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杰
(隆安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2799)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是指活動期潰瘍向深部轉移并穿過漿膜,屬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常見并發(fā)癥,等到潰瘍破裂后,患者腹部可能出現(xiàn)劇烈疼痛,難以忍受,甚至擴散至右肩及后背,直接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1]。臨床通常選擇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既往開腹修補術能夠有效緩解病情,但效果并不理想,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可能產生較多并發(fā)癥,不利于病情快速康復[2]。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臨床將腹腔鏡運用于手術治療中,受到臨床及患者的廣泛認可,降低對患者的傷害,防止術后并發(fā)癥產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3]。本文對此進行研究,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遵照回顧性分析法選擇我院2015 年4 月至2019 年5 月納入的90 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其中45 例實施腹腔鏡手術作為研究組,另45 例實施開腹手術作為對照組。研究組男24 例,女21 例,年齡27-73 歲,平均(51.69±1.05)歲,胃潰瘍穿孔17 例,十二指腸潰瘍穿孔28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22 例,年齡26-75 歲,平均(51.28±1.12)歲,胃潰瘍穿孔19 例,十二指腸潰瘍穿孔26 例。兩組基本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
1.2 方法。研究組:實施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給予全身麻醉,協(xié)助患者采取仰臥位,在其腹腔上創(chuàng)建鏡孔,并在臍部進行弧形切口,利用氣腹針刺入并創(chuàng)建氣腹,取出氣腹針,放入腹腔鏡。在腹腔鏡引導下,明確病灶大小及具體位置,檢查是否有腸液內容物流出,收集少量病變組織進行活檢。切除穿孔邊緣位置,同時清除病灶后縫合,擴大網膜遮蓋,反復清洗腹腔,吸凈沖洗液,放入引流管,妥善固定。對照組:實施開腹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給予全身麻醉,協(xié)助患者采取仰臥位,在患者上腹正中進行切口,尋找病灶并使穿孔區(qū)域暴露,選擇縫合針及吸收線在穿孔位置進行全層間斷性縫合操作,防止穿孔周邊泄露,同時擴大縫合范圍至外邊緣5 mm 左右,將系線結覆蓋在大網膜上,檢查無誤后縫合切口,結束手術。
1.3 觀察指標[4]。記錄兩組手術時長、切口長度、出血量、腸蠕動恢復及住院時長,評價兩組治療結果,并觀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及腹腔膿腫等)??傆行剩褐委熀笙嚓P癥狀消退,潰瘍愈合為顯效;治療后相關癥狀減輕,潰瘍創(chuàng)面明顯縮小為有效;治療后未能得到以上結果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45×100.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文研究中選擇SPSS 18.0 系統(tǒng)計算數(shù)據,其中(±s)表達計量數(shù)據,選擇t 檢查,而百分比表達計數(shù)數(shù)據,選擇χ2檢查,兩組數(shù)據存在差異后選用P<0.05 表達。
2.1 對比兩組手術狀況。研究組手術時長、切口長度、出血量、腸蠕動恢復及住院時長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手術狀況
表1 對比兩組手術狀況
組別 n 手術時長(min) 切口長度(mm) 出血量(mL) 腸蠕動恢復時長(d) 住院時長(d)研究組 45 52.03±4.69 15.94±3.88 30.32±2.55 1.44±0.38 5.88±1.26對照組 45 64.17±5.22 85.01±7.42 66.47±3.02 3.02±0.93 7.46±1.48 t - 11.605 55.335 61.353 10.550 5.453 P-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對比兩組總有效率。研究組總有效率91.11%高于對照組80.00%(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總有效率[n(%)]
2.3 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44%低于對照組15.56%(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n(%)]
近年來,我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發(fā)生率逐年升高,其發(fā)生機制可能與用藥不當、精神狀態(tài)、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因素存在關聯(lián),隨著疾病不斷發(fā)展,癥狀明顯加重,加上疾病具有起病驟急、病情發(fā)展迅速及并發(fā)癥較多等特點,不僅增加患者痛苦,同時提升臨床治療的困難程度[5-6]。若未選擇有效治療,患者可能產生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受到醫(yī)療界重點關注。
既往臨床多采取開腹修補術進行治療,手術過程中需要切開患者腹部,隨后在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雖然能夠有效確定病灶位置,但切口較大,過度暴露腹腔,極易導致出血過多,增加對患者的傷害,不利于病情康復[7]。隨后醫(yī)療技術及器械不斷發(fā)展,臨床發(fā)現(xiàn)腹腔鏡修補術效果更好,可有效彌補大切口操作的缺陷,并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勢,受到臨床及患者的廣泛認可。本文對此進行探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手術時長、切口長度、出血量、腸蠕動恢復及住院時長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91.11%高于對照組80.00%(P<0.05)。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44%低于對照組15.56%(P<0.05),提示研究組可進一步提升療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減少住院時長,促進病情早日康復,安全性高。腹腔鏡修補術中主要在腹腔鏡引導下進行操作,不僅能保證術野清楚,還可使患者腹腔處于封閉狀態(tài),防止臟器暴露,有效減少出血量,加上切口長度較小,術后疼痛較為輕微,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復,促進早日下床活動,減少不必要的并發(fā)癥產生,保障患者身心安全。但術中應重點注意潰瘍惡變或者胃癌穿孔現(xiàn)象,同時應加強對腹腔沖洗操作的重視,徹底清洗腹腔,避免術后出現(xiàn)腹腔膿腫,尤其是腹腔污染嚴重者,必要時可通過調整體位達到徹底清洗目的。
綜上所述,腹腔鏡修補術運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中效果顯著,降低對患者的傷害,促進病情快速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產生,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