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怡
端午節(jié)到了,爸媽提議大家一起包粽子,我立馬同意了。我很喜歡吃粽子,但我從沒嘗試過包粽子,因為我覺得包起來實在是太難了。這次既然爸媽提議了,我就試試。
開始包粽子了。粽子按餡兒分,種類很多:蛋黃的、肉的、蜜棗的……我們準備包肉粽。我先讓粽葉、粽繩分別“泡個澡”,再把它們擦干凈;然后將苗條的五花肉放入由醬油、料酒和鹽制成的“泥漿”之中打個滾兒,和去皮的綠豆一起放入高壓鍋內(nèi)“蒸桑拿”。接著將香菇、糯米和洗凈的花生放進同一個盆中,讓它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增加“感情”。
開始包了,媽媽一邊自己操作著,一邊告訴我該怎么做:“將粽葉的左右向中間對折,葉尖朝葉尾對折,并扎上一圈粽繩。另一端也要扎起來,不然糯米會灰溜溜地逃走的。最后再將中間也扎上一圈粽繩,是不是很簡單?”
可我按照媽媽教我的方法,就是做不好,不是餡兒露了就是繩子松了。
“你媽媽這樣手把手地教你,怎么做起來還這么費勁!”爸爸在一邊嘟囔著。
我狡辯道:“粽葉老破,餡兒就調(diào)皮地跑出來了。”
媽媽瞪了爸爸一眼:“孩子嘛,第一次包,出錯很正常!你也不是教了就會的!”
經(jīng)過媽媽耐心、細致的指導,我包的第一個粽子終于成形了。包好后,媽媽又教了我一個小訣竅:“餡兒寧可少也不要多?!边@次我更加用心了。第二個、第三個……我越包越起勁兒,越包越快,但畢竟是新手,粽子的樣子有點兒丑。就這樣,媽媽還不停地夸獎我,說我手巧。爸爸聽后在一旁樂著。經(jīng)過我們?nèi)齻€人的努力,在不長的時間里,包了二十多個粽子,足夠我們吃了。
終于進入最后一道工序,把粽子丟到開水鍋里煮。等待的時間對我來說太漫長了,我急得圍著鍋邊轉(zhuǎn)。終于等到媽媽發(fā)話了:“不要轉(zhuǎn)了,粽子可以出鍋了!”我立馬把鍋蓋拿了起來,熱氣直沖屋頂,香味撲鼻。吹去白茫茫的霧氣,映入眼簾的那幾個平躺在鍋里的“丑八怪”就是我的作品了。拿起來的時候,它們似乎還有些不大愿意,一屁股癱坐在我的手心里,但咬一口,香香糯糯的感覺讓我忘記了它那丑陋的外表。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美味的粽子,我心中有著說不出的甜。
點評
本文講述了作者第一次包粽子的經(jīng)歷,其中準備粽子材料的過程描寫得極為精彩,采用了擬人的方法,把本來比較枯燥的準備過程變得很有趣,富有畫面感。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通過對話表現(xiàn)了爸爸媽媽和我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讓作者得到了一些啟示。
整體來看,邏輯清晰,語言生動,行文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