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雷,程闊菊,朱 丹,羅 云△,程 俊
(1.四川省達州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 四川 達州 635000;2.西南醫(yī)科大學心肌電生理研究室, 四川 瀘州 646000)
大量臨床和基礎(chǔ)研究已證實,柴胡疏肝散能顯著改善胃腸功能紊亂,主要表現(xiàn)為改善胃腸運動功能[1-2],但其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平滑肌細胞是胃腸運動功能的執(zhí)行細胞,而Ca2+-CaM-MLCK是平滑肌細胞運動調(diào)控系統(tǒng)中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在調(diào)控平滑肌細胞運動中起著主要作用[3]。那么柴胡疏肝散有沒有可能通過Ca2+-CaM-MLCK信號系統(tǒng)發(fā)揮作用,目前尚無相關(guān)文獻報道。鑒于此,本研究擬選擇Ca2+-CaM-MLCK的下游靶點肌球蛋白輕鏈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MLCK)為研究點,觀察柴胡疏肝散湯劑對胃腸功能紊亂大鼠胃腸平滑肌細胞MLCK表達的影響。
雄性SPF級SD大鼠,8周齡,體質(zhì)量(200±20)g,由成都達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合格證號SCXK(川2008-24)。本實驗已通過西南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審查。
柴胡疏肝散各味藥材,購自達州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中藥房(均附鑒定證書和合格證書);利血平(天津金耀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1501161);LightCycler 480 SYBR Green I Master(Roche);一抗,MLCK、β-actin(abcam);熒光二抗、DAPI(谷歌生物);LightCycler480(Roche),Odyssey 掃描成像系統(tǒng)(LICOR,USA);倒置熒光顯微鏡(Leica,Nikon Eclipse Ti-SR);切片機(Leica,Leica UC7);鉆石切片刀(Daitome,Ultra 45°)。
柴胡疏肝散湯劑組成:陳皮、柴胡各120 g,川芎、枳殼(麩炒)、芍藥各90 g,甘草(炙)30 g,香附90 g。藥材經(jīng)清洗后溫水1000 ml浸泡1 h,后煎煮30 min,提取2次,再合并水煎液,冰箱中保存?zhèn)溆谩?/p>
實驗分組取雄性SD大鼠80只,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sham組(對照組)、FGID組(模型組,F(xiàn)GID: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sham+柴胡疏肝散組、FGID+柴胡疏肝散組4組各20只。為觀察柴胡疏肝散對正常大鼠胃腸功能是否有不良影響,本研究設(shè)計了sham+柴胡疏肝散組。
模型制備:FGID組參考王曉燕的方法[4],按照0.5 mg/kg·d的劑量連續(xù)腹腔注射利血平14 d。sham組給予模型組利血平同等劑量的生理鹽水。
給藥劑量及途徑選擇根據(jù)前期預實驗結(jié)果,藥物組按照每只大鼠30 ml/Kg/d的柴胡疏肝散湯劑劑量,分2次早晚灌服大鼠,與造模同時進行,與利血平腹腔注射時間間隔2 h,對照組給予等量滅菌注射用水灌胃。
根據(jù)人類胃腸功能紊亂的臨床診斷標準并結(jié)合大鼠的生物學特性,國內(nèi)外較為公認的大鼠胃腸功能紊亂動物模型的評價標準,主要包括胃腸運動功能障礙和病理組織學表現(xiàn)兩個方面[3-4]。
2.3.1 胃腸運動功能檢測 包括胃腸生物電檢測、胃排空實驗和小腸推進實驗。
(1)胃腸生物電檢測:參照文獻[2]的方法,大鼠經(jīng)戊巴比妥麻醉后仰臥位固定,劍突下腹部正中切口暴露胃和小腸。在胃竇距離幽門0.5 cm處的漿膜下安放一對銀絲電極,在距屈氏韌帶1 cm處的小腸對系膜漿肌層內(nèi)安置一對銀絲電極。固定電極,關(guān)閉腹腔,電極另一端連接BL-420F生物機能實驗系統(tǒng),時間常數(shù)5 s,高頻率波30 Hz,增益2000。預適應30 min后以每10 min為一個時間段,分別記錄大鼠胃、小腸的在體慢波,連續(xù)記錄80 min。計算每組實驗動物每個時間段的慢波頻率、振幅、慢波頻率變異系數(shù)和慢波振幅變異系數(shù)。
(2)胃排空實驗:從第14天晚開始禁食不禁水至第16天早8點,共計36 h。給予事先配制好的營養(yǎng)半固體飲食3 mL,30 min后用戊巴比妥麻醉,打開腹腔結(jié)扎幽門和賁門,腹主動脈放血后取胃,清除胃表面血漬,稱重計量為M1,剪開胃體,清除胃內(nèi)容物,用濾紙吸干水分稱重為M2,計算胃殘留率:(M1-M2)/所灌半固體飲食質(zhì)量×100%。
(3)小腸推進實驗:參照文獻[2]方法,用絲線結(jié)扎胃幽門和小腸回盲部,分離腸系膜,測量幽門至回盲部的距離作為小腸的總產(chǎn)度計為L1,幽門至小腸營養(yǎng)湖黑染的距離作為小腸推進的長度計為L2,計算小腸推進率=(L1-L2)/L1×100%。
2.3.2 組織病理學檢測 實驗結(jié)束后,取大鼠胃竇組織、小腸中段1.5 cm,用生理鹽水洗凈胃腸內(nèi)容物,迅速將組織置于固定液(4%多聚甲醛)中固定2 h,常規(guī)乙醇逐級脫水、二甲苯透明、石蠟包埋、切片、脫蠟,蘇木素-伊紅染色、脫水、封片,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細胞形態(tài)并照相并記錄。
待胃運動功能檢測結(jié)束后,剝離出大鼠胃竇和結(jié)腸肌層,經(jīng)丙酮固定,常規(guī)乙醇逐級脫水,二甲苯透明,石蠟包埋、切片、脫蠟,抗原修復,畫圈自發(fā)熒光淬滅,血清封閉,加一抗、二抗,DAPI復染細胞核,熒光淬滅劑封片,于倒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并采集圖像。
胃腸肌層組織粉粹研磨同上,組織研磨結(jié)束后每EP管加入1 ml 預冷的RIPA buffer 裂解液,置冰上用超聲裂解儀充分裂解組織,于4°下12000r/min 離心30 min,收集上清液即為細胞的總蛋白溶解液。利用BCA Protein Assay Kit 對蛋白濃度定量后,根據(jù)濃度加入5×SDS蛋白上樣緩沖液,10×DTT,95 ℃水浴5 min,使蛋白變性。電泳結(jié)束后將蛋白轉(zhuǎn)移至NC膜,后續(xù)加入MLCK、β-actin(rat)一抗及相應的二抗。采用Odyssey 掃描成像系統(tǒng)(LICOR,USA)對蛋白進行定量分析。
表1示,待胃腸運動功能檢測結(jié)束后剝離胃竇和結(jié)腸黏膜,將肌層組織迅速放入經(jīng)液氮預冷的無酶EP管(預先已放入研磨珠子)中,在研磨器中對組織進行充分粉粹研磨。研磨結(jié)束后,向EP管中加入1 ml Tripure Isolation Reagent,然后按照其說明書提取RNA,接著按照Transcriptor First Stand c DNA Synthsis Kit說明書將RAN 反轉(zhuǎn)成cDNA。然后于LightCycler? 480儀器上應用LightCycler 480 SYBR Green I Master對MLCK進行Real-time PCR相對定量分析,內(nèi)參為β-actin,Real-time PCR引物序列。
表1 MLCK、β-actin Real-time PCR引物相關(guān)信息比較
表2圖1示,造模結(jié)束后模型組胃腸運動功能表現(xiàn)為胃腸慢波頻率及振幅顯著下降(胃腸生物電檢測)(P<0.05),胃排空顯著減慢(胃殘留率增多)(P<0.05),小腸推進率明顯降低(P<0.05);給予柴胡疏肝散處理后,胃腸慢波頻率及振幅顯著上升(P<0.05),胃排空顯著加快(P<0.05),小腸推進率明顯加快(P<0.05),胃腸道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為無器質(zhì)性病變。根據(jù)模型組大鼠的胃腸運動功能表現(xiàn)和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可判定模型制作成功。
表2 大鼠胃腸功能紊亂動物模型胃腸運動功能檢測
注:與sham組比較:*P<0.05;與FGID組比較:#P<0.05
注:sham:對照組;sham +藥物:sham+柴胡疏肝散組;FGID:大鼠胃腸動物功能紊亂模型組; FGID+藥物:FGID+柴胡疏肝散組
注:sham:對照組;sham +藥物:sham+柴胡疏肝散組;FGID:大鼠胃腸動物功能紊亂模型組; FGID+藥物:FGID+柴胡疏肝散組
圖2示,熒光顯微鏡下觀察,正常大鼠(sham組)胃竇和結(jié)腸肌層內(nèi)可見均勻的MLCK陽性表達,sham+柴胡疏肝散組與sham組相似,F(xiàn)GID組MLCK陽性表達顯著減少,F(xiàn)GID+柴胡疏肝散組中MLCK陽性表達較FGID組顯著增多。
圖3示,模型組大鼠胃腸平滑肌細胞內(nèi)MLCK的蛋白表達量顯著減少(P<0.05);柴胡疏肝散對正常大鼠胃腸平滑肌細胞內(nèi)MLCK的蛋白表達量無影響(P≥0.05),但可顯著上調(diào)胃腸功能紊亂大鼠胃腸道MLCK的蛋白表達量(P<0.05)。
注:與sham組比較:*P<0.05;與FGID組比較:#P<0.05
圖4示,模型組大鼠胃竇、結(jié)腸平滑肌細胞內(nèi)MLCK的mRNA表達量顯著減少(P<0.05);柴胡疏肝散對正常大鼠胃竇、結(jié)腸平滑肌細胞內(nèi)MLCK的mRNA表達量無影響(P≥0.05);但可顯著上調(diào)胃腸功能紊亂大鼠胃竇、結(jié)腸MLCK的mRNA表達量(P<0.05)。
胃腸功能紊亂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非器質(zhì)性功能性胃腸道疾病,以胃腸道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臨床表現(xiàn)為無器質(zhì)性病變的腹瀉、便秘、腹痛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發(fā)病率約為40%,約占胃腸道疾病的40%~60%,并呈逐年上升趨勢[5],其發(fā)病機理復雜,臨床缺乏有效的化學藥物。臨床和基礎(chǔ)研究顯示,柴胡疏肝散能顯著改善胃腸功能紊亂癥狀[1-2],但其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隨著中醫(yī)藥逐步走向國外,更多的國外學者要求中醫(yī)藥能提供現(xiàn)代的科學理論依據(jù)。
《景岳全書·古方八陳·散陳》云:“肝喜條達,主疏泄而藏血,其經(jīng)脈布脅肋,循少腹”,因情志不遂、木失條達、肝失疏泄而致肝氣郁結(jié)。多項研究指出,胃腸功能紊亂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關(guān)系最為密切[6-8]。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病機為肝郁犯脾、脾虛氣滯,只有堅持疏肝理氣、健脾燥濕,才能很快消除致病之根源,使臨床癥狀減輕[9]?!端貑枴ちo大論篇》亦云:“木郁達之”,治宜疏肝理氣之法。柴胡疏肝散由“醋炒陳皮、柴胡各二錢,川芎、麩炒枳殼、芍藥各一錢半,炙甘草五分,香附一錢半”組成,功效疏肝理氣止痛[10]。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為君藥;香附理氣疏肝,助柴胡解肝郁;川芎行氣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肝經(jīng)之郁滯,二藥相合增其行氣止痛之功為臣藥;陳皮、枳殼理氣行滯;芍藥、甘草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為佐藥,諸藥相合共奏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功,主治肝氣郁滯證,使肝氣條達,血脈通暢,營衛(wèi)自和。
現(xiàn)代藥理認為,胃腸舒縮運動由胃腸道平滑肌細胞執(zhí)行,在平滑肌細胞內(nèi)控制其舒縮運動的信號傳導通路,包括肌球蛋白輕鏈激酶(MLCK)和蛋白激酶C(PKC)2條途徑,其中以MLCK途徑為主[3]。當平滑肌細胞受到刺激引起細胞內(nèi)鈣增加時,游離的Ca2+與CaM結(jié)合形成Ca2+-CaM復合物,該復合物靠近MLCK,誘導MLCK發(fā)生構(gòu)象改變激活MLCK,激活的MLCK使肌球蛋白第19位的絲氨酸或第18位的蘇氨酸同時磷酸化,肌球蛋白磷酸化后引起自身伸展,其后頭部的ATP酶活化釋放能量使肌絲滑動,導致平滑肌收縮最終引起胃腸道收縮[11]。相反,當細胞內(nèi)Ca2+降低時胃腸道舒張,可見主要是Ca2+-CaM-MLCK信號通路操縱著胃腸平滑肌細胞的舒縮狀態(tài),進而操縱著胃腸道的舒縮功能。MLCK作為該信號通路的下游蛋白,可直接或間接反映該信號通路的活化狀態(tài),因此該信號通路多以MLCK為研究靶點。
本研究利用腹腔注射利血平制備胃腸功能紊亂大鼠模型,胃運動功能表現(xiàn)為慢波頻率及振幅下降,使胃排空減慢。利用Real-Time PCR、Westeron Blot、組織免疫熒光技術(shù)顯示,在模型組大鼠的胃竇和結(jié)腸肌層平滑肌細胞中,MLCK的表達顯著減少,應用柴胡疏肝散干預后MLCK表達顯著增多,同時胃腸運動功能也得到顯著改善。但柴胡疏肝散對正常大鼠胃腸運動功能、組織病理學、胃竇和結(jié)腸肌層平滑肌細胞中MLCK的表達無影響。
本研究證明,柴胡疏肝散對正常大鼠無作用,但可顯著改善大鼠胃腸功能紊亂動物模型中胃腸運動功能,為臨床安全應用提供了部分可靠的科學依據(jù)。就其現(xiàn)代機制研究認為,其中之一為調(diào)節(jié)胃腸道平滑肌細胞內(nèi)MLCK的表達。郁怒傷肝,木不疏土,可致脾胃運化失調(diào),而柴胡疏肝散則通過調(diào)控胃腸道MLCK的表達量,治療胃腸功能紊亂和肝疏泄失調(diào)的表現(xiàn),對于其余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