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冬梅
(阿克蘇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新疆 阿克蘇 843000)
本次實驗研究對象是我院2019年7月~2020年3月就診的18例腦卒中所致偏癱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9例,包括男5例、女4例,年齡56~82歲,平均(69.27±2.52)歲;觀察組9例,包括男6例、3女例,年齡57~83歲,平均(70.52±2.64)歲,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康復療法治療應用于對照組。①上肢正常行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作業(yè)療法等;告知患者在治療中呈坐位,下肢自然擺動,避免有下肢痙攣的情況出現(xiàn),每次進行15~20分鐘鍛煉,每天進行1次鍛煉。②輔助患者進行被動鍛煉,包括外展、內(nèi)收及屈伸髖關節(jié),每次進行20分鐘鍛煉,每天進行1次鍛煉。③指導患者進行站立訓練與下蹲運動訓練,每次進行15分鐘鍛煉,每天進行1次鍛煉。第四,輔助患者進行平衡訓練,包括腿站立等,每次進行20分鐘鍛煉,每天進行1次鍛煉。(2)肌效貼扎技術聯(lián)合康復療法治療應用于觀察組,康復療法與對照組相同,肌效貼扎技術具體方法為:①貼前給予患者綜合測評,并將影像資料留下(資料內(nèi)容包括肢體局部運動功能資料及貼前步行資料),對患者存在的問題進行初步判斷。②依據(jù)患者現(xiàn)有問題,設計肌效貼功能及形狀。③輔助患者呈俯臥位,手部及上肢前臂用“爪”型肌效貼,貼手部分,用剪刀將肌效貼剪成具備一致大小寬度的4條“爪”型條,將4條分別貼于食指、中指、拇指及小指,張力從遠心端向近心端,于“爪”型條后留出較長一段,直接延續(xù)到肘關節(jié),張力同樣從遠心端向近心端,后剪另一塊小的肌效貼,貼于大拇指,張力使大拇指背伸、外展,從而促進恢復上肢及手的精細功能,與此同時,抑制手腕彎曲至畸形狀態(tài)。
對比對照組與觀察組改良巴氏指數(shù)評分與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分,各項評分越高,患者恢復效果越好。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測評數(shù)據(jù),“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檢驗值為t,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對比數(shù)據(jù)(P<0.05)。
對比兩組患者改良巴氏指數(shù)評分與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前改良巴氏指數(shù)評分與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改良巴氏指數(shù)評分與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有明顯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改良巴氏指數(shù)評分與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分(±s,分)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改良巴氏指數(shù)評分與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分(±s,分)
組別 例數(shù) 改良巴氏指數(shù)評分 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9 65.28±3.24 94.36±4.10 78.52±4.16 96.82±5.81對照組 9 66.37±3.85 83.64±5.26 79.25±4.21 88.37±6.30 t 0.649 4.822 0.370 2.957 P 0.525 0.000 0.716 0.009
腦卒中是一種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腦卒中患者在進行治療后,仍有可能發(fā)生一系列的后遺癥,包括偏癱、語言功能障礙以及吞咽功能障礙。相關研究表明,在治療腦卒中所致偏癱患者時采取肌效貼扎技術,有利于促進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患肢肌肉收縮功能,將其與康復療法聯(lián)合應用,能夠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前改良巴氏指數(shù)評分為(65.28±3.24)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分為(78.52±4.16)分,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改良巴氏指數(shù)評分為(94.36±4.10)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分為(96.82±5.81)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有明顯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而言之,腦卒中所致偏癱患者采取康復療法聯(lián)合肌效貼扎技術治療,具有優(yōu)異的治療效果,能夠恢復患者運動功能,緩解患者不良癥狀,確?;颊呱钯|(zhì)量,實現(xiàn)安全性治療,具有臨床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