兩端各一根腹桿的方案降低明顯。
(3)隨著腹桿與框架梁線剛度比的增加,腹桿的彎矩幅值增大,框架梁的彎矩幅值和跨中最大撓度減小。腹桿與框架梁的剛度比控制在1.6~3.8時,空腹桁架結構的靜力性能較好。
(4)腹桿的線剛度越大,對框架梁的彎矩調節(jié)越明顯,其承受的內(nèi)力也越大。腹桿主要承受彎矩和剪力,承受的軸力較小,設計腹桿時應加強正截面受彎和斜截面受剪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