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軍,陳 平,李 慧,賀新良,張建初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西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武漢 430056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發(fā)現(xiàn)多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患者,隨著疫情的不斷蔓延,世界各地相繼確診該類病例[1-2]。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命名為冠狀病毒性疾病-19(COVID-19),并指出當患者高齡或合并基礎疾病時,其病情嚴重、死亡率高[3]?,F(xiàn)報告1例同時合并急性腦梗死和下肢靜脈血栓的危重型COVID-19病例,經過抗病毒、抗感染、呼吸支持、抗凝等綜合性治療后,患者腦梗死病情穩(wěn)定,達到COVID-19出院標準治愈出院。
患者,女,44歲,公司會計,長期居住武漢,2020年1月28日因“干咳11 d,發(fā)熱伴呼吸困難7 d”收入我院?;颊咦栽V入院11 d前出現(xiàn)咳嗽,以干咳為主,未予治療;7 d前開始出現(xiàn)發(fā)熱,測體溫最高38.9℃,伴呼吸困難、氣促及胸悶,于武漢市武昌醫(yī)院及湖北省人民醫(yī)院就診,給予治療(具體不詳)后無好轉,呼吸困難、胸悶進行性加重。于我院急診行肺部CT檢查示“雙肺彌漫性磨玻璃樣病變”,予以抗病毒及抗感染等治療后由急診收入病房。
患者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入院后體格檢查:體溫37.8℃,脈搏59次/min,呼吸25次/min,血壓121/68 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咽部充血,呼吸急促,雙肺呼吸音粗糙,未聞及明顯干濕羅音,心臟和腹部檢查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雙下肢無水腫,神經系統(tǒ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1月28日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9.43×109/L,中性粒細胞8.71×109/L(92.4%)(↑),淋巴細胞0.47×109/L(5.0%)(↓);C反應蛋白(CRP)108.95 mg/L(↑);降鈣素原(PCT)0.14 ng/mL(↑);紅細胞沉降率(ESR)117 mm/h(↑),鐵蛋白545 mg/mL(↑);D-二聚體> 8 ng/mL(↑);肝功能:白蛋白29.6 g/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70 U/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127 U/L(↑);血氣分析(經鼻高流量吸氧條件下,流速40 L/min,氧濃度60%):pH 7.46,氧分壓117 mmHg,二氧化碳分壓44 mmHg,乳酸1.2 mmol/L;血脂、腎功能、心肌梗死三項、BNP等指標正常。痰培養(yǎng)及血培養(yǎng)、肺炎支原體和衣原體IgM、結核分枝桿菌IgM及IgG抗體陰性,甲、乙型流感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NA均為陰性。入院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型,予以呼吸支持[1月28日經鼻高流量吸氧(流速40 L/min,氧濃度60%),1月30日改為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呼吸(S/T模式),2月16日成功脫機改為鼻導管4 L/min吸氧],小劑量激素(甲強龍40 mg/12 h靜滴,3 d后減半至40 mg/d,3 d后改為20 mg/d,直至3 d后停用),人血丙種球蛋白(15 g/d靜滴,3 d后改為5 g/d靜滴3 d),阿比多爾聯(lián)合洛匹那韋/利脫那韋(克立芝)抗病毒,百令膠囊、胸腺五肽及乙酰半胱氨酸泡騰片提升免疫力和抗肺纖維化,同時予以美羅培南(1 g/8 h靜滴)、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0.6 g/12 h靜滴)聯(lián)合抗感染。2月6日抗生素調整為舒普深(3.0 g/12 h靜滴)。
治療過程中,患者于1月29日早晨醒來后出現(xiàn)右側肢體無力伴言語障礙。神經系統(tǒng)檢查:神志清楚,混合性失語,雙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3 mm,對光反射靈敏,右側中樞性面舌癱,頸軟,右側肢體肌力0級,左側肢體可自主活動,右側面部及肢體淺感覺減退,右側病理征(+),右側指鼻和跟膝脛試驗無法完成,kernig征(-)。因患者生命體征不穩(wěn)且呼吸參數(shù)較高,無法進行頭部CT檢查,治療上暫給予調脂穩(wěn)斑、脫水、護腦、護胃及營養(yǎng)神經等對癥治療。2月4日床旁下肢彩超示“右下肢靜脈系統(tǒng)(右側股淺靜脈、腘靜脈、腓靜脈及腓腸肌靜脈)廣泛血栓形成”,給予低分子肝素(4000 U/12 h皮下注射)抗凝。2月6日行頭顱CT檢查示:左側額頂顳及基底節(jié)見大片低密度影,多考慮缺血性改變,左側側腦室受壓,中線結構局部右偏約3 mm(圖1)。當即調整脫水降顱壓方案,并請介入科會診后急診行右下肢靜脈濾器植入術。2月18日復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4.85×109/L,中性粒細胞7.59×109/L(82.10%),淋巴細胞0.80×109/L(8.7%);CRP 0.52 mg/L;PCT 0.10 ng/mL;ESR 15 mm/h;D-二聚體> 2.14 ng/mL。2月19日復查頭、肺部CT示:①左側額頂顳及基底節(jié)見大片低密度影,左側側腦室受壓程度減輕,中線結構大致居中;②雙肺多發(fā)彌漫分布的片狀實變影和斑片狀磨玻璃影,較前病灶明顯吸收(圖1)。
2月3日患者咽拭子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查為陽性,2月7日、12日、18日、19日共4次復查病毒核酸為陰性,且患者體溫正常,無咳嗽氣促等不適,腦梗死病情穩(wěn)定,達到COVID-19出院標準,治愈出院。
A:肺部CT(2月6日);B:肺部CT(2月19日);C:顱腦CT(2月6日);D:顱腦CT(2月19日)圖1 患者住院期間肺部和頭顱CT圖像的變化Fig.1 Changes of CT images in lung and brain during hospitalization
新型冠狀病毒是過去20年里人群中出現(xiàn)的第3種冠狀病毒,它的出現(xiàn)引起了全球公共衛(wèi)生危機。相比于2003年的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和2012年的MERS(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病毒,新型冠狀病毒在人群中具有更強的傳播力[4]。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長時間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還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而糞-口等傳播途徑尚待進一步明確。目前COVID-19發(fā)病機制仍不明確,亦無特效治療方法。老齡以及合并有慢性基礎疾病的COVID-19患者病情較為嚴重,死亡率較高[5]。
本病例沒有明確的COVID-19接觸史,考慮到患者入院前在外院行輸液治療,發(fā)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較大。根據(jù)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印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提到的危重型標準,該患者入院時有明顯呼吸困難,血氣分析提示Ⅰ型呼吸衰竭,且需要機械通氣,故診斷為COVID-19危重型。對于本病例的治療,除了呼吸支持外,主要采用了口服阿比多爾和克力芝抗病毒,并在出現(xiàn)氧合指數(shù)下降的情況下短期使用小劑量激素和丙種球蛋白治療。
D-二聚體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和凝血系統(tǒng)激活的重要指標。Tang等[6]研究提示COVID-19可出現(xiàn)與血栓形成有關的病理過程,患者可能發(fā)生靜脈和動脈血栓栓塞以及D-二聚體水平異常升高。本病例病程中也出現(xiàn)D-二聚體明顯升高,表明患者體內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Klok等[7]對184例來自荷蘭多家醫(yī)院ICU的COVID-19重癥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發(fā)現(xiàn):在所有患者均接受標準預防血栓的措施下,血栓事件的總體發(fā)生率為31.0%,其中肺栓塞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為27.0%,而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率為3.7%。此外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凝血酶原時間(PT)> 3 s或APTT> 5 s是血栓并發(fā)癥的獨立預測因子[7]。因此凝血異常可能是COVID-19導致缺血性卒中和血栓栓塞癥的始動因子。
盡管目前對于COVID-19引起血栓形成的具體機制仍不清楚。它可能與感染本身或免疫系統(tǒng)對病毒的反應有關。多數(shù)研究認為COVID-19可能與促炎細胞因子有關,促炎細胞因子誘導內皮細胞和單核細胞活化,并表達組織因子,從而導致凝血活化和凝血酶的產生,循環(huán)中游離的凝血酶可激活血小板并導致血栓形成。除了體內持續(xù)的炎癥反應,COVID-19患者出現(xiàn)的高凝狀態(tài)還可能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①COVID-19病毒直接攻擊肺組織和外周血管導致血管內皮損傷;②凝血功能障礙可增強免疫反應,兩者形成反饋機制;③抗磷脂抗體(aPL)等物質的產生[8-9]。可見COVID-19相關的缺血性卒中可能發(fā)生在機體高凝狀態(tài)下,建議盡早啟動抗凝治療。早期啟動抗凝治療可能有助于減少患者的血栓栓塞與COVID-19相關的缺血性卒中發(fā)生,但同時必須與顱內出血的風險保持平衡。
COVID-19相關的缺血性卒中在中國的發(fā)生率約為5%[10]。來自美國紐約的一篇報道中,COVID-19相關的缺血性卒中病例多為年輕患者且多為大血管堵塞所致[11]。2004年一項來自新加坡的研究發(fā)現(xiàn)SARS相關的缺血性卒中也會引起顱內大血管堵塞[12]。本例患者住院期間發(fā)生急性大面積腦梗死,雖然受制于條件限制無法對顱內血管進行評估,無法做出準確的TOAST分型,但后續(xù)檢查表明梗死面積大,可能也與大血管堵塞有關。
通過對本病例分析,說明對于COVID-19患者,尤其是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應積極進行靜脈血栓栓塞癥(VTE)風險評估,若經評估為VTE高?;颊?,需常規(guī)應用抗凝藥物預防血栓形成,并指導患者臥床期間多活動下肢,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減少或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此外,當患者出現(xiàn)神經系統(tǒng)癥狀時應盡快完善神經系統(tǒng)檢查和顱腦CT等相關檢查,請神經內科??茣\后予以溶栓或取栓及藥物保守治療,若條件允許可請神經康復醫(yī)師指導患者進行恢復期的康復訓練。總的來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會累及全身多個臟器和系統(tǒng),這給COVID-19的預防和控制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zhàn),它的治療應是多學科的聯(lián)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