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選自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1933年至1963年的筆記,選的是其中那些“日記性記述”。30年的行跡記錄,正好概括了小津(1903—1963)的后半生時光。他一生導演了54部電影,現(xiàn)存膠片(包括片段)37部,大部分都出品于1933年之后。小津是個心境平和的人,追求“不以強烈的劇情起伏就能讓觀眾感受人生”。這實在是太難了,幾乎放棄了連續(xù)影像最擅長的故事性,專力挖掘人心內部的情感微瀾,用人們深藏在日常瑣細中的涓涓苦樂,暈染人生的萬千冷暖。對于一般人來說,這需要很深的定力,而對于小津,似乎是天然的。他的影片很少外景,大部分是室內的長鏡頭,35度的仰角,人物端端正正處于畫面重心,無大喜亦無大悲,卻拍出了“不哭泣也能表現(xiàn)悲傷”的力度。
最能體現(xiàn)他藝術心情的影片,當屬1962年8月開拍的《秋刀魚之味》。人們問他片子里一個秋刀魚的鏡頭也沒有,為什么取這樣奇怪的片名?小津簡單地解釋:“因為秋刀魚便宜又好吃?!边@恐怕只是個說了一半的回答,秋刀魚雖好吃,但細刺很多,吃的時候要靜心下箸,一點一點分辨。百姓的生活何嘗不是如此?苦辣甜酸都在平凡的外表下,稍不經(jīng)心,就被刺痛。生活對于小津同樣如此,他剛剛拍完《秋刀魚的滋味》,就被診斷出患了癌癥,1963年12月就去世了。去世前他說:“我費盡畢生精力,就是想做真正好吃的豆腐。如果要求我烤牛排或者炸豬排,那真是強人所難。”
從讀者的角度看,這不是一本可以單獨閱讀的書,要和小津的電影對應著看。書中的記載絕大部分極為簡略,比俳句多不了幾個字。終生未婚的小津,過得自由自在。但就在這一年,他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有聲影片《獨生子》。這部影片里有一段“片中片”:貧窮的母親拼死拼活,掙錢將兒子送往東京讀書。兒子大學畢業(yè),在京城當了老師,還娶了餐館老板的女兒,似乎順風順水。但當一無所有的母親來到東京,兒子緊巴巴的日子頓時窘迫起來。善良的妻子賣了和服,陪同婆婆出門旅游,兒子還陪母親去看電影??赡赣H對時髦的有聲電影根本沒有興趣,在電影院里打起了瞌睡。東京的貧富差距加上兩代人之間的文化距離,使母與子的精神聯(lián)系搖搖欲墜,母親最后還是回到了貧困的信州。家族社會的斷裂—這個小津念念不忘的主題,就這樣沉靜地延伸著,一年又一年。這本日記中有小津對人間情味的依念,他一邊沉浸在傳統(tǒng)的生活細節(jié)中,一邊看著老日子遠去,如不系之舟,隨波逐流。
小津最有國際影響的影片《東京物語》,開頭和結尾都拍攝于海灣小城尾道。尾道因此專門打造了一個小津電影資料館。在日本工作時,去過尾道十幾次,每次都去這個資料館坐坐。館里展示著小津全部電影的海報、攝影機,循環(huán)播放《東京物語》的片段。最沉心的是一句話:從尾道去東京看孩子們的老兩口站在東京的橋上,看人流洶涌,丈夫對妻子說:“這個城市這么大,一不小心走散了,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了?!边@部片子拍攝于1953年,小津日記里有簡單的記載:1953年2月4日,“吃完飯后,閑聊?!稏|京物語》大致的故事情節(jié)有了個眉目”;2月18日,“將山村(長子)設定為職業(yè)醫(yī)生”;2月20日,“杉村(長女)的職業(yè)定位是美容師”;4月22日,“開始寫作老父母在大阪住宿的部分”;4月28日,“寫尾道的孩子們來的部分”……這些仿佛流水賬的記錄,讀起來卻是那么有活力,一部經(jīng)典電影,就是在種種“喝蛤蜊湯,吃鴨火鍋”“吃完鰻魚茶泡飯”“喝得有點兒醉醺醺的”“吃鹿兒島鰹魚煎”“吃鮭魚酒糟湯”的節(jié)奏中誕生了。不讀這本日記,哪里能體會小津自稱“豆腐店導演”的性情本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