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南
(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放射科導管室,遼寧 葫蘆島 125001)
踝關節(jié)骨折較為常見,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運動場上,發(fā)生概率都較高[1]。有文獻表明,踝關節(jié)骨折加上踝部的韌帶損傷,占全身損傷的4%-5%[2-3]。而且,踝關節(jié)骨折主要致病原因是間接暴力,比如說外翻、內翻等運動、高處墜落、交通事故、扭傷等都有可能引起患者的踝關節(jié)骨折[4]。而根據外部暴力的方向、力度和受傷的位置等,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同類型和程度的骨折。在患者的踝關節(jié)受到外部傷害后,踝部一般會出現疼痛、腫脹,皮下可出現瘀癍和青紫等臨床癥狀[5]。一般來說,踝部疼痛腫脹畸形和X線表現診斷骨折在目前的醫(yī)學上來說并不困難。但是,部分患者在踝關節(jié)受到傷害的時候,偶爾還會導致患者的腓骨頸高位發(fā)生骨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患者進行檢查時,要避免漏診[6,7]。另一方面,還需注意檢查患者的其他合并損傷,例如周圍韌帶損傷、跟腱和脛后肌腱等。而對于老年患者來說,由于年齡偏大、身體機能較為緩慢,骨質在變得疏松的情況下,踝關節(jié)骨折的發(fā)生率也會逐漸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給目前的醫(yī)療系統(tǒng)造成了嚴重的負擔[8]。因此,如果對老年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進行精準的檢查、診斷和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F就此研究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1例老年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過診斷后,所選擇對象的臨床癥狀均符合踝關節(jié)骨折的診斷依據,其臨床癥狀主要為踝部疼痛、腫脹,皮下出現瘀癍、青紫,不敢活動踝關節(jié),甚至不能行走等?;颊咧校行曰颊?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在61-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7.91±1.17)歲;受傷原因:高處墜落導致的患者有24例、9例患者為交通事故導致的、5例為扭傷、3例為其他傷;骨折分型:旋前外展型(PAB)患者有12例、旋前外旋型(PER)患者有11例、旋后內收型(SAB)患者有11例、旋后外旋型(SER)患者有7例。
2 方法:患者先采取CT圖像后處理技術,對患者進行診斷。CT診斷儀器主要選擇Philips-飛利浦公司的Brilliance型的16層螺旋CT進行診斷,提醒患者采取仰臥的體位,設置120Kv、512×512的矩陣、250mA和7.8s的參數作為掃描的條件;以16排螺旋為掃描的方式,其層厚主要為2mm、螺距為1,視野為20cm,對患者的踝關節(jié)進行掃描,隨后將所得的數據利用多平面的重建、容積再現法等方式進行呈現和顯示。對患者實施CT圖像后處理技術結合磁共振成像的診斷方法,先行CT圖像后處理技術掃描,然后采用磁共振成像的儀器選擇東軟醫(yī)療公司的Nsm-P035,掃描的位置確定為在轉折的脛腓骨的1/3處到骨水平面,層間距設置為5mm,層厚為3mm,并使用足膝關節(jié)線對T1WI、T2WI和質子加權序列的矢狀、冠狀等部位進行掃描。
3 觀察指標:分析比較2組患者的骨折位置和區(qū)域的情況;對比2組患者的旋前外展型(PAB)、旋前外旋型(PER)、旋后內收型(SAB)、旋后外旋型(SER)的診斷正確率以及手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
4 統(tǒng)計學方法:選擇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用%來表示計數資料,其對2種診斷方法下獲得的計數資料運用卡方(x2)檢驗進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 結果
5.1 2組患者的骨折位置和區(qū)域的情況對比:在骨折位置的診斷方面,CT圖像后處理技術下明確檢查出的患者共有38例(92.69%),而CT聯合磁共振中,共有39例(95.12%)被檢查出明確的骨折位置,差異不顯著,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骨折區(qū)域方面,CT圖像后處理技術下共檢查出30例(73.17%),CT聯合磁共振下共檢查出39例(95.12%),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骨折位置和區(qū)域的情況對比(n,%)
5.2 患者的PAB、PER、SAB、SER的診斷正確率及手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分析:從PAB、PER、SAB、SER的診斷正確率來看,CT圖像后處理技術在PAB、SAB方面的診斷正確率顯著低于CT聯合磁共振的診斷結果,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SER、PER方面,2組診斷率均為100%,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見表2。
表2 2組患者診斷正確率及手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分析(n,%)
5.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CT聯合磁共振檢查下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2.44%(1/41)。
CT圖像后處理技術主要指的是CT掃描產生的數字化圖像,經過計算機技術的加工,從定性到定量對圖像進行分析的系列過程。有研究表明,CT技術的發(fā)展不僅體現在掃描設備的日新月異,還包括CT圖像后處理技術的進步和繁雜。一般來說,醫(yī)學圖像后處理的種類主要包括常規(guī)后處理、多維圖像重建和圖像智能化處理技術[9,10]。但是,由于圖像的復雜性,運用圖像后處理技術對圖像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時間較長,在一定程度上會延長患者的治療周期。而且,部分檢查設備,還會對患者產生生物學的傷害[11]。在這種情況下,磁共振成像的作用就尤為凸顯。
磁共振成像是一項新的檢查技術,在檢查癲癇患者腦的能量狀態(tài)和腦血流情況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其對變性病診斷價值很大[12]。其主要的檢查優(yōu)點有:(1)離子化的放射,對患者的腦組織并無生物學的傷害;(2)不受骨像的干擾,能夠對患者的小病變情況進行清楚的顯示;(3)磁共振成像顯示疾病的病理過程較為廣泛,結構也更加的清楚,比如說腦炎、缺血性病變和低度膠質瘤等病理過程較為復雜的疾病[13-14]。本文就主要通過對采取CT圖像后處理技術對老年踝關節(jié)進行診斷和預后評估結果與實施CT圖像后處理技術結合磁共振成像共同診斷的結果之間的比較,探討了CT圖像后處理技術結合磁共振成像在老年踝關節(jié)骨折分型診斷和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根據結果顯示,CT圖像后處理技術結合磁共振成像共同診斷在分析患者骨折的位置上,與單純CT圖像后處理技術影像結果差異不大。而在骨折區(qū)域上,CT圖像后處理技術結合磁共振成像的檢查正確率明顯更高,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從PAB、PER、SAB、SER的診斷正確率來看,在PAB、SAB方面的診斷正確率方面,CT圖像后處理技術結合磁共振成像診斷的準確率顯著更高,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觀察患者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機率,僅1例(2.44%)出現并發(fā)癥。羅勇等[15]報道了37例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行CT圖像后處理技術結合磁共振成像診斷的結果,與43例單純行CT圖像后處理技術診斷結果比較顯示前者在不同分型總診斷準確率更高,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提示將CT圖像后處理技術結合磁共振成像應用于踝關節(jié)骨折分型診斷可提升診斷準確率,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本次結果與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綜上所述,在對老年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進行檢查和診斷時,運用CT圖像后處理技術結合磁共振成像,在判斷患者骨折區(qū)域、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方面,均有較高的應用意義,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