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云南位于云嶺之南,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風光絢麗,被稱為“彩云之南”、“七彩云南”,是一個春天永駐的地方。在這片神奇美麗的大地上,世世代代生息繁衍著 25個獨具特色、異彩紛呈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是云嶺大地百花園中一朵朵永遠盛開的鮮花。民族管弦樂合奏《云嶺神韻》就是采擷了這個大花園里的漢族、彝族、納西族、佤族、景頗族等幾片瑰麗的花瓣,將他們的原生態(tài)音樂元素用專業(yè)作曲技術手法巧妙的融會貫通,濃墨重彩地描繪出一幅幅生動艷麗的民族風情畫面。這部作品于2015 年12月開始構思,歷時五月有余完成,2017年7月16日以專題音樂會的形式在云南大劇院首演,隨即在觀眾及業(yè)內引起了強烈反響,后又在云南省新劇目展演中獲得了音樂創(chuàng)作金獎。《云嶺神韻》采用并列式多主題的組曲結構形態(tài)呈現(xiàn),整部作品猶如對一個大型節(jié)日慶典的描繪,聆聽作品,仿佛漫步于一幅幅神奇美麗的音樂畫卷。
音樂一開始,梆笛、曲笛、笙、柳琴、琵琶、揚琴、古箏、阮、鼓、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多件樂器,由三個十六分音符按照四度、五度、二度音程疊置同時奏響,猶如一聲霹靂將天地的幔帳撕開,瞬間又是一片沉寂,隨后各聲部以四度音程間隔由低到高,樂器由少到多,和聲層層疊入,隨著力度的不斷加強及速度的不斷加快,音樂瞬間達到高潮并于一個強有力的八分音符和弦上戛然而止。那一刻,仿佛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隨著那聲霹靂被瞬間繃直,緊張、振奮,呈現(xiàn)給聽眾的是一幅“混沌初開”的景象,有一種“先聲奪人”之感:
緊接著,在弦樂部分平緩輕柔的和聲背景下,一句舒緩自由、別具韻味的旋律由梆笛吹奏出來,人們仿佛看到了“彩云南現(xiàn)”,置身于神秘的異龍湖畔,耳邊傳來陣陣悠長、婉轉的海菜腔……
正被“海菜腔”陶醉之時,卻突然傳來了打擊樂器以固定的節(jié)奏型持續(xù)不斷、由慢及快、由遠及近的敲打,原來是各族群眾正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
隨后,一段古樸、深沉的調子傳來:
這段古樸的旋律由云南特有的彝族樂器阿烏演奏,阿烏柔美、渾厚的音色加上弦樂的伴奏顯得格外的莊重、神秘,描繪了節(jié)日晚會開始前的祭祀儀式。對于這個主題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將原本只有一小節(jié)的主導動機,通過重復、模進、變化發(fā)展等手法,將其發(fā)展為一個完整的段落。通過嫻熟的動機發(fā)展手法對極具特色的民族音樂元素進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也是作曲家較為慣用的一種手法。
瞧,節(jié)日的篝火已經點燃,各族群眾帶著滿腔火熱情懷,打起鑼,敲起鼓,彈起三弦,跳起舞!
這一主題部分可以看做是整部作品的第一個高潮所在,以二段體結構呈現(xiàn)。富有歌唱性的旋律與歡快熱情的節(jié)奏相結合,表現(xiàn)出了人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之所以說它是第一個高潮,是因為從篇幅上講這一主題占的比重相對較大,雖然亦是二段體結構,但整個主題進行了一次重復,重復時第二個段落作了較大的的展開,使得結構得以擴充,最終將音樂推向高潮,將晚會中群眾熱鬧非凡的舞蹈場面描繪的酣暢淋漓……
而后,一曲悠長、古老的納西族栽秧調在耳畔響起:
這是一個樂段結構的散板主題,主題旋律由云南特有的吹管樂器“哦比”舒緩、自由地吹奏,加之拉弦樂器組作的色彩性烘托,以及打擊樂器梆子在句子停頓處進行簡單的節(jié)奏填充,猶如靜怡的森林里飄來陣陣笛聲,清新、悠遠,余味無窮??v觀作品的這一部分,從結構功能上有著承前啟后的過渡作用,在前一部分歡快熱烈的歌舞之后,用一段舒緩自由的音樂來表現(xiàn)人們的閑情逸致,同時也為后一部分更加高漲的歡樂盛典埋下伏筆。
此后,作曲家并沒有直接進入到我們所預想的熱火朝天的歌舞盛會,而是帶聽眾走出納西秘境,品蒼山洱海、賞風花雪月!
聽,是誰在唱著激情的“小河淌水”:
這依然是作曲家展示自己嫻熟作曲技法的一個部分。音樂采用了著名的云南漢族民歌《小河淌水》的素材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運用重復、模進、分裂、展開等主題材料發(fā)展手法將音樂不斷推進,最后對主導動機運用節(jié)奏縮小的手法進行擴展,使音樂情緒逐漸趨于緊張,直到節(jié)日盛典達到了最后的高潮:
本主題描繪節(jié)日里萬眾歡騰的盛景,主題采用了景頗族“目瑙縱歌”音樂素材進行發(fā)展,在音樂旋律形態(tài)、調性布局及樂隊配器等方面都與作品的開始部分有著種種相似性,首尾呼應,在熱情洋溢的歌舞聲中為作品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云嶺神韻》作為一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交響作品,在音樂結構上并不套用傳統(tǒng)西方音樂中某一種固定的曲式結構,而是采用了多主題并列的形式,展現(xiàn)了云嶺大地上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畫面。在主題發(fā)展及和聲、調式的使用上也不拘泥于傳統(tǒng),而根據(jù)樂曲內容及音響需要巧妙安排,手法既有創(chuàng)新又接地氣。在音樂素材上揉入了彝族的海菜腔、納西族的栽秧調、白族的大本曲、景頗族的目瑙縱歌、漢族的小河淌水等元素。在音色使用上除了常規(guī)的民族管弦樂隊音色外,還加入了阿烏、哦比等云南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民族民間樂器。
民族管弦樂合奏《云嶺神韻》的創(chuàng)作,是將專業(yè)作曲技術與民族音樂元素融為一體,追求技術性與可聽性完美結合的一次探索與實踐。該部作品不僅展現(xiàn)了云南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民族的音樂風采,更展現(xiàn)出了云南這片紅土大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這也許是對“云嶺神韻”這個主題最好的詮釋。透過作品,我們深深感受到了作曲家對家鄉(xiāng)濃濃的眷戀,對各族人民的真摯熱愛以及對祖國秀麗山河深切的贊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