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琳
摘 要:蘭作為一種常見的古老植物,是先秦時期祭祀湯沐、生殖崇拜、君子比德不可或缺的對象,后被歷朝歷代文人引用,承載著個人情感與時代特征,逐漸成為一個較為成熟的意象。至南宋,少數(shù)民族入侵給南宋王朝帶來極大的災難,一些詩人立志報國,投筆從戎;一些詩人感知國力日漸衰微,富國無望,便隱身遁世,尋求心靈的空明。不論是表現(xiàn)無人賞識的落寞慨嘆,還是表現(xiàn)隱逸高蹈的脫俗追求,亦或是表達對自身美好品質的頌揚,蘭不同的天然質性剛好滿足不同文人的心理需求,有著千年根基的蘭意象在頗好雅趣的南宋詩人筆下又吐新蕊。
關鍵詞:南宋;蘭;詩;意象
一、蘭意象的歷史溯源
蘭生于幽谷,花清干瘦,芬芳素雅,從上古時期開始便常出現(xiàn)于日常生活與文人作品中,《易·系辭上》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睂⒂讶说耐耐轮员茸魈m花的香氣。《禮記》中記載:“蓄蘭為沐浴?!碧m作為一種自然植物有制藥、沐浴、祭祀等實際利用價值,能夠祛除不祥之氣?!垛⑻m操》中記載孔子于隱谷之中見蘭獨茂,喟然嘆蘭當為王者,而今卻與眾草為伍,此時的蘭被賦予當為君子之姿的儒家思想。屈原在《離騷》中將蘭作為自己寄托美政理想的意象,對蘭的描寫超越了現(xiàn)實層面。
春秋戰(zhàn)國和魏晉是蘭意象內涵豐富的兩個發(fā)展高峰,從具有比興之意的自然物象,發(fā)展為可用以喻美好君子品格、喻高貴身份地位、喻純貞男女愛情、喻壯志難酬苦悶等的精神符號。至唐代,有“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鮮艷爛漫,暗香浮動,充滿生機。
南宋時期,涉及蘭意象的詩歌數(shù)量眾多且獨具風情,借助流傳千年而不衰的“蘭”意象,可以在南宋文人對蘭的審美觀照中感受南宋文人的所思所想。
二、南宋詩歌中的蘭意象
物象在進入詩人的構思時,一方面受到詩人審美經(jīng)驗的淘洗與篩選,以符合詩人的美學理想和美學趣味;另一方面又經(jīng)過詩人思想感情的化合與點染,滲入詩人的人格和情趣,經(jīng)過這兩方面加工的物象進入詩中就成為了意象。從袁行霈先生對意象的闡釋可知,如果使自然物象成為意象,必然要融入主體的主觀情感,南宋詩歌中的蘭意象就是如此產(chǎn)生的。不論是表現(xiàn)無人賞識的落寞心理,還是表現(xiàn)隱逸高蹈的脫俗追求,亦或是表達對自身美好品格的贊嘆,詩人皆可將自己的心緒寄托于蘭,蘭不同的天然質性滿足了文人不同的心理需求。
第一,無人賞識之蘭。在南宋所存詩歌中出現(xiàn)最多的一類蘭的形象為無人賞識之蘭,因所詠之人的個體經(jīng)歷、生活環(huán)境及受到的思想影響不同,所表達出的情感略有細微的差別。其一表現(xiàn)空有雅致芬芳而無人賞識的遺憾。趙蕃《呈潘潭州十首》云:“楚國固多蘭與荃,長林野水若何邊。樵夫政自不知貴,采賣何曾直一錢?!睆摹伴苑虿蛔R”與“世人不識”兩個層面表現(xiàn)詩人對無人賞識之蘭的深切惋惜。又如方岳詩云:“說與蘭花枉自開?!庇靡粋€“枉”字道盡失落之意。不管是江西詩派的殿軍人物趙蕃,還是極具才華卻因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屢次遭到彈劾貶謫的辛派詞人方岳,都借蘭自喻,訴說自己空有才華卻不被人賞識的苦悶與遺憾。其二表現(xiàn)為不因無人而不芳的慎獨追求。如曹勛《琴操·猗蘭操》:“紛霜雪之委集兮,其茂茂而自持?!彪m與前文所提的蘭同為無人賞識的形象,但此處未有過多失意落寞感,更多的是對它美好姿態(tài)以及所象征的美好人格的贊美,滲透蘭意象的是詩人追求人格獨立的強烈的主觀意識。其三表現(xiàn)為不與世俗同流的自潔精神。如生活在宋朝瀕臨覆滅時期的劉克莊云:“平生憎鮑魚肆,何處割山麝房。試與君評花品,不如渠有國香?!敝泵娴乇磉_詩人對小人及其聚集環(huán)境的痛恨,如此,蘭的風骨便與詩人始終如一的愛國精神契合,成為詩人寄情的對象。
第二,同心同德之蘭。宋代文人尚花,根植于中國文化的“花”不僅是文人詠嘆的對象,還是用來籌贈與傳遞情感的對象?!巴耐隆敝m表現(xiàn)詩人與友人的同心同德,對忠貞精神的贊美、對美政理想的期冀、對同蕭艾般的奸佞小人的唾棄,皆通過贈蘭這一行為向那些與自己有著共同情操和理想的友人傳遞。如鄭清之的《和葺芷應直院送秋蘭韻》,通過詩贊美友人道德的完美無缺與自己內在美好的德性,所贈送的秋蘭便是友人之間同心同德的寄托,王十朋的《元章贈蘭》亦是如此。
第三,超脫隱逸之蘭。兩宋時期儒釋道三教合流的趨勢愈加明顯,南宋許多試圖行儒家積極進取之路以求入仕的士人,受到來自朝廷的打擊,轉而從佛禪中尋求精神慰藉,故而在創(chuàng)作中滲透了觀物明心的禪意?!袄韺W和禪學的交相融會以及因此形成的宋文化特質,對作為宋代文化形態(tài)之一的宋代文學必然產(chǎn)生影響。”佛禪思想對宋代文人的外化行為和內化精神都有一定的影響。這些詩大致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部分詩的作者為釋文珦、釋行海等僧人群體。佛教認為世俗混沌污濁,追求空、明、清之境,受到佛禪影響的諸如南宋江湖詩派詩人也鐘愛“清”的境界,蘭生于清幽之地,花葉清明,不綴繁飾,恰好符合這些僧侶詩人的心境。其二表現(xiàn)為部分詠蘭詩中出現(xiàn)“慧光”“維摩詰”等佛教專有名詞。其三為詩中所提及蘭的生存之地皆為禪院。禪宗以平淡恬靜為理想的審美境界,蘭枝干挺拔,葉飄逸卻有骨,姿態(tài)具有平和舒展的神韻美,不似人一樣易被丑惡的世俗所連累,永遠保持幽貞淡雅的脫俗氣質,故成為佛家子弟對潔凈自我的寄托。
第四,飄搖無根之蘭。在南宋所存的關于蘭的詩歌中,鄭思肖的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審美價值。南宋末期的文人鄭思肖是南宋滅亡后的遺民,他曾在元軍入侵時激烈地怒斥上位者,并向朝廷進言,意欲積極抵御外敵,并在宋滅亡后學習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于元的統(tǒng)治。鄭思肖喜愛蘭花,常有水墨蘭花之作,古人畫蘭通常都在蘭根處畫上土地、沼澤、石頭,而在鄭思肖的墨蘭作品中,所有的蘭皆露根無土,孤零零地立于畫面中,意在表現(xiàn)自己無國無家無依無靠。他流傳于世的詠蘭詩常常是其水墨蘭花作品的題詩,如《墨蘭》:“抱香懷古意,戀國憶前身。凄涼如怨望,今日有遺民?!痹谶@些題詩中,處處表現(xiàn)他對故國的懷戀與對故國滅亡的傷痛之情。蘭是鄭思肖氣節(jié)的寫照,這些詩達到了“花人合一”的境界。
三、南宋詩人使用蘭意象的心態(tài)探微
第一,南宋文人不滿現(xiàn)實的隱晦表達。宋代人對屈原忠貞高潔、不畏權貴的品格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與屈原相似的遭遇讓南宋文人產(chǎn)生了情感上的共鳴,所以與屈原密切相關的香草——蘭,便成為南宋文人借以抒發(fā)對現(xiàn)實的不滿的對象。南宋抗金名臣李綱曾有詩云:“嗟嗟屈子心,芳潔疇與比。日月可爭光,塵垢安能滓。”詩中歌頌了忠君愛國精神和高潔的品質,尾句“塵垢”影射現(xiàn)實社會的污濁,其意不在歌頌,而是對現(xiàn)實的無奈慨嘆,期望像屈原一樣清醒的智者出現(xiàn)力挽狂瀾。兩宋之際的處境與屈原所處的楚國有許多相似之處,外憂內困,軍事潰敗。文人是多情而又敏感的,在經(jīng)歷了“國破山河碎”的危難或遭受“忠而見疑”時,便會將悲憤、惋惜的情感借文字抒發(fā)。
第二,“花品即人品”的比德思想。比德思想源于孔子,孔子認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基于人們有著不同的精神品質,對山水景物也有著不同的感受,喜愛不同的自然事物,而人們所喜愛的自然事物常常與情感抒發(fā)的主體具有相似的品格特征。因此,“君子比德說”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審美關系?!对娊?jīng)·秦風·小戌》中將君子比作玉,屈原的《離騷》也有同樣的表現(xiàn)。歷代吟詠山水與景物的作品都對比德觀念有所體現(xiàn),草木山石、風月云日作為常見的意象,成為不同品德與人格的象征。宋人尚花,在他們眼中花品即人品,豐富的人格意義被寄托在花中,所以宋代詩歌中常有花類意象出現(xiàn),如梅堯臣的《殘菊》、王安石的《梅》。楊萬里的《蘭花五言》將竹、梅與蘭并提,竹與蘭比喻擁有同樣情操的人,梅則選擇蘭作為“良鄰”。這些相似意象的疊加充分體現(xiàn)了南宋文人骨氣清正、隱逸拔俗的品質。
總之,蘭不因外形、功能,而因為品性在南宋士人心中獲得一席之地,許多文人以蘭喻德、明志、興情。蘭作為一種典型的花草意象,承載了不同的情感和寄托,它的芳香高潔的特質與歷史固有的君子“比德”傳統(tǒng)、宋人受到佛禪思想的影響產(chǎn)生的獨有心態(tài)、南宋時期偏安一隅的特殊歷史背景交雜融合,給自身灌注了新的血液。
參考文獻:
[1]郭彧.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06:368.
[2]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52.
[3]張文利.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105.
[4]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5.
作者單位:
聊城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