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
摘 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農村教育是當代中國教育的重點,但當前農村教育形勢依然比較嚴峻,存在著很多問題。留守兒童數量增多,家庭教育殘缺不全,家庭督管不夠,學生管理難度增大。促進農村教育是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農村教育的落后不僅關系著我國教育的水平,還關系到農村今后的發(fā)展。
關鍵詞:淺談農村教育 留守兒童問題
一、留守兒童多的問題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是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他們存在著如下問題:
1.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調查中發(fā)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yè)有成的概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缺乏硬性約束,將孩子的學業(yè)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性格缺陷。青少年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通過調查發(fā)現,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jiān)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夠,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tài)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而且隨著父母外出時間長短而發(fā)生變化,一般顯示為時間越長,性格變化越快,且年齡越小,變化越大。
3.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復雜,其中情感缺乏問題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子撫養(yǎng)比隔代撫養(yǎng)和寄養(yǎng)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fā)展。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
4.調查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教師,第二為同伴,第三才是監(jiān)護人。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yè)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jiān)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fā)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
二、校硬件設施欠缺
近幾年,在縮小城鄉(xiāng)基礎教育差距、讓農村孩子享有優(yōu)質教育以體現教育公平上,國家做了不少工作,主要是立足于提升農村中小學校師資素質和其教育教學水平等。特別是實施鄉(xiāng)村教師支持計劃,對農村中小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起到了有力的推進作用,這也是推進城鄉(xiāng)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享有優(yōu)質教育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然而,事實表明,讓農村孩子享有與城里孩子同樣優(yōu)質的教育僅專注于師資隊伍建設明顯不夠,還需要加大投入進一步解決好農村中小學校的辦學條件及教育教學硬件設施建設問題。物質條件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卻是提升現代教育質量、發(fā)展優(yōu)質教育不可或缺的。由于城鄉(xiāng)經濟在客觀上存在明顯差距,城鄉(xiāng)基礎教育在發(fā)展上也存在不同的要求,這就致使農村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改善和硬件設施建設“欠債”太多。因此,按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和學校標準化建設要求,進一步加強農村中小學校硬件設施建設要突出重點,漸進實現全面均衡。一是按學校規(guī)模和城鄉(xiāng)同一標準裝備數量足夠的多媒體教室和電視與網絡直播室、班級多媒體終端等。要建立更現代的與城市學校等同的教育教學設施,讓農村孩子同樣享有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優(yōu)質課直播、錄播等。二是按學校規(guī)模和城鄉(xiāng)同一標準為農村學校建設實驗室、科學室和圖書室(館)等。首先,這“三室”的使用面積要足夠;其次,中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實驗室要全具備,同時,要根據教材變化和提高學生素質的新要求適時更新實驗設備、器材,不斷豐富藏書室,建設電子與數字圖書室等。在這方面,城里學校有的,農村學校也要有。
三、生源逐年減少
第一,農村教育資源相對比較差,導致很多農民將子女送城鎮(zhèn)或者城市里面就讀。不可否認,農村的教育資源跟城市或者縣城相比,要差一大截。不管是師資力量還是學校硬件建設,都是如此。而現在農民都知道,學習讀書教育的重要性,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大多會選擇讓孩子進入教育資源更好的縣城或者是鎮(zhèn)上,而不愿意讓他們在農村的小學校里面讀書。第二,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打工,將子女帶入所在地生活讀書。現在在農村種地不掙錢,所以越來越多的農民都外出打工。第三,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農民有了更好的收入水平,可以給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和自己一樣,仍然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希望他們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投入從來是毫不吝嗇的。再加上現階段農民的收入水平確實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農民有更多的錢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來,讓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選擇去縣城或者是更大的城市中就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生源逐漸減少和流失。第四,農民的意識和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知道要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必須給他們更好的平臺。現在的農村適齡兒童的父母大概都在30多歲的年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80后。他們自己接受過一定的教育,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更知道要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平臺。所以他們會選擇將孩子送入到教育資源更好的地方就讀。甚至不惜以一個人來照顧孩子的方式,解決孩子學習生活的后顧之憂。在他們看來,只要孩子能夠學習好,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