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碧瑾
摘 要:結構性、整體性是數學知識的典型特征,這提示數學課程教學階段也有一定結構可尋。在小學結構化教學階段,要把控數學知識間的整體結構,構建關聯性并已循環(huán)推進為支撐,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扎實掌握知識,實現學以致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依照教材上擬編內容分為不同課時授課是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形式,離散性特征顯著,尚未形成完整化結構,此時學生捕獲的知識零散、獨立化。教學論做出構建知識結構的提議,進而幫助學習者更有效的掌握知識。知識的整體性是知識互聯互通的基礎,以單元整體為基礎開展結構化教學活動,在優(yōu)化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科知識結構完善方面均表現出良好效能。
一、呈現單元整體結構
當下,小學各學科教材擬編期間予以“類”的整合問題一定重視,可以將其看成是一類等同的、類似知識結構的整合、羅列。鑒于此情況,要求教師在備課階段,主動融合整體論理念,探析有關知識、方法及思想的銜接點,整合多種資源,協助學生整體建設知識結構。
要關注目標結構,其能傳遞出單元知識的核心價值。結構化學習重視目標的凝聚,這就要求教師針對一節(jié)課或整個單元的教學,均要緊扣核心目標,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思考應該學習什么、學習的動機有哪些、學習方法是什么及應該學習到哪一程度等問題。比如,在《小數的意義和性質》課程教學中,教師將“小數意義的解讀”設為本單元的核心目標,將其穿插到整個單元教學中,本單元設置的《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等表面看起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無相關性,而略加思考就會發(fā)現前者均是后者學習的基礎,且本章還規(guī)劃了《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統計》等,實則均囊括了“小數意義”相關知識,且起到深化“小數意義”的作用。例如,《小數的加法和減法》課程教學階段,為幫助學生能正確計算小數加、減法。教師為學生布置如下習題“超市中礦泉水1.00元/瓶、果凍2.50元/袋、火腿腸0.82元/根,巧克力5.55元/塊,三明治6.80元/袋”,而后教師為學生布置如下習題:(1)1瓶礦泉水和1袋三明治共計多少錢;(2)1袋果凍與巧克力會消費多少;(3)1根火腿腸與1塊巧克力總計多少錢。在類比學習中,學生總結出如下三種計算方法:①元+元,角+角,分+分;②將元轉化為分或角,而后相加;③列豎式后再計算。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更能深刻的感悟小數在存在的意義,同時通過關聯知識促進單元結構整體化過程。
二、打造立體關聯結構
若知識轉變?yōu)閷W生學習知識的范本,那么其就會被編寫到教材中供不同年齡段學生使用,也為教師教學提供資源。回顧長期的教學歷程,筆者發(fā)現我們眼睛觀察到的知識是依照不同年齡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羅列的,但未重視強化知識間的關聯性、拓展性,這不利于學生整體化學習、深度性思考。故而,我們要在理解知識內涵的基礎上,探析其發(fā)展的整個過程,要求教師實踐中確立關聯知識的教學思維,并自覺強化專業(yè)能力,等同于在大概念引導下融會貫通教材編者的邏輯、教學原理、技術方法及開拓空間等。
任務驅動是近些年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教學方法,其能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活動的關聯性?;顒雨P聯,即學生緊扣教師創(chuàng)造的結構邏輯,逐漸開展有規(guī)劃性的活動,親自參與知識探究的全過程,最后形成系統化思維。比如,在《測量》課堂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開展找一找、量一量、比一比活動,先鼓勵學生尋找教室內可以用直尺測量的物體,比如、橡皮、書本、文具盒及桌面等,而后對其加以測量,最后比較以上物體的測量結果,進而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從模糊逐漸走向清楚明了、從抽象化過渡至表象最后發(fā)展具體等。這堂課看起來包括了很多活動項目,但他們是關聯在一起的,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在本堂課程教學中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所積累的經驗、方法等,對本單元后續(xù)《我長高了》、《觀察物體》、等長度單元教學中發(fā)揮一定遷徙作用。
三、循環(huán)推進,提升素養(yǎng)
在結構化學習階段,我們可以把循環(huán)理解為“循環(huán)上升”,其不僅囊括知識自身的循環(huán),還有基于知識學習活動滋生的情感、價值等的循環(huán),歷經循環(huán)過程,能更深入的理解學科知識內涵,更高效的吸收知識并促進其內化過程、拓展視線范圍,力爭構建完善化的認知結構。
比如,在《圓》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徒手畫圓,利用圓規(guī)、圓形物體等工具畫圓并“找圓心”。教師組織學生評一評誰畫出的圓更好一些,在這種師生共同表演、平等互動、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中,小學生的個性充分被尊重、發(fā)展,同時教師允許學生在自主動手操作中進行探索,引導他們在探究中挖掘新知,培養(yǎng)他們探究能力及發(fā)現“美”的能力。在本次課堂教學中,教師站在人文價值角度闡述“圓”的內涵,有“美滿”、“美好”之意,這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促進其朝著縱向發(fā)展進程,有益于優(yōu)化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效果。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推行結構化教學模式,等同于促進學科知識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兩者融合過程,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萌生一定想法、誘導思考過程,促進自身思維活動與學科知識互動過程,有助于培養(yǎng)、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能力,內化知識并形成正確的情感觀念,不斷完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健.小學數學結構教學與學生學習品質的思考[J].教書育人,2019,14(19):54-55.
[2]胡全會.基于結構化教學的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若干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19,41(1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