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光
(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北京100038)
鐵路軌道的平順性和安全性是保證高速鐵路列車行車的重要保證。因此,高速鐵路對路基的工后沉降和穩(wěn)定有著極為嚴格的標準,對于無砟軌道而言,根據(jù)TB 10621—2014《高速鐵路設計規(guī)范》,在一般路基地段工后沉降不能超過15mm。一般在滲透系數(shù)小的軟土地基,工后沉降難以控制,因此出現(xiàn)不同地基處理方式改善軟土物理力學性質(zhì)。其中,長短樁復合地基就是一種新型地基處理方式,很多學者也對其展開研究,林志強等【1】根據(jù)在柔性基礎下長短樁復合地基荷載傳遞機理,對工程質(zhì)量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找出工程質(zhì)量事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避免類似工程質(zhì)量事故的預防措施;李善珍等【2,3】對黃土地區(qū)的長短樁復合地基通過數(shù)值模擬方法分析,建議了合理的樁長和樁間距;馬學寧等【4】基于現(xiàn)場試驗和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分析了長短樁復合地基的沉降特性和長短樁的受力規(guī)律;王曉光【5】對濕陷性黃土地區(qū)的長短樁復合地基沉降進行理論分析。周同和等【6】、陸華等【7】和陳陽【8】也進行了長短樁復合地基的室內(nèi)模型試驗,研究長短樁復合地基的沉降特性和長短樁受力規(guī)律?,F(xiàn)場試驗方面,李波等【9】對上海軟土地區(qū)的長短樁復合地基的沉降規(guī)律和樁土應力比進行了分析研究。
以上學者通過數(shù)值模擬、室內(nèi)模型試驗和現(xiàn)場試驗的方法分析了長短樁沉降規(guī)律和樁土應力比等,但以上學者研究長短樁加固對象多為沿海地區(qū)軟土和西北地區(qū)濕陷性黃土,對于黃淮沖積平原地區(qū)軟土研究較少,且對于長短樁+筏板加固地基方式研究也較少。
因此,本文通過對黃淮平原地區(qū)軟土采用素混凝土長樁+CFG 短樁+筏板方式進行加固,通過現(xiàn)場沉降、樁土應力、側向變形、基底應力分布和孔隙水壓力變化,分析長短樁在軟弱土層的加固效果,為長短樁+筏板地基處理方式提供參考和借鑒。
試驗段為某高速鐵路里程路基全長1 455.31m。地處黃淮沖積平原區(qū),本段全新統(tǒng)地層以軟塑~可塑的粉質(zhì)黏土、黏土層為主,分布厚度大,地層軟弱、力學性質(zhì)較差、地基承載力低、壓縮性大,砂性土分布少,排水條件差,施工后在路堤荷載作用下,土體固結沉降完成過程長,工后沉降控制困難。表層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層黏性土、粉土偶夾薄層砂類土;其下為上更新統(tǒng)沖積層黏性土、粉土地層。
各地層自上而下分布厚度及其主要力學特性如下:
1)粉土:褐黃色、褐灰色,飽和,稍密,局部夾有薄層粉質(zhì)黏土、粉細砂,層厚1.5m。Es100~200=7.83MPa,N=5.49 擊/30cm。
2)粉質(zhì)黏土:黃褐色、灰褐色,局部為褐黃色,軟塑,局部夾有薄層粉土、粉細砂及少量姜石,層厚6.68m。Es100~200=3.73MPa,N=5.41 擊/30cm。
3)粉質(zhì)黏土:褐黃色、黃褐色,局部為褐灰色,可塑,局部夾有薄層粉土、粉細砂及少量姜石,層厚9.42m。Es100~200=4.78MPa,Es300~400=9.86MPa,N=9.54 擊/30cm。
4)粉土:褐黃色、褐灰色,飽和,中密,局部夾有薄層粉質(zhì)黏土、粉細砂及少量姜石,層厚6.10m,Es300~400=11.6MPa,N=11.8 擊/30cm。
5)粉質(zhì)黏土:褐黃色、黃褐色,局部為褐灰色,可塑,局部夾有薄層粉土、粉細砂及少量姜石,層厚9.56m。Es100~200=5.14MPa,Es300~400=10.98MPa,N=14 擊/30cm。
6)粉質(zhì)黏土:褐黃色、黃褐色,局部為褐灰色,可塑,局部夾有薄層粉土、粉細砂及少量姜石,含少量的鐵錳質(zhì)結核、鐵錳質(zhì)氧化物斑塊,層厚12.86m,推薦承載力基本值=170kPa。
7)粉質(zhì)黏土:黃褐色、灰褐色,硬塑,局部夾有薄層粉土及少量姜石。層底埋深39.00~46.40m。Es600~800=18.75MPa,N=31.77擊/30cm。
地下水主要為孔隙潛水,局部略具承壓性,地下水受大氣降水、地表水補給,水量較豐富。地下水具明顯的動態(tài)變化特征,隨季節(jié)、降水量變化而變化,測時地下水埋深2.9~4.2m,標高34.36~35.87m。地下水主要以地下徑流及人工開采為主要排泄方式。
長短組合樁地基中,長樁為素混凝土樁,樁徑0.6m、長31~37m;短樁為CFG 樁,樁徑0.5m、長25m;樁間距2.5m,按正方形間隔布設。樁頂設C45 鋼筋混凝土筏板,筏板厚0.6m,板下設0.2m 厚墊層。路基填高6~7m,路基本體采用A、B 組填料填筑,上部預壓土高度3m,設計預壓期12 個月。主斷面監(jiān)測及元件布置圖如圖1 所示,3 個單點沉降計;1 個分層沉降計;1 個孔隙水壓力計;土壓力盒:樁頂7 個,樁間土7 個,筏板以上3 個;1 個測斜管;1 個水位觀測孔。
圖1 主斷面監(jiān)測及元件布置圖
監(jiān)測剖面元件埋設工作如圖2~圖4 所示。為保證元件能得到科學合理的數(shù)據(jù),元件的埋設過程也十分重要,各個元件現(xiàn)場埋設過程參考文獻【10】進行埋設。
圖2 單點沉降計
圖3 分層沉降計
圖4 孔隙水壓力計
監(jiān)測元件埋設到位后,監(jiān)測頻次,結合現(xiàn)場施工進展開始了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收集。具體監(jiān)測工作要求如下:
1)在路堤正式填筑前,對所有埋設元件設備進行復測,作為初始讀數(shù)。
2)在路堤填筑施工期間,各元件設備一般情況每天(上午)測試1 次,各種原因暫時停工期間,前2d 每天(上午)測試1 次,以后每3d 測試1 次。
3)路堤填筑施工完成后,前15d 內(nèi)每3d 觀測1 次,第15~30d 每星期觀測1 次,第30~90d 每15d 觀測1 次,以后的每個月觀測1 次。
在實際監(jiān)測工作中,觀測時間間隔還考慮地基沉降值與沉降速率影響,當2 次連續(xù)觀測的沉降差值大于4mm 時加密觀測頻次;當出現(xiàn)沉降突變、地下水變化及降雨等外部環(huán)境變化時也增加觀測頻次。
第587d 為預壓土卸載完成日,卸載后測試沉降,沉降有所減小,即發(fā)生回彈現(xiàn)象,回彈量是1.09mm, 且沉降變形趨于穩(wěn)定。截至637d,地基面沉降為14.6mm。
由圖5 可知:長短樁加固區(qū)段各監(jiān)測斷面的地基面、加固區(qū)和下臥層的沉降均隨著上部填土高度的增大而增大,第44d填筑開始至第166d 填筑(含預壓土)完成期間,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均為較快速增長階段;恒載擺放期,沉降仍在發(fā)展,但沉降速率明顯變緩;至第271d,加固區(qū)沉降已趨穩(wěn)定,地基面和下臥層沉降仍在緩慢發(fā)展。
圖5 地基沉降隨時間變化圖
從圖6 中可知,地基土各分層的沉降量隨路基填土和預壓填土荷載的增大而增大,尤其在加載初期,沉降變化很明顯。當上部荷載恒定后,地基各土層沉降均逐漸趨于收斂。當卸載完成后測試沉降,沉降有所減小,即發(fā)生回彈現(xiàn)象,且沉降變形很快趨于穩(wěn)定。
試驗現(xiàn)場主測斷面右側設置了1 個測斜管,但受元件自身或埋設效果等影響,該測斜孔僅0~23.0m 工作正常,23.0m以下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異常。該測點處側向位移沿深度變化曲線如圖7所示,由圖7 可知:
圖6 路基分層沉降隨時間變化圖
圖7 路基側向位移隨時間變化圖
1)填土高度達6.6m,開始首次觀測,至70d 第二次測試時填土高度為9.6m(填筑完成),此時已產(chǎn)生明顯的側向位移;此后的填土高度不變,處于恒載擺放期,路堤側向位移逐漸增大,但增加幅度相對較小,并趨于穩(wěn)定。
2)地基土側向位移隨著深度的增加明顯呈減小的趨勢,截至125d 地表最大側向相對位移達到了6.00mm,深度20m以下地基土側向位移最大值一般小于1mm。可見,采用長短樁樁筏結構時,在約束側向位移及其影響深度方面作用明顯。地基土側向位移隨著深度的增加明顯呈減小的趨勢,截至449d地表最大側向相對位移達到了6mm,深度20m 以下地基土側向位移最大值一般小于1mm。
3)從發(fā)展階段看,填筑期的側向位移量、沉降速率均較大,期間側向位移速率為1.84~3.05mm/月;填筑完成后的恒載擺放期側向位移量明顯減小,平均位移速率為0.85mm/月,并基本趨于穩(wěn)定。
為研究長短樁樁筏復合地基路基基底應力的分布規(guī)律,于基底樁頂、樁間土不同位置處埋設土壓力盒進行應力測試,量測施工和預壓期內(nèi)基底應力變化。路基面下基底壓力均值與路基填筑高度的時程曲線如圖8 所示,路堤基底壓力隨路堤荷載的增加而逐漸增大,相同荷載作用下墊層的結構性越強,路基面下基底壓力越小。
圖9a、圖9b 分別為路基填筑預壓的過程中,長短樁樁筏復合地基路基基底應力的分布規(guī)律。從圖9 中可知,在預壓荷載較小時,基底壓力在路堤荷載較小時分布較為均勻,隨著預壓荷載的增大,路基面下基底壓力呈拋物線型分布,即兩路肩下小中心處大,且中心處壓力隨路堤填高而增加的幅度最大,但隨著預壓荷載的進一步增大,路基面下基底壓力隨路堤荷載的增加呈馬鞍型分布,即兩側大中間小,而后基底中心壓力快速增加。路基預壓荷載結束后,基底壓力呈明顯的馬鞍型分布。此外,長短樁復合地基中,由于素混凝土與周圍土體的剛度差異較大,比CFG 短樁承擔較大的荷載。
圖8 樁筏結構路基基底土壓力隨時間變化圖
圖9 樁筏結構路基基底應力分布模式
從圖10 中可知,當路基填土高度在3.0m 以下時,素混凝土樁和CFG 樁的樁土應力比在填土初期快速增大;當路基填土高度達到6.0m 時,素混凝土樁和CFG 樁的樁土應力比迅速增大,隨后趨于穩(wěn)定;當路基填土高度達到9.0m 后,素混凝土樁和CFG 樁的樁土應力比都在一定的區(qū)間波動,但隨著加載時間的增長,素混凝土樁樁土應力比有一定的增大,而CFG 樁樁土應力比有一定的減小。路基中心處和路肩下素混凝土樁樁土應力比基本一致,CFG 樁的樁土應力比也基本一致,坡腳附近樁土應力比都比較小,但素混凝土樁樁土應力比大于CFG 樁樁土應力比。路基中心處和路肩素混凝土樁樁土應力比為10.9~13.0,路基中心處和路肩下CFG樁樁土應力比為5.9~7.1,素混凝土樁的樁土應力約為CFG樁的2 倍;坡腳附近素混凝土樁樁土應力比為2.4~3.4,坡腳附近的CFG 樁樁土應力比為1.9~2.5,素混凝土樁的樁土應力約為CFG 樁的1.3 倍。說明素混凝土樁分擔的荷載比CFG 樁分擔的荷載大。
圖10 樁土應力隨時間變化曲線圖
在預壓期間,隨著預壓時間的增大,路基中心處、路基下和最靠近坡腳處的素混凝土樁和CFG 樁樁土應力比均呈緩慢增大規(guī)律,但增幅較小,表明長短樁樁筏結構復合地基受力與變形狀態(tài)逐漸趨于協(xié)調(diào)。素混凝土樁樁土應力比隨著填土荷載的增大到穩(wěn)定呈增大—穩(wěn)定—再增大的趨勢;CFG 樁的樁土應力比隨著填土荷載的增大到穩(wěn)定呈增大—穩(wěn)定—有一定減小的趨勢。
卸載后樁與樁間土都發(fā)生明顯回彈,且樁土應力比也略減小,之后很快保持穩(wěn)定。
孔隙水壓力測試設置部分主監(jiān)測斷面線路中線附近,有1孔,設6 個孔隙水壓力計,分別埋設于各黏性土層的中部。在路基填土施工期間,對不同深度處的孔隙水壓力計進行測試,得到不同深度處孔隙水壓力在路基施工和預壓期間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11 所示。
圖11 孔隙水壓力隨時間變化圖
1)長短樁復合地基不同深度處孔隙水壓力在路基分層填筑期間產(chǎn)生驟然增大,出現(xiàn)峰值,而在施工停頓期則逐漸消散。
2)當路基每層填筑停頓期間,由該填土層引起的超孔隙水壓力在未得到完全消散的條件下,緊接著填筑下一層路基填土,引起超孔隙水壓力疊加,至路基預壓填土完成時,長短樁復合地基不同深度處的孔隙水壓力出現(xiàn)最大峰值,地基面以下12.0m(加固區(qū))、20.0m(加固區(qū))、25.0m(CFG 樁樁底)、38.0m(素混凝土樁樁底)和52.0m(下臥層底層)的孔隙水壓力分別為121.7kPa、200.1kPa、261.4kPa、392.6kPa 和439.0kPa,累積的超孔隙水壓力分別為110.3kPa、111.5kPa、123.4kPa、121.4kPa 和99.7kPa,結合圖11 中孔隙水壓力變化圖形,表明在上部路基填土荷載逐級增大的作用下,復合地基深度越大,超孔隙水壓力疊加作用越明顯。
3)在117d 上部路基填土荷載恒定后,隨著預壓時間的增大,復合地基不同深度處的超孔隙水壓力逐漸消散,至222d后,地基面以下12.0m、20.0m、25.0m、38.0m 和52.0m 超孔隙水壓力分別為32.5kPa、28.1kPa、54.8kPa、52.4kPa 和56.0kPa,相比預壓土填筑完成時,超孔隙水壓力分別減小70.5%、74.6%、55.5%、56.8%和43.9%。
4)預壓土卸載完成后,地基土已完成固結,沉降已經(jīng)平穩(wěn)。
針對長短樁樁筏結構復合地基,通過現(xiàn)場埋設復合地基沉降變形和受力監(jiān)測傳感器,研究了長短樁+樁筏結構復合地基的沉降變形和荷載傳遞規(guī)律,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從試驗段長短樁樁筏結構復合地基的地基面沉降監(jiān)測看,自開始路基填筑,至228d(約7.6 個月)地基總沉降量為10.57~14.56mm,平均沉降值12.6mm。
2)從地基土分層沉降看,加固區(qū)的壓縮沉降量和沉降速率明顯大于下臥土層。監(jiān)測表明,隨著路基擺放時間增加,下臥層的壓縮量增量大于加固區(qū)范圍內(nèi)的壓縮量增量,說明在上部荷載恒定后,后期路基沉降主要由下臥土層壓縮沉降產(chǎn)生,但其剩余沉降量已較小。
3)長短樁+樁筏結構復合地基側向位移隨著深度的增加基本呈減小的趨勢,地基淺部水平位移較大,深部較小。隨著時間的推移,地基土側向位移速率逐漸減小,預壓土填筑完成穩(wěn)定后側向位移量明顯減小,側向位移速率趨于穩(wěn)定。
4)在預壓期間,素混凝土樁和CFG 樁樁土應力比開始比較穩(wěn)定,在預壓荷載穩(wěn)定后45d,素混凝土樁樁土應力比有增大的趨勢,而CFG 樁樁土應力比有減小的趨勢。
5)基底壓力在路堤荷載較小時分布較為均勻,隨著預壓荷載的增大,路基面下基底壓力呈拋物線型分布,但隨著預壓荷載的進一步增大,路基面下基底壓力隨路堤荷載的增加呈馬鞍型分布,長短樁復合地基中,剛度較大的長樁承擔較多的荷載。
6)在上部路基填土荷載逐級增大的作用下,長短樁復合地基超孔隙水壓力產(chǎn)生驟然增大然后逐漸消散的過程,由于路基每層填土間期過短,超孔隙水壓力未完全消散而產(chǎn)生疊加作用,且深度越大疊加作用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