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民,徐 楊,姚 寧*
(江蘇省南通市口腔醫(yī)院兒童口腔科,南通 226006)
低齡兒童齲(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在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均普遍存在,發(fā)生率為60%~90%[1],是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2]。研究[3-4]發(fā)現(xiàn),齲病若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引起牙齒疼痛腫脹、面部感染、牙列缺損、咀嚼功能下降,嚴重者可導致頜面部發(fā)育畸形,對嬰幼兒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很大影響,增加治療難度與費用。研究[5]表明70%的低齡兒童齲僅發(fā)生于8%的兒童中,齲病的分布不均勻。2015年第四次流行病調查[6]中,學齡前兒童3 歲左右患齲率上升,5 歲達到高峰,患齲率為70.9%[7]。目前對南通地區(qū)兒童齲病的研究資料較少,本研究對南通市崇川區(qū)學齡前兒童齲病進行調查,進一步完善南通地區(qū)兒童齲病的相關資料,更好地開展臨床防治工作。
1.1 調查對象 2018年10月—2019年4月以南通市崇川區(qū)3~5 歲兒童為研究對象,嚴格按照檢查日期與出生日期之差為年齡的計算標準,運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南通市崇川區(qū)8 所幼兒園中1 743 名學齡前兒童進行口腔檢查,其中男927 名(53.18%),女816 名(46.82%)。
1.2 調查內容 調查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兒童患齲情況和充填情況。
1.3 臨床檢查 由1 名兒童口腔專業(yè)醫(yī)師在自然光下利用平面口鏡及CPI 探針進行檢查,由口腔專業(yè)醫(yī)師記錄齲失補指數(shù)及相應牙位。檢查表設計、調查方法和標準參照WHO《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第5 版)和全國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方案[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根據(jù)調查表用EpiDate 3.1 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表文件,同份文件雙錄入,建立數(shù)據(jù)庫,經(jīng)邏輯檢查、核對后,采用SPSS 18.0 軟件對兒童的患齲率、齲均和齲齒充填率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個樣本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t 檢驗,兩個樣本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法,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學齡前兒童患齲狀況 1 743 名學齡前兒童患齲1 028 例(58.98%),齲均3.17±3.92,其中男童患齲550 例(59.33%),齲均3.29±3.98,女童分別為478 例(58.58%)、3.03±3.86,不同性別患齲率、齲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0,P=0.750;t=1.42,P=0.154)。由表1 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患齲率上升(趨勢性χ2=30.71,P<0.05),而齲均隨著年齡的增長整體呈上升趨勢,3~<4 歲組與其他年齡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其他年齡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但在4 歲達到峰值,5 歲稍下降,后又回升。1 028 例患齲兒童中,齲壞牙數(shù)5 515顆,充填牙數(shù)126 顆,充填率為2.28%。
表1 各年齡學齡前兒童患齲率及齲均比較(n,%,±s)
表1 各年齡學齡前兒童患齲率及齲均比較(n,%,±s)
注:與3~<4 歲組比較,**P<0.01。
2.2 乳牙患齲牙位分布 1 743 名兒童的患齲牙數(shù)為5 515 顆,其牙位分布見圖1?;箭x率最高的是下頜第二乳磨牙(右下為31.31%,左下為30.57%),上頜乳中切牙(左右均為30.41%);其次為下頜第一乳磨牙(右下為27.94%,左下為26.79%),上頜第二乳磨牙(右上為24.38%,左上為22.48%),而下頜乳中切牙患齲最少(左右均為1.49%)。
ECC 是指<6 歲兒童,只要任何一顆乳牙上出現(xiàn)1 個或1 個以上的齲(無論是否成為齲洞)、失(因齲所致)、補牙面,<3 歲兒童牙齒的任意平滑面發(fā)生齲壞為重度ECC[8]。兒童由于飲食結構、乳牙的解剖結構、組織結構的特點,學齡前兒童是齲病高發(fā)的高危群體。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南通市學齡前兒童乳牙患齲率為58.98%,5 歲兒童患齲率為62.43%,低于第四次全國次流行病調查顯示5 歲兒童患齲率(70.9%)[7]和江蘇地區(qū)5 歲兒童患齲率(71.43%)[6],遠遠低于西安市學齡前兒童患齲率(82.33%)[9];與南京郊區(qū)兒童患齲率(60.68%)[10]相近。5 歲兒童患齲率研究中,四川省兒童患齲率為58.72%[11],張輝等[12]報道北京市兒童患齲率為58.59%。本研究中男性患齲率高于女性,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吳曉艷等[13]研究結果相似。乳牙患齲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在6 歲患齲率(67.7%)達到高峰,但本次調查中4 歲的齲均為最高值,與既往研究[13-14]中患齲率與齲均隨年齡上升而增加不同,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國際上把5 歲作為研究乳牙患齲狀況觀察和評價的重要年齡段,但也不能代表整個學齡前兒童的患齲狀況,對整個學齡前兒童的指導不夠精確。本研究把學齡前兒童作為調查對象,年齡3~6 歲,對各年齡段均有較為精準的數(shù)值,更客觀地反映了兒童的乳牙健康狀況。本研究中3 歲兒童的患齲率達47.40%,乳牙完全萌出不足兩年就發(fā)生齲壞,發(fā)病時間早,提醒家長在牙齒萌出后就要給予口腔護理與檢查。
南通市學齡前兒童患齲率橫向與南京郊區(qū)相近,并仍處于一個較高的發(fā)病水平,但南通地區(qū)未見兒童齲病的相關研究,縱向無法比較。在患齲兒童中,齲病牙齒的充填率僅2.28%,較江蘇省5 歲兒童乳牙齲齒充填率(2.63%)低[6],更低于上海市的充填率(15.87%)[2]。原因可能與家長口腔保健知識、觀念和醫(yī)療資源相關。對兒童乳牙重要性認識不足,延誤治療;據(jù)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兒童專委會的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從事兒童口腔的醫(yī)師僅2 200 人,而第五次人口普查中,12 歲以下兒童約2.2 億,兒童口腔的醫(yī)療資源太匱乏,提示單靠兒童口腔醫(yī)師是不夠的,需進一步深入地開展口腔衛(wèi)生宣教,走進幼兒園、學校等教育場所,以點帶面,宣傳齲病的危害,糾正家長錯誤的觀念。
乳牙患齲最高的是下頜第二乳磨牙,上頜乳中切牙,且左右對稱,與南京郊區(qū)[10]、上海徐匯區(qū)[2]調查結果一致。齲病是慢性破壞性疾病,與細菌、牙齒、食物和宿主相關。嬰幼兒的飲食習慣對齲病有促進作用[15],如大量進食細軟食物、甜食及奶瓶喂養(yǎng)、喂夜奶習慣,導致上切牙易發(fā)生齲壞;在組織學和形態(tài)學上,乳牙較恒牙更易脫礦,牙本質、牙釉質較薄,下頜第二乳磨牙位置靠后,其窩溝較為復雜,易沉積食物,導致牙體組織破壞,加上家長無法做好口腔護理,更易發(fā)生齲壞。
乳牙的缺損或缺失,尤其是多個牙齒的缺損或直接影響兒童咀嚼功能,進而影響生長發(fā)育期兒童對營養(yǎng)的攝入,兒童偏側咀嚼時還會影響兒童頜骨發(fā)育,導致面部發(fā)育不對稱。對南通市崇川區(qū)學齡前兒童的齲病調查發(fā)現(xiàn),齲病在學齡前兒童中發(fā)病率仍較高,且充填率極低,需要加大口腔保健知識宣傳,提高家長的口腔保健意識,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