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芳,張學力
(山西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山西 太原030013)
急性胃腸炎為急診科常見急性病,病原菌侵襲胃腸道后,出現(xiàn)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重者出現(xiàn)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甚至引發(fā)休克。中醫(yī)學無急性胃腸炎病名,按其臨床表現(xiàn),屬“泄瀉”范疇[1]。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該病療效良好,本研究采用艾灸輔助治療急性胃腸炎?,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山西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收治的70例急性胃腸炎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19~50歲,平均(30.43±6.21)歲;病程3~35h,平均(7.01±3.25)h。觀察組男23例,女12例;年齡22~53歲,平均(31.89±6.03)歲;病程1~41h,平均(6.57±1.13)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西醫(yī)診斷符合《實用內科學》中急性胃腸炎的診斷標準[1];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內科學》中泄瀉寒濕內盛證的診斷標準[2];年齡18~65歲;病程<48h;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認知或精神障礙,無法正常交流者;妊娠或哺乳期者;皮膚感覺障礙者;患有嚴重原發(fā)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抗感染、抑酸藥物或補液等對癥治療及常規(guī)護理。護理方法:①病情觀察。詳細記錄患者癥狀,監(jiān)測生命體征及電解質等變化,嚴密觀察患者是否出現(xiàn)低鉀、低鈉血癥及脫水等并發(fā)癥。②起居護理。預防肛周濕疹,加強衛(wèi)生宣教,囑患者勤用溫水清洗,保持局部干燥,穿柔軟、舒適的棉質品內衣等;注意休息,久蹲時應緩慢起立,防止暈倒;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給予生活照顧。③飲食護理。囑患者忌油膩辛辣、刺激性及清腸潤燥類食物,以高熱量、富含維生素、高蛋白質、少纖維、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食欲差者,指導患者合理安排膳食,鼓勵患者多飲淡鹽水,補充體液。④用藥護理。向患者講解藥物的作用,提高患者對藥物的認知度,使其能夠按醫(yī)囑正確用藥。治療3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及護理基礎上,予以百笑灸辨證施護。選取穴位為中脘、神闕、天樞(雙)、上巨虛、水分。百笑灸是一種改良的艾灸裝置,由灸蓋、磁鐵、定位紙片和筒身組成的灸筒、艾絨柱底部的金屬片、灸筒底部的磁鐵組成。使用時,將灸筒用透氣膠貼固定于施灸穴位,拔開灸蓋,將點燃并安裝好的艾柱扣合于筒身,左右旋轉或升降灸蓋調節(jié)出氣孔大小,控制施灸溫度,以皮膚感覺溫熱為宜。每日艾灸1次,每次30min,癥狀較重者每日可增加1次,3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癥狀。入組后由責任護士填寫患者癥狀評估表,記錄兩組治療前后腹痛程度及腹痛、腹瀉消失時間,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腹痛程度,VAS評分為0~1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劇烈。②滿意度。由急診科副主任進行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③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腹痛、腹瀉完全消失,各項檢測指標正常;顯效:腹痛明顯減輕或消失,腹瀉情況及大便性狀較前好轉或正常,各項檢查結果趨于正常;無效:治療后腹痛、腹瀉均無改善。治療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1%(28/35),高于對照組的80%(34/3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胃腸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胃腸炎患者治療前后腹痛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急性胃腸炎患者治療前后腹痛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6.58±1.05 1.84±0.31△▲對照組 35 6.43±1.12 3.71±1.12△
(3)腹痛、腹瀉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腹痛、腹瀉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急性胃腸炎患者腹痛、腹瀉癥狀消失時間比較(h,±s)
表3 兩組急性胃腸炎患者腹痛、腹瀉癥狀消失時間比較(h,±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腹痛 腹瀉觀察組 35 11.42±5.32▲ 21.09±6.37▲對照組 35 23.17±4.67 39.67±9.85
(4)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4.3%(33/35),高于對照組的77.1%(27/3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急性胃腸炎是以胃腸黏膜出現(xiàn)局灶性或彌漫性充血水腫、炎癥液體滲出、出血等癥狀的急性炎癥。西醫(yī)治療以抗感染、抑酸、補液等治療為主,抗生素使用較多[3]。中醫(yī)認為抗生素屬苦寒之品,易傷及脾胃,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該病可改善患者消化道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急性胃腸炎屬中醫(yī)“泄瀉”“腹痛”范疇,多由感受外邪、飲食損傷、情志不暢、脾胃虛弱引起。《黃帝內經(jīng)》言:“濕盛則濡泄。”“春傷于風,夏生飧泄?!敝赋鲲L、寒、濕、熱皆可致瀉,并有長夏多發(fā)的特點[2]。寒濕內盛型急性泄瀉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溏泄,甚則如水樣,脘悶食少,腹痛腸鳴或兼外感風寒癥狀,治療以散寒祛濕為原則,與艾灸的治療作用相符。百笑灸以艾絨為燃料,利用特殊裝置、借助火的溫和熱力及艾葉的藥理作用,直接作用于穴位,起到溫經(jīng)散寒、疏通經(jīng)絡、行氣止血、扶正祛邪等作用。艾灸對炎性腸病有明顯的免疫調控、抗炎止痛作用,能促進胃腸黏膜修復、減輕患者臨床癥狀[4]。艾灸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中醫(yī)外治法,臨床應用已數(shù)千年,現(xiàn)代醫(yī)學對艾灸的作用機制研究多集中在溫熱效應和光輻射效應兩個方面,對艾灸安全性研究較少。相關研究認為一定濃度的艾煙可降低肺部細胞活性,產(chǎn)生不良反應,導致患者接受艾灸治療的依從性降低[5]。山西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中醫(yī)治療室床頂設置專用排煙系統(tǒng),使室內空氣適合患者治療。本研究通過健康宣教指導患者調暢情志,以防風、寒、濕邪侵襲;指導家屬用中藥熬制半流質藥膳粥;艾灸操作前向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宣教,提前告知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積極處理已出現(xiàn)的問題等,獲得了較高的護理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腹痛、腹瀉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艾灸可有效改善寒濕內盛型急性胃腸炎癥狀。
綜上所述,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艾灸療法治療及護理寒濕內盛型急性胃腸炎患者,能明顯改善患者消化道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