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韻
(天水師范學院文傳學院,甘肅 天水741000)
在中國古史傳說系統(tǒng)中,伏羲氏是一位遠古時代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由漁獵畜牧向農耕文明進化,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歷史階段的創(chuàng)世英雄。由于其獨特地位和非凡貢獻,遠古先民和歷代賢哲以伏羲及其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為基礎,將眾多生產發(fā)明附會于伏羲氏生活,復經演繹加工和增益擴展,加之民間傳說、信仰的推衍流傳,逐漸形成內涵豐富的伏羲文化。《伏羲畫卦臺記碑》于元至正刻石(1347年)刻石,原碑已散佚。碑文中所提到的卦臺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三陽川,相傳為伏羲畫八卦的地方。問了論述方便,茲先將碑文轉錄于下。
伏羲畫卦臺記碑
普奕撰
畫卦臺者,即古庖犠氏畫卦臺也。在秦州成紀縣北三十里,其川三陽,其地突兀若覆蓋簣而籠岡焉。諺謂蝸牛堡。高不倍尋,廣袤四隅,渭水迴旋,朝暉夕映,變態(tài)靡時,隴右為甲。
昔羲皇,成紀人也。河出圖,以是則之。仰觀俯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定奇偶而畫;為文以代結繩之政,為萬古之標準。洎都陳,始作民君師,設官分職,以開平治。其高至乎無極太極之妙,而其實不離乎日用之間。其幽探乎陰陽造化之賾,而其實不離乎仁義禮智、剛柔善惡之際。其體用之一源,微顯之無間,性此理而安焉者,圣也;復此理而執(zhí)焉者,賢也。厥后圣賢繼作,其所以相傳之說,豈有一言以易我哉!其傳此何與?曰仁也。仁,人心也。率性立誠,知天推而宰萬物,傳道而誨斯民者也。及其至也,與天地合德,鬼神同禮,悠久無疆,變化莫測?!兑住吩唬骸爸獛灼渖窈酢!鄙裰谔?,若水之在地。譬若掘井,無往而非水也。況圣在天之靈,克享萬世無窮之祀也。
圣朝奄有天下,制詔曰:“圣帝明王、忠臣烈士載在祀典者,有司以時致祭,廟宇損壞,官為修理?!弊髋d之馀,釋老之祀者,已復其初,獨此地委于榛蕪,見者莫不太息。于是民人履其遺址,鳩工掄材,廟堂榱桷,黝堊丹艧,次第一新,勒之琬琰。不有好古聞賢之舊,孰能若是乎?縣尉韓彧踐古人之跡,頌其休烈,雖存閭閻之宗,獨闕有國之禋。遂申明都部,符文于郡縣,春秋常例廟祀外,故跡臺所每歲三、九月給錢分官致祭。
至正甲申,秦州同知周赟承直下車,既剔蠹出奸,民俗安靜。一日謁廟,周覽方隅之盛,墾田迥辟,泰稷芃芃。詢民之耆舊者,咸曰:乃古之贍廟地也?!睔q其田,得一頃四十五畝,每畝收租麰麥一斗,以供二祭,視舊益新。都總帥汪公命可歷紀其實,刻石于廟前,庶不至于湮滅。本縣尹何大用承直親董其事,其開迪涵育之大德,斯無負矣。至于考方志、記圣德,亦守土者所當謹。都帥求記,既不容辭,攬筆直述,以敘其方今之盛焉爾。.
至正丁亥五月甲子
天水市西北的卦臺山相傳為伏羲畫卦之地,是天水市著名風景名勝,也是天水作為“羲皇故里”的歷史見證之一。關于天水市卦臺山伏羲廟的建廟時間,學者意見多有分歧,究其原因應是相關文獻不足之故。目前在天水地區(qū)古代方志中,關于卦臺山伏羲廟的建廟時間,《大清一統(tǒng)志》《甘肅通志稿》等諸家均有記載。如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秦州·古跡》云:
太昊廟:有二,一在州小西關;一在州北三陽川,俱明正德中建。
又民國《甘肅通志稿·建置·廟宇》:
卦臺山(伏羲廟),明嘉靖十年建,康熙十三年重修,有山地四十畝,在縣北五十里,為伏羲畫卦之處[1]。又民國《天水縣志·建置志》載:
伏羲廟,在三陽川卦臺之上。廟為明嘉靖十年御史方遠宜建,累代重修。
綜合諸家所載,可知僅僅局限于地方志等書面文獻記載來研究伏羲文化是遠遠不夠的。由于時代久遠,天水地區(qū)伏羲文化發(fā)生學層面的不少文獻資料留存不多,僅依靠書面文獻記載難以取得突破。相較于傳世書面文獻,新出土碑刻文獻以原始的實物形態(tài)和文字形態(tài)反映了天水地區(qū)伏羲文化發(fā)展、演進的某些原初現(xiàn)象,給相關研究帶來極大方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從碑刻記載來看,元代伏羲廟的修建、祭祀伏羲典禮的情況至少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曾在全國普及三皇(伏羲、神農、黃帝)祭祀,要求“圣帝明王、忠臣烈士載在祀典者,有司以時致祭,廟宇損壞,官為修理?!痹诖苏哂绊懴?,天水地區(qū)“釋老之祀者,已復其初?!奔词钦f有關佛寺、道觀都已經建立起來。而作為中華人文始祖的伏羲祭祀場所尚是“委于榛蕪,見者莫不太息?!毕仁怯忻耖g修葺伏羲廟的善舉,“履其遺址,鳩工掄材,廟堂榱桷,黝堊丹艧,次第一新,勒之琬琰?!睍r任縣尉韓彧在實地訪察的基礎上,認為民間修葺的伏羲廟“雖存閭閻之宗,獨闕有國之禋。”祭祀時間、儀式并不規(guī)范,且祭祀費用無著落,遂向上司報告申請,最終伏羲廟除“春秋常例廟祀外”,故跡臺所由政府于每年三、九月給錢撥給祭祀費用,使伏羲祭祀走向正規(guī)化,這也是元代由政府出面舉行公祭伏羲典禮的文獻記載。
第二階段是元至正甲申(1344),秦州知州周赟治理天水,“剔蠹出奸,民俗安靜”,堪稱循吏。至正年間已是元末,伏羲廟經多年歷史滄桑,已有荒廢之勢。從《伏羲畫卦臺記碑》來看,當時“贍廟地”約一頃四十五畝,合計95畝,每年每畝收租麰麥一斗,用作春、秋兩次祭祀伏羲典禮的費用。周赟鄭重地將卦臺山伏羲廟“贍廟地”之事,于元至正丁亥年(1347)“刻石于廟前,庶不至于湮滅?!钡扔谠_認了祭祀伏羲及其費用之事,并有當時“縣尹何大用承直親董其事”。
天水歷史上早在春秋時期的秦文公十年(前756年),就有祭祀伏羲的記載,然而所載甚為簡略。以后明確記載明代由官方主持春秋兩祭。至于元代公祭伏羲的情況不得而知?!斗水嬝耘_記碑》則詳細記載了元代卦臺山公祭伏羲的情況,對其祭祀費用等亦有詳細而明確的記載,此碑可以填補伏羲文化研究的一個空白,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彰顯出特定的文化內涵。那么,元代對伏羲文化的發(fā)掘和闡釋有何特點呢?從該碑刻中亦能窺探到一些端倪?!斗水嬝耘_記碑》在肯定伏羲氏演八卦、造書契、設官職、開平治,“為萬古之標準”的同時,強調伏羲氏“其高至乎無極太極之妙,而其實不離乎日用之間。其幽探乎陰陽造化之賾,而其實不離乎仁義禮智、剛柔善惡際?!鋫鞔撕闻c?曰仁也。仁,人心也?!瓊鞯蓝d斯民者也?!边@里將伏羲氏的文化功績與儒家之“仁”相聯(lián)系,突出伏羲氏的教化之功,顯然是推崇儒家倫理的。一般認為,元代隨著游牧文化的影響,原來的“言志”“教化”和“明道”傳統(tǒng)從根本上被動搖了。從該碑刻則可看出,元代社會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在隴右等偏僻落后之地區(qū),仍然深沉、強勁地流傳著,對學界更加深入地認識元代社會思潮也提供了別樣的文本。
另外,該碑刻撰者普奕,史籍無載、生平不詳,碑刻所記韓彧、周赟、何大用等鄉(xiāng)賢名宦,在隴右地方文獻中均未記載。則此碑可補《天水地方志》之闕載。
明人胡纘宗《雍音》曰:“秦雍山川,向稱極盛?!A岳、終南、西傾、崆峒、鳥鼠之山;有江、河、漢、渭、涇、灃、浐、灞之水;是故有羲、黃、文、武、周、呂之盛?!袧h、晉、唐及陳、隋、宋、元之詩?!焙芎玫氐莱隽穗]右地區(qū)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斗水嬝耘_記碑》開篇寫道:“畫卦臺者,即古庖犠氏畫卦臺也。在秦州成紀縣北三十里,其川三陽,其地突兀若覆蓋簣而籠岡焉,諺謂蝸牛堡。高不倍尋,廣袤四隅,渭水迴旋,朝暉夕映,變態(tài)靡時,隴右為甲?!贝硕挝淖郑葟呢耘_山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寫起,次敘人文風俗,條理清晰,寫景文字優(yōu)美,堪稱一篇山水美文,可謂融匯地理與文學的典范之作。
宋代以后,隨著國家政治、經濟重心的向東南遷移,隴右地區(qū)逐漸成為偏僻落后地區(qū)?!胺螂]山以西,天下之僻壤也?!苑枪儆谄涞卣撸恍潘薅?,驅其車惟恐不速。”(宋琬《杜詩石刻題后》)[2]幸耐不少鄉(xiāng)賢名宦致力于地方文教事業(yè),使隴右一些地區(qū)成為文化較為發(fā)達之地。如《伏羲畫卦臺記碑》記載的碑文撰者普奕、元代秦州同知州周赟、縣尹何大用等天水名宦等,看到“獨此地委于榛蕪,見者莫不太息”,于是“民人履其遺址,鳩工掄材,廟堂榱桷,黝堊丹艧,次第一新,勒之琬琰”,終于形成一方山水名勝。碑刻體積巨大、材質堅硬、流傳時間長,碑刻文字具有開放性,便于眾多讀碑者進行跨時空的精神交流,“其文化凝定與文化衍生功能,是其它文學傳播方式所不能替代的。”[3]《伏羲畫卦臺記碑》作為元代至正甲申年間(1344年)的碑刻,在現(xiàn)存天水地區(qū)有關伏羲事跡的碑刻中屬于較早者,它對天水地區(qū)后來石刻的影響是必然的。迄今天水市伏羲廟存明弘治三年(1490年)《新建太昊宮門坊記》、明嘉靖三年(1524年)《重建伏羲廟記》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重修伏羲廟記》、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太昊廟樂記》、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太昊宮碑記》、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伏羲廟記》等碑刻,都與《伏羲畫卦臺記碑》有一脈相承之關系??梢哉f,《伏羲畫卦臺記碑》不但使隴右地區(qū)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得到全方位展示,而且其引領地方文學風氣的作用已不可小視。
伏羲傳說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便出現(xiàn)于諸子之書,西漢緯書《遁甲開山圖》已有伏羲生成紀(今甘肅天水一帶)的記載,此后歷代著述均認同此說法。天水境內西山坪、師趙村和大地灣等文化遺址的早期文化層,其揭示的天水遠古居民社會組織形態(tài)與經濟生活方式,與伏羲傳說所反映的原始文化時代大體一致。聞名于世的大地灣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隱含著原始社會圖騰崇拜信息。天水一帶至今有卦臺山等遺存。民間伏羲信仰、崇尚龍蛇的風俗、伏羲民間傳說等頗為濃郁。這些信息共同映證了天水地區(qū)是傳說中伏羲氏的誕生地,伏羲文化也成為天水市最具特色的一張文化名片。
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需要不斷開發(fā)、發(fā)掘、闡釋,久久為功,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目前,卦臺山伏羲氏畫八卦的遺址,民間至今還保留著祭祀伏羲的文化活動。每年農歷正月十六、七月十九日,相傳是伏羲氏的誕辰日和逝世日,天水民間都要在卦臺山分別舉行大規(guī)模的祭祀伏羲活動。據(jù)《伏羲畫卦臺記碑》可知,此種每年的春祭、秋祭伏羲活動,至遲在元代就已經形成傳統(tǒng)了。歷史,正是在此種薪火相傳中不斷走向未來?!凹{皮興嫁娶,結網教畋漁,渭河猶奏立基樂;設像契神明,布爻窮變化,隴坂長留畫卦臺?!盵4]這是著名學者霍松林先生為天水卦臺山伏羲廟所作的楹聯(lián)。地因人杰、人因地顯。卦臺山因為伏羲畫卦的美妙傳說,成為天水地區(qū)著名名勝古跡?!斗水嬝耘_記碑》等歷代文人碑刻墨寶,無疑為天水地區(qū)燦爛的歷史文化增添了新的內涵。后世文人登臨卦臺山、多登臨題詩、競相吟詠,遂使伏羲文化深入人心,遂孕育出一方山川形勝。
隴右地區(qū)出土的有關伏羲文化的石刻文獻數(shù)量繁多、內涵豐富,這是極為寶貴的文獻資料。利用隴右地區(qū)出土的金石文獻,進行伏羲文化的研究,可以糾正史籍記載錯訛、補史籍記載之不足,還原特定時段的伏羲文化發(fā)展演變的原生狀態(tài)。更進一步來說,立足天水地區(qū)新出土的石刻文獻,可以揭示那些深埋于地下的文化現(xiàn)象,擴大天水地方歷史文化的研究范圍,深化天水地域文化的研究內涵,出土石刻與地方文化之關系可見一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