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安 李王安(通訊作者)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廣東 惠州 516000)
作為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顱腦病癥,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外部物理所引發(fā)的頭部損傷癥狀,具有極高的發(fā)病率與致死率。隨著相關研究的持續(xù)深入,臨床治療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的成功率得以不斷提升。與此同時,由于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本身的特殊性,患者往往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癥狀,如括約肌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語言表達理解障礙、運動功能障礙、認知障礙以及意識障礙等等[1]。上述神經功能障礙的存在不僅導致患者生活質量與預后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還會對家庭、社會造成巨大的壓力。因此,針對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患者,臨床不僅僅需要重視對癥治療,還需要給予綜合性的干預方案,全面改善患者預后。針對上述問題,我院從2017年開始將康復治療應用于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患者的治療工作中,臨床效果較為理想,現針對治療方案、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7年2月-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患者62例。納入標準:(1)通過磁共振或者頭顱CT進行檢查以后確診為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2)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此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肌肉骨骼或者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2)存在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采用數字單雙號的模式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與觀察組(康復治療),每組分別為31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18-71歲,中位年齡(46.5±8.7)歲。觀察組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19-72歲,中位年齡為(46.8±8.5)歲。
2 治療方法:對2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支持,包括營養(yǎng)支持、顱內壓控制、抗感染治療等。對照組僅進行常規(guī)治療,不給予任何康復措施。針對觀察組,給予以下幾點康復治療措施:(1)心理干預。對于患者的主訴進行耐心的傾聽,同時盡可能與患者進行更多的交流溝通,鼓勵患者傾訴內心真實想法,并針對每個患者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方案,盡可能減少因不良心理引發(fā)的不良影響。(2)認知干預。針對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評估,綜合利用記事本、電視、收音機、圖片等方式,針對患者聽力、閱讀、記憶、計算以及書寫等方面的能力進行鍛煉,以此來逐漸促進患者各項能力的逐漸康復。此外,護理人員還應當定期指導患者進行吹氣、伸舌、咳嗽、鼓腮等練習,然后通過引導患者模仿發(fā)音、學習手勢,促進其語言功能的逐漸恢復[2]。針對患者開展認知策略訓練,基于患者對認知行為的計劃及監(jiān)控,以此來實現調節(jié)認知行為的目標,達到更高層次的認知功能康復。(3)肢體功能鍛煉。等到患者生命體征完全趨于平穩(wěn),同時神經癥狀不存在惡化以后,則需要針對患者開展肢體功能鍛煉。早期進行的鍛煉主要是讓患者肢體保持良好的功能位;進入到中期之后,逐步過渡到臂、腿、軀干扭轉等相關的主動活動,同時輔助患者進行頸部、肩、肘關節(jié)等相關的被動活動;進入到康復期以后,則需要引導患者開展雙腿站立、單腿站立、平地行走以及上下樓梯等內容的訓練。整個肢體功能鍛煉必須要基于患者實際著手,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逐漸恢復。(4)吞咽功能訓練。綜合利用間接基礎訓練、直接基礎訓練、針灸治療以及咽喉肌電刺激等方式,針對患者吞咽功能實施鍛煉,促進患者吞咽功能的逐漸恢復。除此之外,臨床還需要參考患者實際情況,分別針對吞咽、排尿、排便功能等實施科學合理的訓練。
3 臨床觀察指標:主要評價2組患者認知功能、臨床療效。認知功能評價主要選擇簡明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評分(MMSE)與記憶商評分(MQ)[3]。臨床療效評價主要是根據簡明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評分改善情況進行評價[4]:(1)顯效:患者MMSE評分的增長率超過20%;(2)有效:患者MMSE評分的增長率在12%-20%之間;(3)無效:患者MMSE評分的增長率在12%以下。
5 結果
5.1 2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對比:治療后,觀察組簡明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評分、記憶商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對比
5.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對比: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對比(n,%)
我國交通運輸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交通事故的持續(xù)增多,使得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的發(fā)病率、致死率呈現為不斷增長的態(tài)勢。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患者除了軀體、生理功能方面存在障礙以外,部分患者還會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對患者預后造成不良影響[5]。因此,對于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患者來說,臨床不僅僅需要重視對癥治療,還必須要高度重視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案,以此來改善患者存在的認知功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為患者回歸社會奠定基礎。
具體來說,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患者出現的認知功能障礙主要包含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下降以及抑郁等,同時又存在意志力薄弱、不良情緒顯著增加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康復治療應當注重記憶方面的訓練、語言方面的訓練、認知策略方面的訓練,以此來促進患者語言能力、記憶能力的恢復。與此同時,對于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患者存在的肢體功能障礙癥狀,應當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給予患者系統(tǒng)、科學、規(guī)范的肢體功能鍛煉。通過患者實際情況、疾病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案,包括心理干預、認知行為干預、肢體功能鍛煉以及吞咽功能鍛煉,分別針對患者進行個性化、針對性的干預,以此來促進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患者各項功能的順利恢復。
本組研究數據中,給予康復治療的觀察組,其簡明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評分、記憶商評分以及臨床療效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提示,將康復治療應用于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患者,能夠有效促進患者功能的恢復,對患者預后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